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河 图/rainbow
虽然长河身在远方,但依然通过《新晚报》、《生活报》电子版了解到家乡最近一周最火的话题,便是“哈尔滨1898”。关于这个项目,最早是在半年多前在报纸中看到了一则短新闻有所介绍,在东北记忆论坛中得知了一些进一步的进展。本以为它会像许多同类项目一样偃旗息鼓,没想到竟会以这样突兀的形式,铺天盖地般地在主流媒体中开展宣传。
1898,哈尔滨的生日,哈尔滨的痛楚
长河曾以一篇博文作为向“有关部门”提出的建议,但得到的回复竟然是“涉及到殖民历史问题,不能动”。暂且不论一栋去功能化了的建筑艺术作品是不是属于全人类共享的话题,今天我们终于企盼到的“哈尔滨1898”项目,殊不知才是真正的涉及到了“殖民历史”。
俄国不是好邻居。
俄罗斯民族本是源于欧洲的游牧民族[百度百科],从近几百年开始逐渐强盛起来,并在清朝衰弱之时大肆抢占中国领土: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俄国人行动起来了,他们开始以武装为后盾向黑龙江移民,竟带着部队跑到瑷珲(今黑龙江黑河市)“助华防英”,最终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
1860年,俄国人再一次趁火打劫,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天津条约》,抢占中国相当于黑、吉、辽外加两个江苏省面积之和的国土。
1900年7月16日至21日,俄国人趁着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一片乱局,在海兰泡(今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江东六十四屯残忍屠杀中国百姓7000余人。他们把中国人的鞭子绑起来,赶到黑龙江中活活溺死,江面上一度全是实体,飘了尸体飘了几天几夜。接着他们又到瑷珲屠城,昔日黑龙江流域的一座大城市只剩下孤单单一座魁星阁成为历史的见证。[来源12]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俄国再以“调停者”的形象出现,并自恃有功,向清政府勒索,要求修建横穿东北的中东铁路,还振振有词“中国有事,亦使帮助,非仅利俄”,并于1898年全线动工。
距刘延年在《老街轶事》中介绍,俄国人故意牵强附会地曲解中东铁路合同中“由该公司一手经理”一词,称“一手经理”法文意思就是“
1898,是哈尔滨城市之始没错,但提到这个数字就让人联想到那一个向来虚伪贪婪,且残暴不亚于日本的近邻,着实令人心里添堵。
是否可以不用这个名字
从现有的媒体报道来看,“哈尔滨1898”这个名字的来历无外乎亮点原因,一则是哈尔滨城市开端于1898年,二则花园街历史街区的确是当年中东铁路局的住宅区,保留了铁路房子的特色和最初记忆。但是不是我们就只有这一种选择了呢?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先看看其他城市的案例:
- 北京798,是以这个厂的名字命名的文化园区
- 南京1912,是因为园区毗邻总统府,孙中山先生1912年元旦在这里宣誓就职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 南京1865,是因为两江总督李鸿章移署金陵,成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
这些要么是代表着中国的一个时代,要么是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年份,都具有极强的文化背景和寓意。
哈尔滨呢?用一个代表屈辱的1898,想要代表什么呢?
如果坚决要用一个数字来命名这个历史街区,长河建议用“哈尔滨1920”。因为1920年3月14日,哈尔滨举行工人大罢工,大罢市,要求驱逐白俄殖民势力。北京政府派驻军警进驻中东铁路沿线,收回了附属地的驻军权、司法权、行政权。
如果用“哈尔滨1920”,一来这是哈尔滨城市建设辉煌的时代;二来是中国收回中东铁路权限的重要年份,标志着沙俄在哈尔滨殖民的终结,是中国人的伟大胜利;三来也是哈尔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区——东省特别行政区的首府的成立之年,具有很强的纪念意义。
由此看来,是不是1920比1898更合适呢?
要修不要拆,要真历史不要假文物
根据从东北记忆论坛得到的消息来看,此次花园街历史街区改造并未进行“先论证再改造”的合法程序,而是绕开了专家,直接开始启动搬迁程序。
哈尔滨车辆厂原址,建于1898年,本可以开发成东北乃至全国范围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的工业文化创意园区,结果被上海爱建集团哈尔滨爱达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在2006年3月10日深夜私自拆除,事后仅被罚了5000元了事——1966红卫兵拆除圣尼古拉大教堂之后的40年之后的今天,同样的悲剧依然不断地反复上演。
哈尔滨道台府,原本隐匿于一片住宅区之内,因一位热心市民的考证而浮出水面。原本是建议作为“遗址公园”,却最终难逃被推导重建的命运。重建之后,官方本改有所声明,并取消此处“保护建筑”之资格——没听说哪里有新建几年的旅游景点就保护了的。然而游客多半只是怀着怀古的心情走访一边欣赏新建筑,还时不时地被介绍一些新编写出来的传说故事。
……
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如果花园街历史街区没有专家论证和指导,又会成为什么样?会不会再一次推倒了建设高层住宅区?会不会不按原有的风格进行改造?这些只能是问号而已,在没有论据的情况下,长河不能得出任何结论。只不过,想必五千块拆一栋保护建筑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实在没能查出来“修旧如旧”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创造的,我只知道文物贩子会把赝品故意做旧从而卖个好价钱,也料想若是历朝历代也是“修旧如旧”,那建于汉代的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到今天要还是能展示出彩色的浮雕,那简直就是个奇迹。
“修旧如旧”就是假文物制造水平的评定标准。老建筑的文化内涵在于它的建造年代,在于它所经历过的历史沧桑,在于它结构本身体现出来的艺术水准,至于是否用新方法新材料处理过,只不过是为了增强其可持续发展性的手段罢了。
哈尔滨应该有怎样的城市文化定位?
从1898开始,哈尔滨的建城历史还很短暂。一个人总是要有许多积淀才能形成自己的办事风格和处世哲学,对于城市,也是如此。生活在哈尔滨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也同时生活在历史中,生活在一个城市定位与城市文化逐渐形成并成熟的过程中。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是打造什么就能打造出什么的。
什么是文化?有的地方喜欢吃包子,有的地方喜欢吃面包,这就是饮食文化;有的地方睡地板,有的地方睡火炕,这就是寝居文化;有的地方满大街都是小摩托,有的地方街道上都没有自行车道,这就是出行文化……文化只能是一个群体在某种空间和时间段内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哈尔滨是什么文化?俄罗斯文化?但是俄罗斯文化是什么样的,可能多数哈尔滨人并没那么好运去了解并拿来对比,包括我在内。但我们有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 中国人见到俄国人往冰窟窿里面钻,跟着学,就发展成了今天的冬泳(根据作家阿成的著作而知);
- 中国人把俄国红肠中加入大蒜进行配料改进,成为更美味的、中俄人民都喜欢的美食;
- 中国人照着俄国人的样子盖房子,还不忘记用传统的民族图案作为建筑装饰,从而形成了新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如果这样看来,对于今天的哈尔滨人,是俄罗斯文化影响大,还是“哈尔滨文化”影响大?
哈尔滨,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曾经外侨人数占总人数一半的国际化城市,这个记录应该会是空前绝后的了。而且,在哈尔滨的西方人,多数是来求生存求发展,与中国人平等相处的“市民”,而不像其他城市那样有长期的租借和持续的屈辱。这就带来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只有在哈尔滨,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中西方平民之间的文化交融活动——直到今天,其他任何一座大城市都没有这样的条件。
根据许子东在《锵锵三人行》中的总结推论,中国传统文化只注重个人修养没有公共道德,西方文明重视公共行为却又缺乏个体约束,于是,更好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洪流并在未来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暨重新成为“文化盟主”,“中西医结合”是个不看广告看疗效的好方法。
强调哈尔滨的“俄罗斯风情”,的确会增加一点旅游收入,但是吸引来的旅客多是猎奇游玩之人。近年来北方各地都有了冰雪节,北戴河也成为了俄罗斯旅客的“度假天堂”——那里有更多的俄式建筑和针对俄国人的旅游产品,俄国人管他是不是新建的呢,只要是舒服就行了。
除了“哈尔滨文化”以外,所有的“包装”都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复制我们的其他省市比哈尔滨更有钱,更有人才和区位优势。放弃了哈尔滨极具特色的文化交融历史,放弃了我们的“哈尔滨文化”,我们也就只剩下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命运了。
长河,你挺狠!等qq上聊聊。
@轻风 景观建筑方面,你可比我有发言权,求指导~~
赞!特别是关于文化的例举
@vlisa 谢了啊,有感而发,其实我也觉的那段话写得不错,hiah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