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餐厅忆旧 哈尔滨四大怪的买酒要买菜源于此

哈尔滨松花江边的江畔餐厅,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这栋建筑就是每个哈尔滨人必选的外拍景点。如今,87岁的江畔餐厅即将完成重修,十一开业在即,江畔,又多了一处老哈尔滨人重拾过往记忆的驻足地。

文字=张澍

图片提供=宋兴文

1940年代 还未改名

买酒要买菜 喝啤酒像灌溉的由来

今年85岁的老哈尔滨人朱俊峰,至今保留着自己1950年代时,与朋友在江畔餐厅的黑白合影。穿着白衬衫,戴着手表的他风华正茂。

朱俊峰(右侧)在1950年代与朋友在江畔餐厅前留影

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几乎每年的每个季节,朱俊峰都会到松花江边转转,夏天时,会到江畔餐厅喝上杯清凉扎口的啤酒。

啤酒都是哈尔滨啤酒厂出的生啤,盛好的一大盆一大盆放在柜台后,每当阳光从窗格后透进来,这啤酒表面就闪烁起诱人的琥珀色光泽。生啤的售价是两种:三毛钱的,是一大罐头瓶子;一毛钱的,是一大茶杯。可光交啤酒钱,是喝不到啤酒的,因为凡是买啤酒的,必须要买一道“韭菜炒蛤蜊”的菜。之所以这样搭配着卖,是因为啤酒在1950-1980年代前期,属于紧俏商品,常人在平时很难买到、喝到。大热天在江畔餐厅买啤酒的,都拍着队,你不买,有的是人买。

之所以搭配韭菜炒蛤蜊,也是有原因的。江畔餐厅以冷食为主,平时能做的溜炒菜不多,其它肉菜,买的时候要搭配油票与肉票,比如溜肉段,就要在交钱的时候再交一两油票。而韭菜炒蛤蜊就不用再交油票和肉票。蛤蜊是松花江满江都是的水产,江畔餐厅前的江里蛤蜊更多,职工在江边随便捞一小时,就可捞出几麻袋小脸盆大的蛤蜊,完全够一天炒菜用。韭菜是夏天最便宜的蔬菜,再搭配可以忽略不计成本的蛤蜊,在大勺中大火颠几下即可装盘,整道菜的成本极低。

大热天的松花江边,交上几毛钱的啤酒钱,再加上一块两毛块钱的韭菜炒蛤蜊钱,看着服务员手拿着大罐头瓶子,往油亮的啤酒大盆里一㧟,那心情也跟着清凉起沫冒泡了。

也就是从1950年代末时起,外地人流传着哈尔滨“四大怪”的顺口溜:“面包像锅盖、火车站两边盖、买酒要买菜、喝啤酒像灌溉”。后两条,买酒要买菜,就是指当时在一般在冷食餐厅喝啤酒,要买搭配的菜;喝啤酒像灌溉,指的就是喝用大盆、大瓶子装的啤酒,喝起来豪爽得像浇灌土地。

1961年 江畔餐厅还叫江畔食堂时的照片

1962-1963年 江畔餐厅职工照

1962-1963年时的江畔餐厅

三四毛钱的粉肠卖得最好

虽然有溜炒菜卖,但江畔餐厅那时卖的最多的还是各种冷食。酱肉是冷食中最贵的品种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两块多钱一斤。朱俊峰老人说:“酱肉那时候对我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粗粗大大的茶肠是最贵的肠类之一,要一块三四毛钱一斤。最畅销的,是粉肠,里面有难得的肉丁,只卖三四毛钱一斤,嚼起来一样有肉香。

1950年代江畔餐厅

1963年的江畔餐厅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每到春天开江后,江畔餐厅就会卖开江鱼。朱俊峰老人回忆,那时候流行“江水炖江鱼”,直接用清澈的松花江水炖渔民送来的各种江鱼。四五个、五六个同事或朋友,大家各自攒点私房钱,凑一起,来江畔餐厅吃开江鱼。炖的最多的是鲤鱼,偶尔能吃到鳌花鱼。那时候,哈尔滨极少有全家下馆子吃饭店的,出来吃饭的,基本都是朋友、同事。

吃完、喝完,大家伙精精神神地从餐厅出来。江畔餐厅前,停的都是市航运公司出租的小舢板,哥几个租艘小船,别人划船,朱俊峰坐在船头,拉起自己心爱的手风琴。江风拂面,琴声悠扬,漫江碧透,载着一船的青春,悠悠荡荡飘出很远。

1980年代初的江畔餐厅

树叶黄 关门忙

作为冷食店,江畔餐厅生意最好的时候是每年的夏天。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每到立秋后,江边的人渐渐少了,生意慢慢萧条了,十一之后,多数时候会闭店,到明年开春再开业。朱俊峰老人说这是:树叶黄,关门忙。 在他对江畔餐厅五六十年的印象中,冬天时,江畔餐厅几乎没有开业过。他总结,一是过去物资紧俏,各种食材一到冬天供应紧张;二是以前一到冬天,松花江边几乎就看不到人,顾客稀少。 改革开放前,流行一段描写哈尔滨冬天的顺口溜:“下雪没人扫,路灯亮的少,江边没有人,商店关门早。”

但年近七旬的老哈尔滨人郑琦,却记得在1970年代初时,春节前,他和在北安长水河农场的哈尔滨籍战友们,一行十多人在江畔餐厅吃火锅的往事。隆冬时节,大家穿着大棉袄,戴着棉军帽来到江畔餐厅。餐厅里很冷清,冷清的冷,是冷得冻脚的冷。十多人吃饭,餐厅里的桌子,最大的是十人台,坐不下,就拼过来一张桌子。十几个围着坐下来,吃火锅。锅底是什锦的,清水里面有海米、干虾、螃蟹、葱段、姜片。肉,羊肉为主,还有五花肉、酸菜。郑琦印象最深的,是吃到了狍子肉。“狍子肉口感很好,用它涮火锅,汤是清的,不起沫子。”郑琦回忆说。

1968年的江畔餐厅

天冷,吃火锅,大家相互劝着,喝起了白酒。白酒是哈尔滨最便宜的一元钱一斤的散装白酒,“一元糠麸”。酒过三巡,肉涮五盘之后,身体热了,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各个都愈加精神了。有按捺不住的,会哼哼起流行在知青中间的“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杨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这首《南京知识青年之歌》,一人起头,大家随后附声而歌。唱一会儿,喝一会儿,再跳一会儿知青流行的舞蹈,一会儿一会儿之后,几乎每个人都喝多了。

相互搀扶着出门,漫天的星斗闪耀在灰暗的城市屋顶上,一冬的积雪在脚下咯吱咯吱作响。一见冷风,酒劲倏地冲到头顶,就有战友扶着公园的铁栏杆,往封雪的江上呕吐;还有人,一脚深一脚浅地转过街角,晃晃悠悠地不见了。

1980年代 夏日的江畔餐厅

1985年哈尔滨油票上的江畔餐厅

张澍

黑龙江晨报记者,联系方式:14880870@qq.com,个人原创今日头条号:吃喝玩乐张师傅。原创作品,授权大话哈尔滨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发布。

相关推荐

松花江街逸事

松花江街,是一条以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命名的街道。它是哈尔滨建城初期就规划形成的街道,始于上世纪初。它是以哈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