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滨洲线抗洪抢险

1957年8月27日至9月18日,松花江哈尔滨段水位一直持续在119米,高水位长达21天。而在高水位期间,风雨天占三分之二,最大风力达到八级,风浪大,水势汹猛,冲击力强,滔滔江水一浪高过一浪,时刻威胁着哈尔滨市防洪大堤以及铁路滨洲线的运输安全。

8月30日,根据哈尔滨市委对防洪工作的总体部署,由团市委负责人王闻新,带领101(新风)、102(东安)厂近4000人的抗洪抢险青年突击队在滨洲线庙台子站正式成立。庙台子站几十节火车厢整齐排列在站线上,为了保障和防汛总指挥部及时通讯,在办公车上安装了一部无线电台。由哈尔滨铁路管理局,指挥员张发庆、政委季恩红等组成的抗洪抢险指挥部也正式成立,指挥部设在一辆守车上。由铁路管理局和哈铁分局,组成的各支抗洪抢险队伍,也打着红旗乘专列向庙台子站集结。抢险队员们不分昼夜坚守在江北防洪大堤和铁路线上,监守巡防、加固路基。

9月2日夜至5日,在狂风暴雨中,松花江洪水疯狂冲击滨洲线,3至7.8公里整个区段,不同时间,发生4处决口。8日,洪水蔓延到庙台子站区西侧,哈铁分局党组织将职工家属转移到列车上。

哈铁分局,“特急抢险队”在滨洲线抢险

为了堵住决口,尽快恢复行车。哈铁各支抢险队干部职工与哈尔滨市的青年抗洪突击队共2500多人,对决口实施填堵。由于灾区无土可取,每天只能靠铁路南北两端运来砂石土料。为了抢时间,突击队每次都必须快速抢卸占线列车,保证按时开出,让出线路。队员们背起百十斤的沙袋放小跑,抢卸完一车石头或装满湿土沙子的麻袋、草包之后,队员们双手和肩膀都会磨得红肿或破皮。每天都不能按时吃饭,吃的都是干粮和咸菜,半个多月没吃一顿像样的饭菜。队员们住的是棚罐车,他们没有铺盖,只有稻草和蓆子,队员们枕着砖头睡觉。白天进到车里闷得使人呼吸都困难,夜晚蚊虫遍野,一有亮光成群的蚊虫就会扑面而来,有的钻进耳朵和嘴里,凡是裸露的皮肤就被叮咬红肿。

哈铁分局,组成一支50人的“特急抢险队”,队员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游泳健将,在9月2日晚,滨洲线5.8公里处,出现决口时,队员们一马当先。有的搬大石头憋气扎猛子在深水中堵漏洞,有的被水底的石头划破了手脚,他们不顾伤痛,抢时间争主动。

哈尔滨工务段25名职工在危急时刻,高举拳头齐声喊道;“下水!”只听“扑通,扑通!”跳进洪流中。有的在深水里手挽手拉拽住急流漩涡中的潜水作业队员……有的在水中打桩固基,经过一夜的艰苦奋战,终于堵住了决口。

哈尔滨工务段贾双印、郭英斌两名年轻潜水员,被称为水下“侦察兵”。9月3日,为了探清水底是否有漏洞,他们二人在修复后的5.8公里决口处潜到水底,勘察是否有漏洞。当日,时值傍晚,水里一片漆黑,加之在一片乱草里穿行,困难重重。但为了找到漏洞,他们互相配合,经过两个多小时查堵到3个漏洞,长达20米,排除一大隐患。

昂昂溪工务段昂昂溪领工区领工员徐青山,9月1日23时,接到来哈尔滨江北抗洪的通知,他连夜通知并组织110人的抢险队伍。于9月2日7时,乘上152次列车。当列车到庙台子站后,计划让他们先到距车站1.5公里的张永吉屯住宿。可是,当他们到时已被前一天来的一支400多人抗洪队伍住满了,当日他们只能睡在露天,早晨露水打湿了他们的被褥,晚上蚊虫成群地袭击他们。

战斗在滨洲线上的抢险突队

9月3日傍晚,他们正式投入战斗,他们的任务是滨洲线7公里处砌路基护坡,当时天下着雨,队员们的衣服都被浇湿了,他们顾不得许多,只有一个心思抵御洪水。雨伴随着大风越下越大,线路上的瓦斯灯被风浪一次次扑灭,雨像瓢泼一样。这时只听“哗——” 的一声 ,20多米长的路基塌陷了,咆哮的洪水一浪高过一浪,席卷而来……

下水!只听“噗咚!”领工员徐青山高喊一声,自己先跳了下去,接着共产党员刘万海、吴金生、李向清等跟着跳入水中。路基上的队员把沙土草包袋接连不断地投向汹涌的激流。闻讯赶到的102厂共青团突击队,也投入到紧张的战斗。有的队员被冰凉的洪水凉得脸色变青也不肯被别人替换。在兄弟单位的支援下,经过一夜的鏖战,终于将20多米长的塌陷险口填平。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接着就是第二次第三次第六次……他们连续战斗了6个夜晚。

滨洲线5.6公里处堵决口

9月5日这一天,是昂昂溪领工区青年线路工人孙松龄定好的结婚日,家里一切具备,然而这天他却在滨洲线上激战洪水。孙松龄8月中旬就请好婚假,当接到抗洪消息后,他决然放弃结选好的结婚日,报名参加抢险队来到水害现场。
9月7日,是中秋节的前夜,保卫滨洲线的抗洪英雄们,仍坚持不懈地与洪水搏斗着。满洲里铁路分局机务大队第六小队30名队员,完成了一天的卸车和线路路基砌石头墙的任务后,已是夜里22时,疲倦的队员们刚躺在车厢里睡下。
午夜,指挥部紧急通知;“滨洲线10至16公里的路基出现险情。”六小队同大队迅速出击。

夜,被乌云所笼罩,漆黑一片。路基旁的洪水已经冲过石头墙,接近线路枕木头,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蹚着没膝深的水,扛起一百多斤重的土袋子,放着小跑,用一袋袋泥土筑起挡水墙,堵住洪水。

滨洲线6公里堵决口

黎明,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泼撒在人们的身上,全体队员不畏惧,大风卷起浪花,汹涌地拍打着路基,他们仍坚毅地与洪水搏斗着。共产党员徐树德做搭肩工作,手磨破了依然坚持,并且鼓动大家,加劲干。特别惹人注目的是,一位双鬓斑白的人,脸上、脖子都粘满黄泥,他每扛完一袋就跑到前面儿去加塞,他就是来自海拉尔铁路燃料厂的王高元。

队员们与洪水搏斗了10多个小时,汹涌的洪水终于被堵住了。他们的全身都湿透了,加上秋风一吹,使人直打哆嗦。一夜没吃饭,没睡觉,十分疲倦。可是,当他们走到12公里处,发现有冒水地段时,队员们都忘记了一切,手搬肩扛,又干了起来。直到傍晚才回到宿营地,他们的中秋节就这样度过了。

哈尔滨工务段潜水员在潜水作业

自1957年8月30日至9月15日,在这17个昼夜里,滨洲线上抗洪抢险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经过昼夜鏖战,滨洲线3至7.8公里的4处决口全被堵住填平。5.8公里长的铁路路基全部加固,8至20公里段没被洪水淹没,保证了北京——莫斯科国际列车的正常运行。

时间整整过去了60个年头,当年抗洪抢险的勇士们很多人已经不在了,或已成耄耋老人。但是,那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保铁路运输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却永远留在滨洲线上。

文工团来抢险现场慰问演出

 

王树元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曾在《人民铁道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铁道报》 、《哈尔滨党史》等刊物发表多篇文章。联系方式:307174705@qq.com

相关推荐

妙趣横生的数字站名

哈尔滨铁路局管内站名,有依姓而取名的,如沈家、马家;有依山而取名的,如帽儿山、双鸭山;有依河而取名的,如乌马河 …

拉滨线建设史话

文图/郑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速向哈尔滨渗透,并牵制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拉滨线铁路于1932年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