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啸、刘磊
在松花江的南岸,有一座特别的、呈带状分布的公园,它的名字叫做“斯大林公园”。这座公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围墙,就如同没有城墙的哈尔滨,体现着这座城市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接纳。
炎炎烈日下,选一个慵懒的下午,从中央大街一路漫步到松花江畔,斜倚在公园围栏的扶手上,遮着树荫、吹着江风,望向江中,享受这一刻的惬意时光,你或许就会和几代哈尔滨人有同样的感受。
对哈尔滨人来说,斯大林公园不仅是夏天消暑纳凉和冬天嬉冰戏雪的地方,更载满了深深的感情与回忆。
1
斯大林公园顺堤傍水,全长1750米,东至松花江铁路大桥,西至九站,占地面积十万多平方米,与太阳岛公园隔江相望。
它的形成是一个自发和漫长的过程。诚如鲁迅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最初,沙俄殖民者把修建江堤、铁路路基的工程合二为一,这样既控制了松花江,又缩短了铁路建设工期。1898年,通向埠头区(今道里区)的街道刚开工,铁路就己抵达江边,松花江铁路大桥建设得以迅速启动。
松花江畔早期的影像,路基、江堤合二为一
图片来源:《留住城市的记忆: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
后因游人渐多,上世纪第一个十年间,当局着手江畔园林建设,在铁道线北侧加宽江堤,修建江畔路,又在九站附近建设“亚古邦水上饭店”,即今天的江上俱乐部,之后陆续修建了几处木制亭榭。
从江中远望南岸的江上俱乐部,
其凉亭深入江中,别有风情
图片来源:哈尔滨市方志馆
1938年,当局正式将江畔规划为公园,扩大了园林面积,种植了一批榆树、丁香和花草。
20世纪30年代,由于辟建江畔公园,
原铁路站舍中的两座被改造为坎科泰餐厅和江畔餐厅
图片来源:《留住城市的记忆: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
1953年,政府拆除了铁路线,迁走货场。1957年战胜特大洪水后,将沿江带状护堤再度加宽,大规模种植丁香树、钻天杨等景观树木,并修建了“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等多处雕塑,同时改称“斯大林公园”。
20世纪50年代的松花江及南岸景象
图片来源:《留住城市的记忆: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
2
在那个物质还不那么丰富的年代,人们游玩消暑的场地并不很多,可以说斯大林公园恰好满足了当时人们避暑的所有需求。备上一壶凉开水、一个面包、一根红肠,随时准备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松花江南岸江堤路上的风光
图片来源:哈尔滨市方志馆
站在江上俱乐部旁手持望远镜看江中和江北岸风光
图片来源:哈尔滨市方志馆
滔滔江水,两岸如画,绿树成荫,归鸟婉转。
可以说,这座公园寄托了几代哈尔滨人的美好时光。
夏 天
江边钓鱼的人们,收获并不大,但享受的是过程
摄影:刘磊
在公园里可以欣赏到市民自发的合唱
摄影:刘磊
从江中远眺今天的江上俱乐部,
是否还能感受到往日的风情
摄像:刘磊
冬 天
冬日的景色丝毫不显逊色
图片来源:网络
不必说用泡沫箱子售卖冰棍的阿姨,不必说手持拍立得摄影的大叔,也不必说那贩卖气球、玩具的商贩,更不必说表演各种绝活的民间艺人,单是哈尔滨这特有的异域风情就足以令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这张照片能勾起很多哈尔滨人童年时的美好回忆
图片来源:网络
从“快像”到“数码快像”
摄影:刘磊
这里永远都不会缺少商贩的身影
摄影:刘磊
这座公园不知见证了多少情侣的故事,男女青年牵手漫步,一起去践行那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这里,记载过上一代人含蓄内敛的爱情,他们同甘共苦、白头偕老;这里,上演过这一代人轰轰烈烈的爱情,他们相敬如宾、长相厮守;这里,演绎着下一代人懵懵懂懂的爱情,他们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摄影:刘磊
3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打造,公园附近环境的明显改善,配套设施的不断更新,也使这座地标性的景点散发着无限的魅力。
高悬的过江缆车,豪华的游艇,壮美的江畔建筑,如潮涌般的游客,仿佛诉说着它在旅游景点中的地位。
摄影:刘磊
今天的斯大林公园,自然与现代相得益彰,老年人与年轻人互尊互爱,本埠人与外埠人和谐共处。
这些年来改变的是不断完善的景区服务,不变的是深深烙在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美好回忆。
读到这里,您是否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那份冲动……
身未动,心已远。
Copyright © ID:hrbfzg.
All Rights Reserved.本文版权归哈尔滨市方志馆所有,欢迎读者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抄袭。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哈尔滨市方志馆立场。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留住城市的记忆: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