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位名人曾说过,人有两件事不能忘记,一是母亲的面孔,二是故乡的土地。然而,我还有一件不能忘却的事,那就是童年的美食。我的故乡(老家)在山东省肥城县王庄五里屯,它坐落在泰安西南方向,距泰安一百二十里。王庄是一个集市,我童年记忆里的美食,就是王庄集上卖的“演马庄的熟牛肉”。
我山东老家的五里屯(笔者拍摄)
我的童年是在五里屯度过的。演马庄距五里屯十五里,地处山东肥城、东平、平阴三县交界处,大路通衢,历史悠久。据《肥城县志》记载:演马庄曾为冉家集,形成于自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回汉两族各姓杂居,商贾云聚,每逢集日,常有江湖艺人来此演马、打拳卖艺。现村西“马趟子路”即是当年的演马路旧址。回族陈氏家族秘方熟牛肉闻名遐迩,自清嘉庆年间开始在演马庄经营,迄今已有200余年历史。选用1至2岁“鲁西黄牛”精肉作原料,配以药料、调料,加百年老汤文火慢炖。煮熟的牛肉,微红透亮,肉汤成冻颤颤巍巍,。夏天用鲜荷花叶包装,肉香汤冻味更浓。据史书记载,用荷花叶包食品,起源于公元561年陈霸先(南北朝时陈国开国皇帝)击溃北齐军的故事。留诗为证:“泮塘十里尽荷塘,姊妹朝来采摘忙,不摘荷花摘荷叶,荷叶包饭比花香。”荷叶包肉北宋也有记载,可见商家用碧绿的鲜荷叶包牛肉,堪称开中国“绿色食品”包装之先河。
色味俱佳的“演马庄熟牛肉”之一(资料片)
六十多年前我住在山东老家,常跟爷爷去赶王庄集,集上有一个“演马庄熟牛肉”的摊,肉案子上的熟牛肉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卖牛肉的是一位胖奶奶,每逢从摊前路过,我都会停步不前。这时爷爷总会掏钱买上一斤。胖奶奶把牛肉切成薄片,整整齐齐地码在荷叶上,再浇两勺汤冻,不等她包好,爷爷总会先拿起一片塞进我的嘴里,然后接过包好的牛肉带回家。
在家乡希望的田野上(笔者拍摄)
桃花盛开的家乡(笔者拍摄)
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回到哈尔滨。那时家里兄弟多,家庭生活困难,吃肉成为一种奢望。特别是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年代(1960年—1962年),粮食定量供应,根本吃不饱,吃牛肉成为梦想!父亲是铁路员工,家属享受“铁路火车免票”待遇,爷爷常从山东来看我们,但只能带点红薯片子(地瓜干)。那年代在学校受的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我想吃饱饭就是社会主义,若想吃就吃“演马庄熟牛肉”,肯定共产主义就实现了!
1964年我参加工作,后来脱产当了干部。“文革”期间搞外调经常路过回山东老家,实现了再吃“演马庄熟牛肉”的梦想。曾记得回去我除了给爷爷、奶奶买之外,还给大姑买。大姑家住演马庄西南四里的西张庄,她没有钱,更舍不得买牛肉吃。我每次看大姑都给她钱,让她买牛肉吃。有时还买了带回哈尔滨给亲友品尝,家乡的“演马庄熟牛肉”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改革开放后家乡晚辈来哈尔滨打工,他们从山东回来时,总会带来“演马庄熟牛肉”,有一次大姑让孙子带来十多斤,让我分给哈尔滨的亲友品尝。每逢我回老家时,免不了有同族亲友宴请我,他们也总会买“演马庄熟牛肉”招待我。随着家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演马庄熟牛肉”已经成为宴席和家宴酒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他们告诉我,“演马庄熟牛肉”已是山东著名美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文革”前一家,现在已经发展成十五家。肥城、泰安、济南、云南和北京都有专卖店。他们说话时自豪的神情,如同我向外地人炫耀哈尔滨啤酒和秋林里道斯肠。
五里屯表弟家的宅院(笔者拍摄)
盛开在老家的芍药花(笔者拍摄)
退休后我坚持每年清明回山东老家给爷爷、奶奶,父母親上坟,供品当然是从哈带去的美食,但也总少不了“演马庄熟牛肉”。每逢此刻,眼望袅袅青烟,往事历历在目。我想起逝去的亲人,想起儿时在老家生活的时光,想起童年站在王庄集牛肉摊前的情形,还有爷爷那慈祥的目光……
我也常吃牛肉,都是炖着吃,买过几次哈尔滨的熟牛肉,但远不如老家“演马庄熟牛肉”好吃,于是,便萌发了自己煮“演马庄熟牛肉”的念头。我专程回到老家,通过大姑的二孙女介绍,见到了陈氏“演马庄熟牛肉”传人陈先生。陈先生开始不同意,后来被我的故事感动,加之我不是以经营为目的,最后他答应了我。陈先生随我到哈尔滨,还带来一坛百年老汤。他陪我买来药料和调料,又教我在市场选牛肉。回家后,我在陈先生指导下,用秘方煮了三锅牛肉。煮肉那天,整个楼道都弥漫着牛肉的香味。牛肉煮熟捞出,色泽红、里透亮,香味浓郁,色味俱佳,陈师傅品尝后说已经达到标准。当我把熟牛肉送给亲朋们时,他们误以为是我从老家带回来的。
牛肉是人们生活中常吃的肉食,各民族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有不同的做法,如:蒸、煮、酱、炒、煨、扒、涮、烧、烤等,赋予牛肉各具特色的美味。但我总觉得还是“演马庄熟牛肉”才是最好吃。充满儿时的记忆和我浓郁的乡愁。哈尔滨是座“移民”城市,来自山东的人居多,而且鲁菜颇受欢迎。由此可以断定,我老家的“演马庄熟牛肉”也会受到更多的人喜爱。
老家色味俱佳的“演马庄熟牛肉”之二(资料片)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