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原油奔四方》老照片

这张题为《原油奔四方》的老照片,是上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八三”地下输油管线施工的场面,它标志着大庆石油已进入管道输送时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该照片被收录于《黑龙江省石油工业志》《大庆油田开发40周年》等文献。44年前,我不仅目睹了拍摄场面,拍摄的新华社记者还采纳了我的意见。

《原油奔四方》老照片

“八三”工程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大庆至秦皇岛大口径地下输油管道工程,由于该工程是国务院于1970年8月3日批准的,故称“八三”工程。1973年5月,二期工程在大庆林源站开工。当时,我是黑龙江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青年突击队队员。会战的前一天,会战指挥部在施工现场召开誓师大会,我代表建设者登台表决心。

数以千计的建设者住在帐篷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夜以继日搞会战,既紧张又艰苦。职工们不计时间,不计报酬,身在大庆学大庆,为祖国石油工业建设做奉献。经16个月紧张施工,二期工程于1974年9月即将告捷。站区储油罐林立,厂房错落有致,石油管线纵横交错。指挥部成立了基干民兵排,身背钢枪的基干民兵,昼夜巡回在站区,防止阶级敌人破坏。

输油管运输场面

工程竣工前夕的一天早晨,站区来了一群新闻记者,有省报的,还有新华社的。记得那天下午,骄阳似火,湛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我们配合赵师傅测量管道沟,男青年平整测点,女青年立标杆记数据。这时,一位脖子挂两台相机的记者来到我们跟前,自称是新华社的,说要给我们拍张照片。我们十分高兴,赵师傅却不以为然。根据记者安排,两名女青年站在老赵身后,以输油管道为背景,佯装纪录且向远处眺望。我们男青年站在记者身后,出洋相逗女青年笑,记者连续拍了两张。这时,我突然发两位女青年戴的是“蚊帐帽”(一种能防蚊虫叮咬的帽子),而老赵戴的却是白色的安全帽,有点不协调。于是我说:“要是都戴安全帽就好啦!”我的话引起记者的重视,他让我们把头上的安全帽摘下来,借给了两位女青年,又重新拍了两张。记者采纳了我的建议,我得意洋洋。

埋设地下输油管

记者拍完照片就走了,大家也没这事放在心上。半年后我去萨尔图(现大庆市)办事,在路边宣传画廊里看到了那张由我“指导”的大幅彩色照片,心情非常激动。我站在画廊前看了半天,不愿离去。回到单位后,我把照片的事告诉了大伙,他们既高兴又后悔,后悔没嘱咐那位记者寄照片。

捆绑储油罐基础钢筋

1976年冬天,我告别大庆油田回到哈尔滨工作。大约2007年,我到省图书馆看书,偶尔在《大庆油田开发40周年》画册中发现了这张照片,备感亲切。次日,我带数码相机去省图翻拍了一张,放大后收藏。老照片,记录了我难忘的青春岁月!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