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园街1号旧影
颐园街1号最初的主人系波兰籍商人葛瓦里斯基。1870年6月,出生于被俄罗斯吞并的波兰波多利亚省。他的外祖父为了恢复主权,领导了波兰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最后死在那里。他父亲也是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在抗拒俄国宪兵搜捕时因心脏病突发死亡,死后留下了妻子和7名子女,当时他只有两个月。他曾在黑海之滨的敖德萨(今归属乌克兰)生活、学习了十年,为了生存,他做过很多苦力。23岁那年,搭上了驶往海参崴的“志愿者”号轮船。到了海参崴后,为了谋生,他曾经步行100俄里(106.68公里),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最后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当上了乌苏里铁路[1]的一名工头,每天可以赚25美分。在此期间,他认识了时任乌苏里铁路管理局局长的霍尔瓦特上校[2]。
△ 以上两张图片中的英文拼写竟然都不一样,让人情何以堪?
首先,我想指出的就是,关于哈尔滨颐园街1号的历史建筑标示中,值得商榷的两个问题!
关于他名字的波兰拼写为Władysław Kowalski(正确的英文拼写应为Wladyslaw Kowalski)。而他发迹之前的成长经历都与沙皇俄国有关。即使在相关介绍中,名字的俄文拼写(Владислав Ковальский)不被提及,但错误的英文拼写(Wladyslav Kowalsky、kovalisky)更不应该出现。值此“世界原居哈尔滨人交流大会”之际,这样的错误应尽量避免。至于中文译音则可见仁见智。
▼ 一起来看看正确的吧
△ 1924年5月,葛瓦里斯基在香坊草料街65号创建的胶合板厂
△ 葛瓦里斯基在一面坡蚂蜒河河边的加工厂
该建筑的准确建造年代肯定不是1909年。相关部门标示的历史建筑标牌,表示该建筑建于1909年。而颐园街1号(现在的革命领袖纪念馆)标示的是1919年。同一建筑,相关标示不同,且能存在如此之久,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这里是不是也有懒政的嫌疑?这个家族的信息和很多报道,都将准确的建造年代定格在1919年,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这座法式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是如此的奢华与庄重,更令我们想要探求它的设计者!而关于设计者,哈尔滨的诸多报道,整理后如下:这是一位来自巴黎的意大利建筑设计师——贝伦纳达提(Bernadatti),此人不但是欧洲一流的建筑师,在哈尔滨也赫赫有名。据说,Bernadatti还是哈尔滨上流贵妇的追逐对象。1918年,这位设计师已是80岁高龄,为建造颐园街1号还主动请缨,要在别墅设计中搞一种试验,将各种流派风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一座独特的别墅!
当你仔细推敲这些信息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一、遍查欧洲各大建筑师协会[3],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位建筑设计师(Bernadatti)的存在!关键可能在于拼写,因为不管是法语还是意大利语都不存在这种拼写方式。二、如果此人1918年已是80高龄,那么来到哈尔滨时,至少也要65~70岁。而作为一位欧洲一流的建筑设计师,不大可能在如此年纪来闯荡开埠不久的哈尔滨,更不大可能在这个年纪成为哈尔滨上流贵妇的追逐对象吧?三、至于主动请缨,在别墅设计中搞试验,并且灵感不断。如果真是80岁的高龄,老人的身体强健,而且是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真是不得不让人佩服!四、如在哈尔滨已赫赫有名,为何不见其他建筑或事件有与之相关的记载?所以,我认为关于这位建筑设计师的诸多信息(名字、国籍、年龄),也许都经不起查证,甚至也是个美丽的错误!如果哈尔滨档案馆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到与葛瓦里斯基有关的国家中查找相关信息,也许会另有答案!
△ 感谢朋友的指点,指出原标注的两处错误车站街,商市街
这是一座近乎于宫殿般的花园别墅,占据了哈尔滨开埠时期的中心地带。这幢恢弘的私家大宅整体占地3725㎡,建筑面积2231㎡,42间房间,花园面积近3000㎡。主楼的四个立面造型各不相同,自成一体。主立面采取了壁柱式垂直划分的手法,其中央部分为凸出的科林斯巨型壁柱、檐头、柱头饰以丰富、细腻的深绿色雕塑。上部采用孟莎式双折高屋顶,阁楼老虎窗突破檐口山花,并与檐上文艺复兴特色的花栏杆相连,似串珠围成女儿墙。花房外部采用了爱奥尼柱式,门洞采用了陶立安柱式……即使我们不懂建筑,只从所在地段和建筑规模,也能感受到别墅主人的身份与品味。也许,这也是别墅主人和设计师想要传达的信息。
从枯燥的数字中无法体会它有多么宏伟,那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吧!民国时期,上海、天津是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富豪商贾的汇聚之地。外来资本的涌入远超当时的南京、北京。我罗列了一些上海、天津明国时期的顶级豪宅,仅供参考(不排除有些会遗漏)。
可以毫不谦虚的说,颐园街1号作为哈尔滨花园别墅中首屈一指的代表,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人文,都毫不逊色于上海、天津的顶级豪宅。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访苏归来,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亲临黑龙家省视察时就下榻于颐园街1号。以后,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德、张闻天、宋庆龄等也曾在此居住。1980年8月,颐园街1号被命名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 亚古诺夫大楼西南角,远眺曾经的尼古拉广场
然而,即便这样颐园街1号都没能完整的保留下来。1986年,黑龙江省委决定:位于颐园街3号的省委老干部活动中心建立新楼,占用颐园街1号的后庭院,同时拆除了副楼入口的左侧部分。现在看来,破坏城市的种子那时就已经种下!可叹啊,颐园街1号,毛主席的威望都没能保护好你,可恨啊,某些愚昧无知的政府官员,对于城市破坏竟然毫无底限。
———
1、乌苏里铁路(Ussuri Line)为西伯利亚大铁路东线中的一段,是哈巴罗夫斯克(俄语:Хабаровск;穆麟德式满语:Bohori)链接海参崴(来自满语,意为“海边的小渔村”。1860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让了吉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和海参崴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之间的铁路。
2、1903年中东铁路正式通车运营时,霍尔瓦特以上校军衔出任了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后晋升中将。
3、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1834年成立;美国建筑师协会-AIA,1857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28年成立;国际建筑师协会-UIA、法国建筑师协会全国委员会-CNOA、法国建筑师国际委员会-CIAF、以及欧洲建筑师协会-AC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