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万权 摄影/制作/汪小飞 审核/刘长刚
2018年11月25日14:00时,研究会沙龙活动在江畔餐厅举行。本期主题“哈尔滨老建筑和老字号:江畔餐厅的前世和今生”。主讲人:宋兴文老师。本次沙龙活动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晓宏主持。
宋兴文,70后哈尔滨人,生于老道外,2007年编著推出了哈尔滨第一份手绘地图式美食指南《哈尔滨美食地图》,至今已经更新10版,累计收录了二百余家哈尔滨本地特色小馆和老字号。在探访小馆老店期间,发现了很多美食背后的故事,从此开始涉猎城市历史,收集与哈尔滨餐饮百年有关的历史遗存,专注于挖掘整理研究哈尔滨饮食历史与文化。2014年与老厨家第四代传人郑树国先生合力打造了“哈尔滨首家博物馆式饮食文化餐厅”,展示了众多哈尔滨饮食历史遗存,恢复了几十道哈尔滨老菜,成为展示哈尔滨饮食文化的窗口;2017年受委托主持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江畔餐厅”的修缮,让这一承载着几代哈尔滨人记忆的著名餐厅重现光彩。
张晓宏
宋兴文
宋兴文老师结合收藏多年的一百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全面介绍了江畔餐厅的历史沿革:
江畔餐厅始建于1930年,初为松花江畔铁路附属站舍;1932年后为满铁仓库;1938年扩建江沿公园为江畔公园时,由哈尔滨市公署公务处建筑科日本籍建筑师大谷周造设计改建为餐厅,曾名“小亚道古鲁布(小游艇俱乐部)”,当时出售简便西餐和冷饮品,深受游人欢迎;建国后收归国有,初名“江畔食堂”、“江畔冷食部”;1960年代中后期,改名为“江畔餐厅”至今。
宋兴文老师结合亲身经历,浅谈了江畔餐厅的修缮和功能恢复背后的故事。
江畔餐厅是集哈尔滨一类保护老建筑和著名历史餐厅于一身,是哈尔滨城市餐饮名片和文化地标之一,江畔餐厅的修复让他觉得特别有意义。
宋兴文老师详细介绍江畔餐厅挖掘恢复的两道哈尔滨西餐历史名菜“玛琳娜它”和“犹太肉”。
会长李述笑:哈尔滨餐饮行业的历史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的,但今天我听完这个讲座,第一个感受是有人下了如此大的功夫,收集到百余幅的照片,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进行修复改造,同时对餐厅传统的菜肴进行恢复,这是做的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我们历史文化研究会要搜集、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其实最后还要有传承和利用。利用历史文化的所有的资源,为我们现在的城市文化展示、为旅游业、为当今服务。在这一点上兴文同志做的是非常不错的。他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现实服务的做法是研究会的一个样板。从建筑上讲,江畔餐厅只追溯到1930年,我还不太清楚这个时间结点的史料的出处,但据我了解,这个房子的位置从1906年起甚至到1938年都是中东铁路从江畔过来以后埠头站的位置。埠头站不是很多人说的松花江站,并不是像人们认为那样的车站建在松花江畔就是松花江站,松花江站是误传。松花江站是有特指的,他指的是在哈尔滨站正式运营之前的名称,老哈尔滨车站在1903年7月14日之前就叫松花江车站。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正式名称叫埠头站。这个房子是不是在原埠头站的基础上变成了满铁的仓库,这个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追查。这个建筑从样子上看有可能是当年早期的埠头站站舍,至于1930年是不是继续修复了还需要考证,但1938年这个时间节点是可以肯定的。根据所谓的“大哈尔滨都邑计划”,第一个兴建的就是八站公园,就是现在的八区。八站公园之后是江畔公园,当时叫江沿公园。其实还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叫平原公园,从设计的方位来看就是现在的群力。宋兴文老师对江畔餐厅的专研是极深的,一座建筑收集到上百幅照片,这样的建筑在哈尔滨来说也是极为罕见的。期望我们的会员如果对某个建筑特别感兴趣,就要重点研究他,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恢复的两道菜肴,我想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一切来自于史料。这两道菜肴完全是有依据的,不是瞎编故事的。这一点对于我们历史文化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编故事不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做的事情。
常务副会长张晓宏:宋老师的讲课对我印象深刻,一是图解历史,通过大量的文献和大量的图片说明了这样一所不是特别宏大的餐厅。或许未必需要用如此大量的图片和文献对他的历史进行追逐和研究,但我想起了这样的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所有的我们历史文化研究者应该学习的。二是宋老师是跨界的学者,他是历史文化研究者中最好的餐饮人,他是餐饮界最好的历史文化传播者。三是希望宋老师能在现有的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研究领域的特点和优势,也把这样研究精神传播到餐饮界之中,回到现实的餐饮领域中,为哈尔滨市餐饮文化打造若干个像“老厨家”一样的品牌。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