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清明时节祭祀先人,人们咏到的诗词每每都是唐朝的二首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寒食》
杜牧的诗中淅淅沥沥的春雨中多了些凄凉愁苦,只有寻找酒家喝酒御寒消愁。韩翃飞花、斜柳,无奈的时过境迁。
这些诗歌不适合黑龙江的风土人情,我们应该在清明时节咏自己的诗歌。有人问黑龙江过去文化落后?是否有堪比唐宋的诗词?在清初以后大批流人来到黑龙江省的宁古塔(今牡丹江)、卜奎(今齐齐哈尔)、墨尔根(今嫩江)、瑷珲(今黑河)等地。流人即是流放发配的罪人,他们并不全是十恶不赦的匪盗,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一些是由于各种原因流放到黑龙江的文化名人和朝廷大臣。
流人中的一些文人和官员们在龙荒朔漠的边陲,留下了荟萃的诗歌文集。诗歌从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黑龙江的风土人情、风景地貌及节令气候等,内容包罗了各种经济生活、地方风物、少数民族习俗,对研究黑龙江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方拱乾(1596-1666),安徽桐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法家。因顺治十四年(1657)科场案牵累而被流放。方拱乾的《何陋居集》写于宁古塔,堪称黑龙江现存第一部诗集,史料价值极高。他在《清明》三首中有如此地描述:“边城不见柳,人说是清明。此日新枫火,终年故国情。荒塍看晓犊,江树听春莺。客梦甘廖远,徒为令节惊。”诗人所在的宁古塔地区,也就是今黑龙江牡丹江地区,清明时节诗人还未看见柳树开,就有人说是清明了,此番景象与诗人所在的江南清明柳絮纷飞截然不同。
清代满族诗人英和(1771-1840),道光八年(1828)因监修孝穆皇后陵工程不坚一案,被革职查办,发往黑龙江卜魁城(今齐齐哈尔)。三年后赦还京城。英和流放期间创作了不少赞美黑龙江风景节令的诗词。在其《卜魁集》中的《清明》吟咏道:
旧事殷殷思旧岁,清江碌碌度清明。
月末日往怜时节,北辙南辕异客程。
草尚未青冰不释,风多为患雨难成。
墓田林木牵人意,却喜孙枝已向荣。
一副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清明时节气候特点的画卷,没有飞花柳絮,有的是草未青,地面的冰未开化,每日的大风肆虐,像是有雨确怎么也下不来。虽然是流放此地,但是诗人才情高雅,心态平和,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发出了“墓田林木牵人意,却喜孙枝已向荣”的感慨!
民国初年到黑龙江的报人魏毓兰也有诗写清明,他在《卜奎竹枝词》中有诗云:“踏青天气过清明,三月郊原草未生。风雪一帘人悄悄,飞来雁语两三声。”描写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清明时节场景,可谓惟妙惟肖。郊外草未发芽,风雪路上人稀少,天空中早来的大雁发出稀稀落落的鸣叫。
魏毓兰在《黑水诗存》收录一首清明的诗《春雪》:“已过清明两见雪,龙城三月不知春,嫩江冰泮添新涨,又听渔家卜岁频。”黑龙江人多么熟悉的自然景致,每年清明以后龙江大地还会有一两场风雪。阴历三月份春天的脚步姗姗来迟!嫩江等江河开始跑冰排,冰峦叠起堵塞河道,造成凌汛。江面上一片片的冰块连绵不断,互相撞击着顺江而下。
(照片来自网络)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