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这样一所大学:目前有近百位两院院士都是在这所学校毕业的, 40多位创造世界航天奇迹的领军人物也都曾经是这所学校学生! 这所大学是50年代全国6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培养高级工程师和高等工业大学师资的摇篮,是最早完成由民用工业向军事工业转型培养国防尖端科学技术人才的大学,进入80年代又成为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尖端技术研究的殿堂。这所大学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今,向全国输送了20多万高级专门人才。它就是国之娇子——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中东铁路理事会1920年建立的中俄工业学校,首任校长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1922年更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1928年哈工大隶属民国东省特区后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首任中国人校长刘哲,理事会主席张学良。从1928年至1935年学校处于中苏共管阶段。自1920年建校伊始就实行欧洲大陆按专业培养工程师的工科教学模式。由于历史的渊源,新中国成立前夕,中苏两党就商定哈工大是苏联援建的两所高校之一,另一所是文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1951年首批苏联专家来哈工大工作,是我国第一所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教学制度的工业大学。从1952年开始,哈工大的学生毕业直接授予工程师称号。
然而,这一切还只是哈工大的历史起点。哈工大彪炳于中国高等教育和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史册的光辉起点,却是1953年毛主席和周总理钦点李昌同志由团中央书记专任哈工大校长之日。
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既有深厚的学养又有革命老资格的李昌同志,深知党和国家对哈工大所寄予的厚望,1953年10月携全家来到北国边陲哈尔滨。李昌校长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党组分析讨论,三个月后的1954年1月就向高教部和一机部提交了《关于哈工大办学方向的报告》,确定了学校新的办学方向,并在在李昌校长的主持下,哈工大由民用工业技术的教学与研究,转向军事工业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包括培养航空航天尖端技术人才。从此,哈工大开始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为此,当年5月,高教部确定哈工大为全国6所重点高校之一:北大、清华、人大、哈工大、北京农大、北京医学院。哈工大是北京以外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
1956年春,李昌校长就哈工大专业设置方向问题,征询苏联专家组组长罗日杰文斯基的意见。罗氏是苏联尖端工业保密学校——鲍曼高等工业学校的专家,对中国友好,热心帮助哈工大。他建议哈工大创办无线电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电气测量、光学仪器等专业。他没有说明这些专业方向是为航天工业服务的,但是他说明了苏联不可能派遣这方面的专家。派遣
为了培养自己的尖端专业教师,李昌校长从1956年开始选拔本校优秀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也叫“小教师”),到国内特色高校和苏联进修或攻读学位,多渠道培养。现在的工程院院士刘永坦就是当年被选拔培养的电机系的优秀学生。李昌校长还征得苏联专家组组长的同意,请具有自动控制、陀螺仪器专长的工业企业自动化专家石拉姆科指导筹建自动控制专业,指定薛景煊作专家助手,并培养陀螺专业研究生;请熟悉计算机专业和仪器制造工艺专家马依奥洛夫指导吴忠明、李仲荣两位青年教师开出计算机课程;选派穆英等青年教师和“小教师”赴上海光学仪器厂边实习、边筹建光学仪器专业。
为了设置国防尖端专业,李昌校长为突破当时国家工业管理体制的束缚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当时中国的工业管理体制是:一机部主管民用工业、二机部主管核工业、三机部主管军事工业。哈工大于1956、1957两年报请高教部批准增设电表与电测技术、数学及计算仪器、自动控制、光学仪器、无线电工程、陀螺仪器、内燃机等7个新技术专业。但是由于哈工大属于一机部院校,不宜扩大服务面向,所以高教部下令撤销了无线电工程、光学仪器、陀螺仪器、内燃机等4个专业。在这种主管部门不予支持的条件下,李昌校长没有放弃沟通和协调工作,并执意提出设置为核工业服务的工程物理方面的专业方案。1958年李昌校长紧紧抓住邓小平视察哈工大的历史机遇,提出建立以火箭为主体的工程力学系、为核工业服务的工程物理系、以航空工程系,建立航空工程系、无线电工程系、自动控制系等相应专业的设想。1959年上半年哈工大划归三机部领导,1961年哈工大直接归属国防科委领导,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防工业大学,李昌校长的设想完全地得以实现。李昌校长在哈工大的11年,在哈工大的历史上被称为第一个“黄金时代”。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干部、将军、科学家和企业家都是在这个时期的哈工大学习或进修过的。
李昌同志于1964年被调离哈工大,任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不久开始文化大革命,哈工大的一切教学、科研完全停顿,而林彪一号命令后学校进一步被肢解。哈军工和哈工大南迁,改变了两校的专业方向。哈工大的工程力学(火箭)系及陀螺等专业并人哈军工南迁长沙。航空系并入南航。哈军工二系(原子能)并入哈工大,哈工大一分为二,由原子能专业为主和与之配套的专业组成一个尖端教学单位南迁重庆。哈工大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3校合并,成为地方院校,为龙江服务。与军工二系合并的哈工大南迁部分,于1970年在重庆组建为二机部领导的重庆工业大学,面临专业方向不清。哈工大教学主力没有南迁,但因教师人数过少,无法承担起一所国防工业院校的重任。李昌校长直接领导创建的哈工大民转军的教育转型被中断和遭受严重破坏。
文革的中后期,1973年7月由周总理签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决定哈工大南迁到重庆并组成的重庆工业大学重新迁回哈尔滨,与哈工大留省部分合并,重新组成哈尔滨工业大学。仍在牛棚的李昌同志听到后欣喜地说“哈工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果然,1987年哈工大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和从事航天尖端技术为主的航天学院,形成以航天学院为主的机电、材料、能源、计算机与电气等十大学院。至此,哈工大又成为中国航天人的摇篮,开始了哈工大的又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新的黄金时代,办学方向依然是李昌校长开创的,基础也是李昌校长奠定的,李昌与哈工大,这是两个永远不可分离的名字!
(注:黑龙江省教委孟新主任,曾是1953-1964年担任哈工大校长的李昌同志的秘书。最近读了孟新主任回顾李昌校长领导哈工大由民转军及至航天的教育转型过程,使我为哈工大深感骄傲,对李昌同志充满敬意!)
感谢老先生分享。但文中发现一处错误:“1961年哈工大直接归属国防科委领导,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防工业大学“。哈工大的确曾是国防科工委直属院校,但国防科工委全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于1982年成立。所以不可能向文中所说61年归国防科委领导。
另外补充一点,国防科工委于08年撤销,现哈工大直属于工信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