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背景离乡来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的俄罗斯人先期建设的不是民宅,而是大量的教堂,建立起他们精神依托的家园,寄放漂泊的灵魂。据说,哈尔滨教堂最多的时候有54所,虽然到现在余下的不足10座,但作为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教堂已经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
继续我中东铁路寻迹的旅程,这一次选择的主题是与铁路相关的教堂:
中东铁路开工后,那些沿着铁路来到异国他乡的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波兰人、德国人、犹太人,无论信仰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凡属上帝子民都要给漂泊的灵魂建一处圣父、圣子、圣灵的庇护之所,使之聆听福音的慰藉。于是,一幢幢美丽的教堂在新市区的天际线耸立,早期的哈尔滨因此有了“教堂之城”的称谓。
率先来到哈尔滨的应是沙俄军人,他们先后建起两座随军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建在道里区透笼街95号,原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1923年第二次重建易地现址,1932年11月25日落成。
这座拜占庭式建筑篷顶的钟楼,曾悬挂着1大6小7座东钟,大乐钟重达1.8吨,6个小钟可以奏出6个不同音符。当年,每逢重要宗教节日,敲钟人把7座钟槌上的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铿锵的钟声响彻云霄,当时连几十里外的阿城居民都会听到这钟声乐曲,堪称哈尔滨的一大奇观。
它是现今哈尔滨保留下来的最美的教堂建筑,清水红砖墙体砌工精细,形体复杂,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带拱券的长窗,体现出优美的拜占庭建筑风格。
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对索菲亚教堂周边进行改造,建起索菲亚教堂艺术广场,广场上墨绿色的欧陆风情的合围钢架结构,与老教堂遥相响应,成为游人来到哈尔滨的必去之处。
教堂内部现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是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索非亚教堂相媲美的圣伊维尔教堂,坐落于霁虹街工厂胡同,1908年由俄外阿穆尔军区官兵捐资修建。5个“洋葱头” 顶错落挺拔,属于精美的折衷主义建筑。
文革时教堂的“洋葱头”遭损毁,它一直被淹没在一片楼房之间。现已将其纳入哈尔滨火车站北出口改建工程。
这是目前正在修缮中的圣伊维尔教堂,不久便会面见于世,成为哈尔滨的又一休闲景观广场。
过了霁虹桥,来到南岗博物馆广场。现在广场中的玻璃建筑是当年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的原址。1900年12月18日,在这里举行了圣·尼古拉教堂的落成祝圣仪式。这幢以圣徒尼古拉·米尔里基斯基名字命名的东正教堂,是哈尔滨历史上最宏伟的木结构建筑。
采用俄国著名建筑师鲍达雷夫斯基古典哥特式设计方案,八面体帐篷顶和洋葱头穹顶高低错落,门廊栏杆檐口雕梁画栋。以地势最高处的教堂为轴心,六条马路辐射四方,构成新市区最初的骨架。圣·尼古拉教堂浓缩了这座城市的早期记忆,在1966年的文革中被毁。
2007年,在哈尔滨生活了几十年的企业家、有着浓重情怀的黄祖祥先生萌生了复建教堂的念头。邀来俄罗斯功勋建筑设计师柯拉金在阿什河畔建起的伏尔加庄园里,复建圣·尼古拉教堂。
柯拉金找来了教堂的原设计图纸,他们从俄罗斯森林里采伐了60个火车皮的樟子松,采用当年同样的工艺,把记忆中的圣·尼古拉教堂完美重现。
此后几年,伏尔加庄园陆续建起30多座已毁灭的经典俄式建筑,唤回了人们对老哈尔滨美好的记忆。
继续前行到东大直街,可以看到圣·尼古拉教堂以东相继建起的4座教堂,其中3座分属基督教三大教派,鼎足而立:
1902年,俄国人在东大直街268号辟建了一块墓地,建了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又称圣母庇荫教堂。
1930年重建为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风格的砖石结构建筑,形式新颖色调协调的圆屋顶,独具一格。是哈尔滨市Ⅰ类保护建筑。
每个教堂前都僻出了广场,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1907年,参与建筑中东铁路的波兰天主教徒在东大直街211号建起斯坦尼斯拉夫天主教堂,也称耶稣圣心主教堂。
2004年重建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钟楼四面镂空,壮观庄严。
这是我随信奉天主教的朋友,在这座教堂参加的平安夜礼拜圣典,虽然我更多的是怀着一份好奇,但真的感动教徒们的虔诚。
1916年,由中东铁路局和民间捐助,德国人在东大直街252号建起的尼埃拉伊基督教堂,陡峭的尖顶垂直高耸,绿顶红墙,门窗尖角细长,彩色玻璃的镶嵌窗花,属于北欧风格哥特式建筑,为哈尔滨市Ⅰ类保护建筑。
尼埃位依教堂由建筑师旨奥罗布设计,当时仅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教堂小巧合理,沿用至今。
继续东行,行至东大直街上哈尔滨游乐园的侧门,其实这个建筑曾是当年的圣母安息教堂。过去这里是俄侨新墓地,1908年9月由中东铁路管理局出资和教徒捐款建起圣母安息教堂,又称圣母升天教堂。
如今墓地早已迁移,现辟为哈尔滨游乐园,安装了许多大型游乐设施。斑驳陈旧的教堂建筑在巨大的摩天轮衬托下,流露出厚重的沧桑之美,被确定为哈尔滨1类保护建筑。
南岗区十课街47号的圣母教堂是一个天主教堂,也叫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始建于1921年,为木结构的教堂。1935年改为砖石结构。
这是一座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的精典之作,俄国建筑师斯米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设计。
教堂内现有圣画家萨得罗基尼的圣画和圣母像。这是我记录的在圣母教堂内举行的复活节弥撒。
中东铁路通车后,大批犹太人从俄罗斯和东欧移居哈尔滨,相继建起两座犹太教堂。1909年建成的犹太总会堂位于通江街82号,两个穹顶大小错落,犹太教的六角圣星标志闪耀在高高耸立的穹顶之上,体现出独特的犹太建筑风格。
2013年5月,哈尔滨犹太总会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同时改造成为哈尔滨老会堂音乐厅。音乐厅面积400平方米,108个座位,现在这里每举行5场音乐会,在这里可以与国内外的音乐大师邂逅。
非常精致的老会堂小广场
位于经纬街162号的犹太新会堂,1921年建成,希伯来语称“别依斯-加麦尔德罗什”。正方形建筑主体,红白相间的带饰,双圆心式穹顶,廊柱支撑圆心尖券高门,是目前远东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犹太会堂建筑。
2006年1月,全面反映哈尔滨犹太人生产、生活状况的“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在犹太新会堂正式开展。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历史上曾经有两万犹太人为摆脱迫害,歧视而定居哈尔滨。哈尔滨人民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善待犹太人的历史事实,是世界人道主义的光彩记录。”
教堂文化是哈尔滨的一大特色。再次走近这些老教堂,仔细端详,那些已经超过百年的老建筑依然庄严肃穆,雕琢装饰得精致而唯美。
老教堂是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们是中东铁路的历史凝固。无论何种风格,无不含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无论那一座,无不藏匿可供追踪的往事。望着这沧桑厚重中绽放着活力的教堂建筑,当年的教堂钟声似乎余音袅袅,浮躁的心在感知这份圣洁中变得恬静。
哈尔滨教堂游线路小贴士:
圣伊维尔教堂——索菲亚教堂——犹太新会堂——犹太总会堂;
红博广场尼古拉教堂原址——东正教圣母守护教堂——斯坦尼斯拉夫天主教堂——尼埃拉伊基督教堂——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伏尔加庄园新建的尼古拉教堂。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