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记载着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同时也展现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历史风貌、文化氛围,是城市特色构成的基础元素。哈尔滨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有着鲜明的欧化印迹,一百余年城市发展中,外来文化多元化聚集、碰撞,多种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浓郁特色的城市风貌。
1898年,随着东正教的传入,沙俄在哈尔滨修建了尼古拉大教堂(1967年8月被毁)、圣母升天教堂、江畔圣母领报教堂、伊维尔教堂和索菲亚教堂,在香坊区香政街建成尼古拉教堂。此后的二十余年,在哈尔滨市区及铁路沿线,又修建了六十余所东正教教堂。其中,有名的就包括1907年建在霁虹街的伊维尔教堂,紧随其后,在同一年又修建了索菲亚教堂,因两者均为随军教堂,伊维尔教堂和索菲亚教堂被称为“姊妹”教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5月27日开始修建,落成于1908年,伊维尔教堂由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切切雅可夫中将及下属军官、士兵捐款在道里军官街(工厂胡同)修造,为雅罗斯拉夫(波)式球型尖塔教堂。有3个祭坛、5个圆屋顶。教堂建成后,曾为镇压中国义和团死去的俄国官兵及1904年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将士进行祈祷,并将这些阵亡将士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阵亡者名字刻在教堂墙壁上。
伊维尔教堂面积555.8平方米,折衷主义风格,俄罗斯式建筑,外观巍峨挺拔。教堂平面呈希腊十字式格局,南北宽22米,东西长26米,高27米,西侧为主入口,南北方向各有一个入口。正面上方有大型鼓座,鼓座上有一大四小五个葱头顶,四个小葱头顶以大的为中心,分布在十字形端点。主入口对面是圣坛,主入口上方有钟楼,伸出屋面,有一方台,方台上仍有鼓座,二层花瓣装饰,鼓座上又有一个葱头。教堂上的葱头式大小穹窿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优美和谐。
该建筑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主体建筑上五个“洋葱头”式的圆顶被拆除。(共7个洋葱头都被拆除)
人们只能在老照片中去重温圣·伊维尔教堂的往昔风光……
伊维尔教堂作为一个历史见证,记录了日俄战争、沙俄侵略史实,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建筑,淹没于寻常巷陌间,成为喧嚣都市中一道正在“隐退”的风景,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中,伊维尔教堂并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自然与人为的侵害,使其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2017年,哈尔滨火车站北广场进行规划改造,建成了以伊维尔教堂为主体,集旅游、休闲和景观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伊维尔教堂得以翻修并成为哈尔滨市又一地标性建筑,展示着哈尔滨的历史风貌和建筑文化。
2013年5月3日 拍摄哈尔滨保护建筑系列过程中第一次见到这个教堂,让人惊叹不已!
2014年6月22日 深藏在楼群之中的教堂。
原道里军官街(工厂胡同7-4号)门牌。
在教堂西北20米处,有一间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平房,它就是圣·伊维尔教堂附属孤儿院,也是目前哈尔滨市唯一一处保存有附属建筑的历史宗教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墙壁上的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宽约3米,高3米,倒心形。由大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画面左边是一位侧身站立、挎篮子的俄罗斯妇女,身穿及膝裙子,上棕下蓝,腿上是白色长袜。右边是一只狗,长尾下垂。女子身后绿树环绕,一条小路伸向树林深处,不远处有一座木屋,后面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及淡青色的天空。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风霜雪雨,但画面依旧保存完好。
2014年6月22日 服装厂楼上拍摄。
教堂墙壁上的“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II类)”标牌。
2015年9月24日 教堂的顶部。
教堂的门柱和局部。
2015年5月12日 教堂的铁艺窗户基本保持原样,虽历经百年依然坚固。
楼梯上还留下文革时“抓革命 促生产”痕迹。
2015年8月14日 教堂周边的住宅开始拆除,隐藏了近一个世纪的伊维尔重见天日!
2016年8月22日 拆除了周边的平房。
2017年4月13日 周边基本拆除完毕。
2017年5月30日 周边大体上拆完,清除残土。
教堂内部,一片狼藉!
2017年10月25日 教堂外部修复完成,洋葱头未安装。
等待吊装的七个洋葱头。
2017年12月6日 安装葱头顶。
北广场上的伊维尔教堂,为北站增添了很多色彩。
2018年10月16日 清晨的教堂,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
晨雾中的伊维尔教堂。
近年来,由于保护意识淡薄等自然与人为因素,一些珍贵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哈尔滨曾有的城市风格渐渐在消失,那些彰显地域风情的老建筑被大量拆毁,改建,城市也将随之失去了它应有的“记忆”!
如果没有哈站北广场工程,伊维尔教堂只会湮没在杂乱的楼群中,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的消失!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