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揭秘:江畔餐厅原名“小游艇俱乐部” 1960年代卖红茶凉咖啡
正在大修的江畔餐厅
文、摄=张澍 老照片提供=宋兴文 位于哈尔滨市斯大林公园内的江畔餐厅,据相关记载始建于1930年,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从2017年5月份开始,这栋建筑重新修缮,十一期间,修缮结束后会重新开业。 江畔餐厅初为松花江畔铁路附属站舍,1932年后为满铁仓库,据说曾作为食品店,向铁路工人提供茶食、简餐。1938年扩建江沿公园为松花江畔公园,1939年由哈尔滨市政公署工务处建筑科日本建筑师大谷周造将其设计改建为餐厅。据哈尔滨饮食文化学者宋兴文考证,此时该餐厅又名“小亚道古鲁布”,出售简便西餐、冷饮品,深受游人欢迎。建国后收归国有,初名“江畔食堂”、“国营江畔冷食部”。1960年代中期,改名为“江畔餐厅”至今。这栋哈尔滨标志性的建筑,上一次的大修是在1987年,至今已经30年。
1940年代初的江畔餐厅 和服女子眺望江天
揭秘:江畔餐厅原名“小游艇俱乐部” 遍布“船”的元素
2017年年初,宋兴文发现一批江畔餐厅的老照片、明信片。其中一张拍摄于1940年前后的明信片上,用日文标注的汉语直译为“小游艇俱乐部”,俄文音译“小亚道古鲁布”。 “我们知道,江畔餐厅旁边的铁路江上俱乐部,俄文音译就叫‘亚道古鲁布’,游艇俱乐部的意思,是那时哈尔滨最高级的餐饮娱乐会所之一。江畔餐厅位于“游艇俱乐部”东侧,叫‘小游艇俱乐部’,销售西餐和冷食,级别稍低一些。”宋兴文介绍。 设计师大谷周造在改建这栋建筑时,加进很多“船”的元素。宋兴文研究后发现: “这栋建筑的标志,是正对着松花江的两处三角廊檐顶上,都有船的象征——舵。面江的三角廊檐,其实是船头的形状,三角廊檐最外侧的两块木板,象征着船桨。三角廊檐里的斜对的木板,象征着船板。两个舵,都正对着船头,象征着两艘在松花江里乘风破浪前进的船。”
江畔餐厅的标志 舵
宋兴文特意拿出一张1940年前后的老明信片,说:“餐厅正门入口的大三角檐板顶,嵌着木板,上面有桅杆状木柱,从斜对着的角度看,正是扬起的风帆。”在这张老明信片中,摄影师特意选择一个斜对着正门屋顶可以拍到松花江的角度,这时,松花江上有一艘扬帆的帆船正好从下方驶过。两相对比,摄影师的寓意,不言自明。
1930-1940年代的江畔餐厅 远处江面驶过帆船
1960年代餐厅职工照片 还原历史风貌
宋兴文和他发现的老照片
宋兴文发现的这批江畔餐厅老照片,绝大部分是1962-1963年间,江畔餐厅员工拍摄的各种工作照。“这些国营江畔冷食部时期照片的发现,让我们能一睹这栋哈市一级保护建筑的历史原貌,同时,也让重修江畔餐厅有了依据。”宋兴文把这批照片交给江畔餐厅的修缮者后,让修缮方案更加完善。
1962-1963年江畔餐厅职工照
这次修缮方案设计者卜冲,在研究这些老照片时发现:那时的外廊立柱上有独特的雕花,在上一次改造时去掉了。“这次我们要依据老照片的样子,把它们要重新做出来。”卜冲说。
1962-1963年江畔餐厅职工照
虽然叫冷食部 依旧卖溜炒菜 还出售红茶凉咖啡
大约在1960年前后,江畔餐厅由“江畔食堂”改名为“国营江畔冷食部”。虽然叫冷食部,但在新发现的1962年的老照片上,清晰可见门口的挂出的菜牌上,写着“新添溜炒”的大字。
老照片上的招牌放大后
“那时的哈尔滨饭店的溜炒菜,以肉类、下水、蔬菜为主,像什么溜肉段、溜三样、溜肥肠、炒豆芽、酸菜粉等。”宋兴文解读道。 同时,那块菜牌上写着“本店备有:冰糕、冰棍、汽水、酸梅汤、凉咖啡、红茶、生啤酒、白酒、各种色酒、粉肠、面包、糕点、酱肉、茶肠。”这里写出的品种,让宋兴文眼睛一亮:“红茶是俄罗斯家庭必备的饮品,也是哈尔滨解放前西餐厅中与咖啡并列的热饮。之前认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营饭店与西餐厅,已不提供红茶。但这个照片证明,在1962年、1963年,红茶在哈尔滨的冷饮厅与西餐厅中还存在。红茶在哈尔滨餐厅消失的最后时期,可能在1966年之后。” 这张老照片上的菜牌,在宋兴文看来,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菜牌上的这些销售种类,说明解放后,哈尔滨的冷食冷饮厅,还在延续解放前的销售格局。这些产品,除了红茶、咖啡、酱肉等品种,多数延续到1980年代还在这样的店里销售。” 宋兴文还收藏着一张1963年前后,国营哈尔滨饮料厂的宣传广告照片,就是在江畔餐厅拍摄。图片上,三张桌子旁边,围着一群靓男俊女,桌子上放着这个厂出产的松花江牌什锦汽水和清凉饮料葛瓦斯。“为什么这厂子在江畔餐厅不在其它地方拍,这说明,江畔餐厅是当时哈尔滨冷饮厅的代表。”宋兴文说。
1963年前后 哈尔滨饮料厂在江畔餐厅拍摄的广告海报
改造前 爆皮的门楣
改造前 立柱已经部分腐烂
五十余年前 江畔餐厅职工在此合影
按照照片的样式加以改造
买来的日本砖
室内修缮
做为改造依据的一批老照片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