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http://xinnews.my399.com/system/20111011/000255648.html
(本文因读者阅读需要,改动)
图片为 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1号 哈尔滨市南岗区展览馆 历史建筑 “原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官邸”,最初为从沙俄指派的中东铁路官员住所,后历经日本掌控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参事住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指挥部等。解放后曾用作哈铁职工家属楼、哈铁幼儿园。2010年11月,该建筑经改造建设成为南岗展览馆。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马田园:“一个世纪的时间,会带走生命、名字、事件和回忆,而那些静静矗立的建筑,只要还在,就能记录那些被城市和人慢慢遗忘的过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繁华闹市的腹地——花园街、联发街、海关街……一片看来破旧、脏乱的“黄房子”便是这样密集而突兀地存在着,它们被命名为“哈尔滨·1898”,是全市仅存的开埠初期的大面积俄式建筑群,见证着哈尔滨从无到有、从荒僻到繁荣的百年投影。之于冰城,意义非凡,独一无二。
随着昨日“哈尔滨·1898-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的启动,酝酿已久的大改造进入了真正的实质性阶段。在“百年保护街区”走向“涅槃之始”,我们还应该思考———改造和开发“哈尔滨·1898”,为的是保护和传承一种打着冰城烙印的“文化范儿”,这“范儿”既是别具一格的欧陆风情建筑风格,也是绵延百年的悠久城史,更是开放包容、中西合璧的城市精神。
保护和传承“哈尔滨范儿”,要目光长远、科学规划,让文脉传承与城市功能统筹兼顾,不能因“用”而破坏百年文脉;要平衡城市风貌与开发改造的关系,坚持“原汁原味儿”,切忌一味的趋利,不为眼前利益而舍弃固有的建筑风格;要继承和发展冰城独有的城市精神,为历史街区注入现代元素,赋予“哈尔滨·1898”这一百年文化符号以长久旺盛的生命力…
一段渊源 中东铁路“留念”
这是哈尔滨这座繁华都市中一片看来“落伍、破旧”的老房子,然而它们对于哈尔滨的意义却远胜“千重高楼大厦”。它们,记录着有关中东铁路和哈尔滨开埠的悠久渊源。
哈尔滨,因“水”而兴,因“路”而城———“水”是松花江,“路”即中东铁路。从1898年8月动工到1952年几易所有权后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以中东铁路为轴心而建的哈尔滨也蓬勃兴起———沙俄依据当时最先进的“霍华德花园城市”理念,建起了哈尔滨第一家洋行商店、第一所铁路小学、哈尔滨 圣尼古拉大教堂……最终形成了哈尔滨的雏形。“哈尔滨·1898”,正是当年中东铁路工程管理人员的住宅区,是最早、最重要的功能区之一。作为如今唯一一处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哈尔滨开埠时期俄式建筑群,保护街区也成为中东铁路推动哈尔滨开埠、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遗存。
一片投影 映照百年变迁
踏入“哈尔滨·1898”,一种只属于冰城的、穿越时间长廊的震撼扑面而来———具有典型特色的俄式门斗、如欧洲古城墙般起伏的砖砌……历史街区采用了俄罗斯早期的布局手法,具有俄式生活区的典型特征,装饰和结构几乎栋栋相同,彼此间相隔10余米,都有各自的院落,用1米左右的绿色栅栏围护(老哈尔滨人称呼为“板障子”)……在岁月的侵蚀褪色中,冰城之始的点滴细节仍处处可觅。
由于许多同时期的珍贵建筑早已被破坏或消失,“哈尔滨·1898”被列入我市第一批历史保护街区。由于年久失修,保受私建滥建“入侵”的保护街区,一度沦为“城中村”。随着改造规划付诸实施,投影百年城事的保护街区迎来了重焕荣光的良机……
一种传承 寻找“文化范儿”
到过北京的什刹海、上海的新天地、杭州的南山路,就会发现这些名城、古城的文化,不止蕴于历史建筑、山水风光,更在传统小吃、民间手艺等方面,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一地一特色,绝不重复雷同,绝对印象深刻———这就是文化名城的“范儿”。
既为文化名城,哈尔滨自然有自己的“范儿”,历史起源的特殊性让我们城市文化自来就是“二元”的———老道外吃锅包肉、看顶罐杂技、听二人转是一种;丁香轻舞、面包石路、花园洋房、四轮马车、午后阳光、俄式咖啡是另一种。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融在一起便是开放包容、中西合璧的“哈尔滨范儿”。重新规划、保护和开发保护,不仅是保护其外在的完整、美观、纯正,更要保护、重现蕴含其中的生活和文化———有形有神有传承,才能真正“有范儿”。
重现“哈尔滨·1898”,要面临抉择,是忠于原貌、昨日重现?还是古今融合、旧瓶新酒?最终想让人们从外面看到什么?感到什么?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和运作理念要学习,但“文化范儿”终究要挖掘自己的、原汁原味儿的,照搬不得;打造城市文化品牌,要引资、要投资,更要找到城市文化的保护、传承与经济效益、市场开发之间的微妙平衡,打“文化牌”从来没法“赚快钱”,目光长远、耐心培育才可能实现文化、经济的“双赢”发展。
“哈尔滨·1898”作为硕果仅存的冰城百年印记,不动则已,动就应成为完美诠释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一处图腾,让来到冰城、走进这里的每个人感悟“哈尔滨范儿”,被吸引、被感动、被震撼,流连忘返、如醉如痴。此后再忆冰城,便想那行行丁香花、栋栋尖顶房、块块面包石,那阳光、咖啡和那里人们的生活。
一城一景,让我们共同期待……
“哈尔滨·1898街区”的大事记:
1898年
俄国人开工修筑的中东铁路将管理机构设在秦家岗地区(现哈尔滨市南岗区),拟建地区被称为“新城子”,花园街附近的4个街区就是当时“新城子”铁路员工住宅的一部分。
1984年
哈尔滨市将花园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3个街坊定为保护街坊。
1994年
哈尔滨市组织了现状调研、历史评价、修建性详细规划为重点的规划编制研究工作。
2002年
哈尔滨市批准该保护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2004年
哈尔滨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方案。
2011年3月
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正式命名为“哈尔滨·1898”项目。
2011年10月
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启动征收。
此段编辑:胡英男
“哈尔滨·1898”项目涉迁居民将安家“爱建”:
办完交房手续的居民喜搬新家。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王东摄
哈尔滨新闻网讯(郑雷 记者 杨晓宁)
昨天,备受瞩目的“哈尔滨·1898—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征收,这标志着这片具有百年历史的“黄房子”即将重获新生。
哈尔滨·1898—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预计投资39.9亿元,将对区域内建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打造“民俗花园”、“艺术商务花园”、 “啤酒花园”、 “咖啡休闲花园”四个主题园区。
据介绍,在此次征收中涉及被征收房屋总户数约1986户,该区域的被征收人将被安置于“爱建回迁安置小区”(现名“中兴小区”),征收范围内的特困群众还将享受惠民政策,如被征收人家庭人均建筑面积低于哈尔滨市上年度人均建筑面积标准,总建筑面积不足40平方米(含40平方米),无力全额交纳上靠建筑面积50平方米标准户型购房款的,可以选择建筑面积40平方米的保障户型产权调换,保障户型超出原房建筑面积部分,可以按照安置房屋的建安成本价格1730元/平方米交纳购房款;也可以暂按成本租金标准承租,待被征收人经济条件改善后,补交购房款,变更产权性质;对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被征收人或者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公有住宅房屋承租人,给予2万元照顾;对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中登记并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残疾人,再给予1万元照顾。
改造范围
“哈尔滨·1898—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位于哈尔滨市一类住宅区域,东起交通街,西至海城街、公司街,南起木介街、繁荣街,北至联发街、西大直街、花园街围合区域(不含花园邨宾馆、黑龙江省博览中心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12218平方米,征收房屋总建筑面积约84600平方米,涉及被征收房屋总户数约 1986户,其中含有65栋保留建筑:
“哈尔滨·1898—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历史遗迹
1946年,大部分中共东北局领导都住在以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西段(现联发街)为中心的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区,包括林彪、罗荣桓、彭真等,指挥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和辽沈战役。林彪指挥辽沈战役时的骑兵连兵营、马棚、粮草仓房等均分散在这一区域。此次改造启动前,这些“遗址”大部分被私建滥建和垃圾所围困。
1946年6月—7月,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一二·九”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蒋南翔领导哈尔滨青年运动时,曾在此地区居住过。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1号的“原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官邸”,最初为从沙俄指派的中东铁路官员住所,后历经日本掌控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参事住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指挥部等。2010年11月,该建筑经改造建设成为“哈尔滨市南岗展览馆”。
历经百年的“黄房子”仍保留着冰城开埠时期的原貌。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张大巍摄
柏凡露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宫雪
作为哈尔滨市18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被称为城市历史“活化石”的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市现存唯一保持冰城开埠时期新城住宅区基本原貌的地区,也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面积最大的俄式居住建筑群,内存中东铁路官员及工程师等住所的68栋俄式保护建筑。2009年5月至今,记者五次对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踏访发现,这里的保护建筑遭到破坏,珍贵的历史遗迹已被私建滥建包围。现有的2000多户人家中,90%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活化石”已身陷“城中村”。
保护建筑变身“废品收购站”
在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内,被列为保护建筑的68栋“黄房子”,分别坐落在南岗区北京街、联发街、海关街等街道边,原为中东铁路局官员、工程师等的住所。日前记者走访发现,大多建筑已被铁艺、喷绘等公司甚至废品收购站所占据,围在房屋四周的木栅栏已经不知所踪,各种牌匾随意悬挂在墙壁上,原本米黄色的墙壁已变成灰黑色。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牌匾已被拆除,但因悬挂牌匾使部分墙体被破坏,俄式雕花门斗和俄式木质窗棂早被拆除,室内欧式木门和石膏装饰已经残破不全。
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联发街1号和3号的保护建筑,分别为原中东铁路高级官员官邸和普通官员住宅。据考证,林彪曾经在此指挥辽沈战役。据当地老人介绍,附近还有林彪指挥辽沈战役时的骑兵连兵营、马棚、粮草仓房及日军水牢等十余处珍贵历史遗址。记者一走进保护街区,一股浓重的骚臭味迎面扑来,一米多宽的土道两边堆满了垃圾,泛出绿水,这些遗址已被私建滥建破坏得面目全非。居民用板杖隔出“领地”,里面堆放着烧炉子用的木块,还有废弃的生活用品。
作为哈尔滨市18个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被称为城市历史“活化石”的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保持冰城开埠时期新城住宅区基本原貌的地区,也是哈尔滨市现存唯一一处保存较为完整、面积最大的俄式居住建筑群,内存中东铁路官员及工程师等住所的68栋俄式保护建筑。2009年5月至今,记者五次对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踏访发现,这里的保护建筑遭到破坏,珍贵的历史遗迹已被私建滥建包围。现有的2000多户人家中,90%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活化石”已身陷“城中村”。
十多平方米爬20根电线
在这里住了近60年的王庆回忆,这里曾是花园俄罗斯洋房别墅,院内路宽得可以跑三辆大汽车,是当时哈尔滨市最好的住宅区之一。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这里许多人家的子女陆续结婚,因没有房子,老人们便依着自家房子接出房屋。几年后,为追求经济利益,人们开始疯狂私接房屋棚厦,一些老榆树都被围在房屋中,道也越来越窄。
在王大爷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棚顶爬满了密密麻麻20根左右的电线。他说,电线都是从老房子扯出来的,家里添置的电器越多,电线就越多,有的人家几个大件电器都不敢一起用。最令人担心的是,电线相互缠绕,出现老化等问题根本没法维修更换,这里每个月都要发生五六次小火灾。王大爷说:“要是着大火就完了,这两米宽的路,救火车根本进不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条件的居民陆续搬走,将房子出租。据了解,目前该地有2000余户住户,90%以上为外来人口,其中大部分为来自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打工者或拾荒者。老住户李玉大娘告诉记者,现在,房主把一栋房按房间分别租给几个家庭,每户每月房租只有一两百元。由于房主不看租户的证件、也不做登记,租户常常住一个星期就突然搬走了,而且租户“鱼龙混杂”,小偷小摸时常发生。
老住户记忆中的“黄房子”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宫 雪
烤肉面包里的“西洋味”
老房子的主人范铁军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随父母搬到哈尔滨市南岗区花园街历史街区的交通街附近的平房居住,不远就是俄国(前苏联)技术工人和家属的住处“黄房子”。
搬到“黄房子”附近时,范铁军只有七岁。离他家不远住着中东铁路的俄国技术工人和家属,回忆起童年,范铁军记忆犹新:“夏天的傍晚,中东铁路俄国技工的妻子常会搬出炉子,在院子里烤肉做晚餐。我和伙伴顺着味道跑过去,光闻味道就像吃了一顿大餐。”范铁军指着一栋拆了牌匾的“黄房子” 说,小时候他对里面的生活很向往,技工们每个周日都会穿戴整齐,神情严肃地到哈尔滨 圣尼古拉大教堂做礼拜,他和伙伴们会跟在他们身后,在教堂门口伸着脖子往里看。
范铁军说,铁路技工的家属定期到俄国商店购买各种西餐调料和奶油、咖啡。回到家,会用胡椒、香叶腌制酸黄瓜和俄式酸菜,有时,还会把这些拿给中国邻居分享,那是他们第一次吃到西餐。而让范铁军和小伙伴们最兴奋的,是“黄房子”里飘出的奶香味。每当这时,范铁军就会和小伙伴们第一时间跑到“黄房子”里的俄国妇女跟前,俄罗斯妇女会笑呵呵地把刚出炉的面包发到他们手中。回忆起当年金黄色、只有小手指粗细的面包,范铁军觉得,那是他吃过的最地道、好吃的西餐。
花园洋房里的视听盛宴
老房子的居民李志民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随在哈尔滨“北方大厦”工作的父母搬到“黄房子”附近的南岗区联发街的平房居住。
经历从花园洋房到“城中村”的辛酸,改造现场的李志民难掩心中的兴奋:“‘黄房子’里‘住’着冰城历史,被私建滥建毁了太可惜。以后,终于可以让我的儿孙们看看我小时候最美的哈尔滨了。”
说起当年住在“黄房子”里俄国人,李志民的形容是“浪漫”。李志民说,他家附近住着很多俄国工程师,他们不定期举行舞会和酒会,大家围坐在院子里,男士弹琴或唱歌,女士则不分年龄地跳着传统舞蹈。这时,他和伙伴就会在远处观望,还会学着妇女的样子跳上一段。“那可能是我们最早接触的西洋乐曲了。”李志民说。最热闹的是复活节,男女老少穿上盛装,向邻居分发红色的煮鸡蛋,这时,街上的蒸汽汽车和马车的叮当声像音乐一样响个不停。李志民回忆说,俄国人搬走后,附近居民的生活也有了“洋味”。有的老人会学着俄国人做酸黄瓜、腌酸菜;有些年轻人则时常在午后泡上一壶茶或者咖啡,在院子里看书或边唱边跳。
柏凡露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马田园
“保护这些黄房子,说到底就是要保住咱这座城市的念想啊!”
道出此言的六旬老人名叫陈超。作为从小成长在保护街区的老住户,现任哈尔滨市南岗区政协常委的陈超,从2008年开始深入踏查探访保护街区,搜集详实背景资料,提出提案《关于改造建设“俄罗斯风情园”的调查与思考》,成为“哈尔滨1898”保护街区改造工程的重要基础材料。昨日,老人接受记者专访,道出了自己与保护街区的渊源和希望。
陈超告诉记者,他是土生土长的“南岗人”,从小就住在南岗区革新街一带的一栋俄式建筑里,距离花园街保护街区很近,建筑风格和生活场景也十分相似———在咚咚作响的红松木地板上跑来跑去、靠着厚厚的火墙取暖、夏天在凉亭里吃午饭……被老百姓称为“黄房子”的俄式建筑,伴他度过了整个童年,“一辈子都忘不了”。事实上,当年哈尔滨的俄式建筑还有很多,但由于文革以及拆迁等原因,大多被拆除或破坏了。1966年,他曾亲眼目睹哈尔滨 圣尼古拉大教堂被拆除,当时现场围了很多人,大家都觉得很可惜。后来又有大片俄式建筑被拆除,所幸花园街“黄房子”由于多种原因保存了下来。
2008年,出于对哈尔滨的俄式建筑的感情以及对其文化意义的重视,时任哈尔滨市南岗区政协委员的陈超来到花园办事处,对这一片保护街区进行走访。陈超走访中意外发现,部分保护街区已被严重破坏和污染,这让他痛心疾首。于是,他开始调查整理保护街区的背景资料,同时思考如何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此后的两年里,为了解街区建筑的历史背景,陈超一有时间就往社区跑,先后寻访了20多户在此居住超过30年的老户,同时,他一次次跑档案馆、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文献,十几次修改提案稿,最终在去年1月提出了《关于改造建设“俄罗斯风情园”的调查与思考》提案,该提案获得市委市政府同意,成为南岗区重点工程。
陈超表示,“哈尔滨·1898”是城市开埠历史的最后记忆,如果不好好保护,以后的人们就只能从照片里了解城市的开创史,“那将是整座城市的遗憾和悲哀!”陈超告诉记者,他近日还提交了有关“哈尔滨·1898”建筑风格的最新提案,历史街区得到妥善保护和科学的开发利用,是他最大的心愿。
哈尔滨市南岗区展览馆内花园街区老建筑模型。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张大巍摄
消失于1966年的“哈尔滨 圣尼古拉大教堂”,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展览馆“复活”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杨晓宁
“塑造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典范,探索历史遗产利用新的经济模式,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具有俄罗斯风情和投资开发价值的国际文化社区”,提及“哈尔滨·1898”项目的保护开发,多次参与该项目研讨论证的原哈尔滨市规划局局长张相汉认为,在哈尔滨市现有的18个历史文化街区中,花园街区的保护开发利用是最有价值也是难度最大的一处,它将赋予城市新形象新功能,也必将成为我市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役。
一片刻印着百年前城市影像的“旧城”,在百年之后该为这座城市留下怎样的新印记?今年3月,哈尔滨市城乡规划局、哈尔滨市南岗区政府及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正式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项目定名为“哈尔滨·1898”,这一命名,将这一区域融入了整座城市的历史内涵、人文气息,更体现了其在哈尔滨建市历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无异于肯定了该项目在哈尔滨的地标性作用。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资源不可再生,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人文情感同样不可重建。张相汉的观点代表了众多专家的愿景———保护区中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无异于整个街区的“灵魂”,具有不可多得的美学价值,要将这些建筑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中,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价值,更能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张相汉说,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之初引入了当时最先进的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这对于解读“1898年哈尔滨新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无论是旅游商服、文化教育,这片区域都将赋予哈尔滨新形象、新功能”。
历史文化街区
是经省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截至今年5月,哈尔滨市已先后认定中央大街、博物馆地区、道外传统商市、花园街、文庙、极乐寺、亚麻厂家属区、铁路医院、阿什河街、太阳岛、萧红故居、石公祠、平房哈飞家属区、平房东安家属区、道外滨江道署历史文化公园、犹太公墓、马忠骏墓园、省军区第一干休所等18处历史文化街区。
城市发展离不开自己的文脉,老街区保护开发利用亦如此。改造城市老街区并非简单地修旧如旧,而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和传承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使其更具生命力。国内众多先进城市在此方面都做出典范。
北京什刹海 古今相融的中心花园
什刹海是北京城享有盛名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政府开展什刹海改造,在保留胡同、四合院基础上,对部分文保单位及周边修缮整治,并对酒吧等商业经营场所进行统一规范,使独具特色的北京新旧文化得到完美融合。
上海新天地 新旧对话的商业中心
石库门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典型居民住宅,新天地是在石库门的基础上改造而得,分为南里和北里两部分。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建成了购物、娱乐、休闲中心;北里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主。新旧对话,交相辉映。
南京1912街区 民国建筑中的城市客厅
“南京1912”街区,由17幢民国风格建筑及“共和”、“博爱”、“新世纪”、“太平洋”4个街心广场组成。其总体规划以总统府为主体,设计有文化品位和历史底蕴的休闲消费场所。如今,“南京1912”各色时尚酒吧、餐饮名店汇集,成为一个中西合璧的“城市客厅”。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 宫雪/整理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