那片黑土地——《一路向北》后记

 

人们对身边的事情往往习以为常,直到拉开距离后才发觉它的价值。

我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长大后到外地求学工作。走过大江南北,看过无数风光风情,比较一下,发觉家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不比别的地方差。还是应了那句老话:“距离产生美”。

影响美感的因素除了空间外,还有时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旅游热的兴起,人们开始有了审美意识。有一次,我外甥女打来电话,说:秋天到了,回来看看小兴安岭的五花山吧。我问:“五花山在哪?”她有些不解:“到处都是啊!”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五花山这个名词。小时候,每天想的是如何向山林索取食物和燃料,填饱肚子,抵御严寒,无心审视它的美丽,更想不到要为它起个好听的名字。我老家有座山,小时候与它朝夕相处,视若无睹,现在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仙翁山。自身美丽,再加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使它的旅游价值尽显无遗。

在诺大的中国版图上,黑龙江应属于边缘中的边缘。但以我的户外行走经验,越是边缘地区,越有值得欣赏的美景、值得挖掘的文化、值得挑战的道路、值得体验的民俗、值得品味的美食。我在漠河的北红村看过黑龙江第一湾,其壮观和大气丝毫不逊色于长江第一湾和黄河第一湾。遗憾的是,这个美景鲜有人知。我在行走的同时,试图尽可能多的用镜头和文字把这些珍贵的见闻记录下来,整理出来,传播出去。我希望能够以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黑龙江,向往黑龙江。

打开视野,从更宏观的角度说,通过行走和寻访,可以增加对祖国山川大地的热爱。在北京的一次户外沙龙讲座上,我提出一个理念:“徒步就是爱国”,获得在座众多驴友的掌声。在2016年第11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专家点评中,我根据自己沿“麦克马洪线”徒步的经历,提出一个观点:在边疆地区徒步可以唤起人们的领土意识,继而增强人们的爱国意识。

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游记,毋宁说是寻访记更恰当一些。作为一名户外爱好者,我的寻访目标多属“鲜有人知、鲜有人至、鲜有人写”之地。对黑龙江的一些热门景点,如镜泊湖、五大连池、中央大街等,虽然都非常值得写,但还是没有落笔。如果说本书与普通游记有什么区别的话,这可能就是最大的区别,也是最大的亮点。

在我的寻访路上,遇到很多好心人。在尚志火车站,我向一位检票员说明来意,他上下打量我几眼,说:“照吧,这么漂亮的老房子不多了,听说要拆。”说完,他带我从检票口进入站内。从这位老铁路员工的语气中,我能感到他对这座老建筑深深的感情。果然,没过多久,尚志火车站就在文史工作者的一片反对声中,被整体拆除。我庆幸自己能在这座老建筑变成瓦砾前留下它的倩影。而这都要感谢这位好心的检票员。

本书的部分内容先期刊登在“大话哈尔滨”网站上。几年前,在一位黑龙江籍同事的指点下,我成为该网站的热心读者。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风气下,能有这么一群人,不计功利,热衷于黑土地文化的挖掘与传播,我感觉自己找到了知音。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将一篇中东铁路寻访记《百年横道河子》投给该网站,没想到几天后就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全文刊发。随后,我接到网站创始人长河(孙勇)博士发来的QQ信息:加强联系,多多赐稿。

受其鼓励,我连续给该网站投了十几篇黑龙江纪行稿件,均被采用。不久前,又有幸成为该网站的专栏作家。我的《边缘旅行》一书出版后,承蒙长河看重,将书稿全文在网站上予以连载。《一路向北》一书付梓之际,我请长河能够拨冗作序,他欣然应允。这一切都让我感动不已。

《北国旅游》杂志编辑崔伦强和吴雪娇在“大话哈尔滨”网站上看到我的寻访记后,主动与我联系,向我约稿,并为我提供介绍黑龙江人文史地的资料。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崔东波和潘霞看到我的《扎兰屯,一个留存铁路记忆的地方》一文后,非常高兴,将其刊登在2015年第四期的学会会刊上,并吸收我为学会会员。哈尔滨电视台一位网名叫“笑笑生”的朋友主动给我寄来一套《中东铁路》纪录片光盘……

我的中学老师潘荣元和吕玉梅看过我的大部分书稿,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边疆问题专家和边地旅人邹蓝对书稿内容有过专业性指点,并作了很多推介性工作;著名书法家、西冷印社的蒋频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我的大学同学、现在黑龙江省一带一路办公室工作的高占国为我的寻访提供了诸多帮助。

需要感谢的还有:中国徒步网的金乔、任明、吴菲,《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总监刘晶及编辑何云雯、孟现莉、张妍文,国际古道网的吴涛和冷林蔚,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谢舒扬和王嘉玉,《香港商报》社长助理兼北京办事处主任林彬彬,当代中俄研究院院长宋魁、秘书长李希光,哈尔滨铁路局中东铁路专家武国庆,哈尔滨同行旅行社总经理于江,成都途歌旅游信息咨询公司的刘国东,《茶马古道遗产》执行主编杨春,作家朋友简以宁,驴友兼文友续续,网球伙伴吕士卓……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见过的和没见过的“热心肠”的相助,我的寻访之旅才得以顺利完成,本书才得以最终成稿。我愿意将本书献给他们。

 

2017年8月16日修订于北京

 

注:《一路向北》一书由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

刘文军

网名“好望角”。生于小兴安岭林区,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徒步网理事、国际古道网理事、中东铁路历史研究学会会员、大话哈尔滨网站专栏作家。出版游记《边缘旅行》(入选“2016年十大旅游图书”)《西域游历》《一路向北》《丝路漫记》。联系方式:QQ2677018332。

相关推荐

嫩江两岸(二):督军署

  齐齐哈尔卜奎大街与中华路交汇处,坐落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物,这就是黑龙江督军署旧址。督军,相当于现在 …

嫩江两岸(一):将军府

清史册上,有三位值得敬仰的民族英雄:邓世昌、林则徐、寿山,一东、一南、一北。前二者,人人皆知。但后者,知道的人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