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十五道街将建红色革命旧址纪念馆

据3月19日《新晚报》载,规划部门拟在道里区西十四—西十五道街棚户改造中,将西十五道街9号的原陈潭秋被捕地建筑,辟建为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纪念馆”,将以照片、资料等形式在馆内展示红色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市红色革命旧址在59个左右,而《哈尔滨革命旧址史话》一书中记载的则超过70个。随着城市发展改造,有一些红色革命旧址已经被拆除,非常令人痛心。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多,分布散,这是建筑保护遇到的最大难题。要不是赶上西十四—西十五道街部分地段改造,估计这些尚存的历史建筑将会依然在风雨中飘摇。

此次棚户区改造,主要针对20世纪20年代的老民房。拆迁范围是西十四道街道南(双号)和西十五道街道北(单号)之间,占地面积9265平方米,共有20余座居民楼,涉及370户居民。此次改造将拆除与现有街区风格不协调的建筑,新建欧式风格建筑。在改造后,原地将不建设住宅,修缮保留建筑以及新建建筑高度均控制在15米以内,以商业公建建筑为主。

据道里区史料记载,继中央大街成立后,辅街不断形成。1903年,西十四、西十五道街逐渐形成,道两侧陆续建起了平房和楼房,来此定居的人也多了起来。1925年,这两条街被分别命名为中国西十四、西十五街。直到1959年,才被改为现在的西十四、西十五道街。

–以上主要采编于《新晚报》,更正了其中一处笔误。

哈尔滨虽然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根源何在?20世纪初的国际都会?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中国历史上外籍侨民最多的城市?这也许是重要理由,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城市中的启蒙”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环节。1931年东北沦陷之之后的前些年,日本人限于国际环境,不能干涉在哈尔滨的欧洲人的生活。随着工业发展,哈尔滨工人的数量迅速增加。这就给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带来了两大有利条件,一个是苏共的掩护,一个是广大工人的支持。中间斗争的过程,喜欢看小说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夜幕下的哈尔滨》,里面从一个侧面介绍了当年的情况。从中共曾派多位中央高层领导在哈尔滨主持工作的史实来看,共产党对哈尔滨——这个东北老巢还是有着很多期待的。

事实上,从1946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到后来以黑龙江人为主力构成的四野,再到建设时期工业支援全国,哈尔滨从来都是当仁不让。当“中国红色旅游地图”中标有哈尔滨的时候,我的一些朋友表现出明显的惊讶之情,这和政府文化部门没有把历史故事完整地呈现给市民造成的误解。此次修建的纪念馆,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缺憾,也算是给后人一个交代吧。

关于红色历史建筑,《新晚报》中有一些报道,我原本打算直接转载在这里。但本着负责的态度,打算一一走访,拍一些现状的照片,再结合历史向朋友们呈现。希望大家届时能够喜欢。

长河

大话哈尔滨网站发起人,联系方式: dachanghe@163.com

相关推荐

松花江街逸事

松花江街,是一条以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命名的街道。它是哈尔滨建城初期就规划形成的街道,始于上世纪初。它是以哈 …

渐行渐远的秋林记忆

本文原载2023年12月29日《新晚报》“人世间”版 ,标题有变。 作者题记:散落在秋林的美好记忆,仿佛是金黄色的落叶,轻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