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周恩来二赴哈尔滨-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与哈尔滨02

按语:

闻名遐迩的移民之城哈尔滨,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诞生的时日起,就开始蒙受马列主义的影响,笼罩红色的光环了。当十九世纪末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云笼罩在中国神州大地上的时候,无数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经由哈尔滨去十月革命圣地,去追寻拯救中华民族的真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几乎全都到过哈尔滨。哈尔滨,对于他们而言,具有一种前瞻意义;而对于哈尔滨而言,在中国近代史上,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曾经留下过这些伟人的足迹,那么,这些历史事件的本身,就是哈尔滨的光荣和骄傲。

第二篇 青年周恩来二赴哈尔滨

周恩来19岁的时候就来过哈尔滨,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对这座与他同样年轻的城市满怀激情,因为这座移民城市,给与了他其他城市所不能给予他的东西。他曾在哈尔滨接触过布尔什维克,在哈尔滨他见到了红旗招展和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他就象一张白纸被染上了鲜红的颜色,他年轻纯洁的思想,曾经在哈尔滨蒙受了马列主义的熏陶和启蒙。

1913年,周恩来跟随叔父来到了天津,在南开学校读书。南开学校是由两位较为开明的有识之士于1904年创建的。一位是做过清朝翰林和学部侍郎的严修,他认为当下办学,就是要把中国和西方教育中最好的东西结合起来,他主张教育救国。另一位是曾经在美国受过教育的、很有名气的中国教育学家张伯苓。南开学校是一所闻名国内、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私立学校,南开学校的考试制度采取淘汰的管理法,而且学费昂贵,因而考取入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周恩来从15岁到19岁的这一阶段,正是对他思想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因此,南开学校的双重思想教育对周恩来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周恩来在南开学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国文和数学的成绩尤为突出。周恩来文思敏捷,作文从来不打草稿,提笔直书,一气呵成。当时,天津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市中等学校演讲比赛,周恩来曾两次被推为学校的3名代表之一,并且这两次南开学校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由于周恩来品学兼优,入学的第二年,就经多位老师推荐,学校破例免去他的学杂费,成为全校少有的免费生,这种情况在私立学校是极为罕见的。

当时,这个品学兼优的学子,在受到学校关照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个进步青年邓洁民的注意。邓洁民,这个大周恩来八岁的青年,思想进步,知识渊博。二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在南开学校求学的日子,周恩来与邓洁民成了莫逆之交。

1915年6月,邓洁民在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留学,二人便恋恋惜别。两年后,邓洁民回国,1917年3月,在哈尔滨开办了哈尔滨东华学校,立志走教育救国的道路。

分手两年多了,周恩来非常思念自己的知己好友。为了晤见邓洁民,1917年7月,周恩来专程赶赴哈尔滨。

这是周恩来第一次到哈尔滨,当时的周恩来,年方一十九岁,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此时已在南开学校毕业,正打算赴日留学。这次来哈,也是来向邓洁民辞行的。邓洁民住在西付家小五道街,一座巴洛克二层楼的楼房里。二人相见,激动万分。邓洁民兴高采烈地跟周恩来谈论他的办学远景,周恩来也开诚布公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二人促膝款款、高谈阔论、高瞻远瞩,经常到深夜还意犹未尽。

当时,邓洁民有一个朋友叫王高远,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老师。因为工大是中东铁路开办的学校,工大的学生有去地包(俄语机务段译的音)实习的惯例,所以王高远与地包的俄国总管很熟,也常常带邓洁民一起去地包。有时候,去拜会朋友聊聊天;有时候,从俄国人那儿了解一下俄国的情况,和最近发生的事儿。当时,适逢十月革命前夜,中东铁路的工人运动正汹涌澎湃。邓洁民把周恩来领到了地包,认识了一些俄国人,其中很多是布尔什维克。而且很凑巧,正赶上1917年7月27日开始的,持续了一个多月之久的中东

铁路大罢工的时候。地包、卅六棚工厂、香坊车站、八区、铁路印刷厂等单位的工人,为了“增加工资,提高工人待遇”去铁路局请愿。这对于周恩来和和邓洁民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他们就跟随着罢工队伍一起,来到中东铁路局(今南岗西大直街铁路局)门前,观看到了这次中东铁路工人的大罢工。

周恩来与邓洁民、王高远一起,随着工人队伍来到中东铁路局的时候,只见西大直街上铁路局门口的广场上,人头攒动,红旗飘扬,国际歌声此起彼伏。19岁的周恩来,头一次听到国际歌,头一次见到这种热火朝天的斗争场面,不由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的整个身心都被溶化到罢工的人群中,而不能自拔。回到邓洁民的家里,他兴奋得彻夜未眠,豪情满怀,欣然命笔:“大江歌罢棹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诗作中那首大气磅礴的绝句就这样诞生了。

但是多年来,对于周恩来这首诗的创作地点一直存有争议。众说纷纭,说法不一。绝大多数人认为,这首诗是周恩来留学日本期间所作。实际上,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连续遭遇挫折,再加上经济条件较差,导致他的情绪低落。所以,他在日本的这一年半时间里,是不可能写出“大江歌罢棹头东”这样壮怀激烈的诗句来的。1979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编印出版的《五四前后周恩来同志诗文选》第50页注解中记载:1919年3月,周来同志从日本回国前,应张鸿浩之请,次鞥将此诗写一横幅,书赠留念,并在诗后题:“右诗乃吾19岁东渡时所作。”经考证,这首诗就是周恩来1917年19岁时,去哈尔滨探望南开学校的同学邓洁民时,在邓洁民的家中所作。

八十年代初我到北京出差,我的老师,原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顾问王式滨,托我给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姜椿芳老人带一件东西,记得是一块电度表。当时姜老住在毛家湾附近,丰盛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是以前马连良的寓所。日伪时期,姜椿芳曾经在哈尔滨担任过团省委书记,当时杨靖宇受伤时就住在他家,姜椿芳的母亲护理过杨靖宇好长时间,解放后将杨靖宇烈士用过的物品全都捐给了烈士馆。那时,王式滨曾与姜椿芳一起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记得当时姜老跟我栩栩如生的介绍了周恩来在哈尔滨的故事。姜老说,好像是在1970年的夏天,那时候我在编译局工作,胡乔木同志是局长,我是副局长。当时我正在参与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一次会后,总理跟我握手开玩笑的对我说,你得编出水平来呀!主席可说了,大百科全书的主编非姜椿芳莫属。完了他又说,我听主席说,你解放前在哈尔滨团省委搞过地下工作,我上学的时候就去过哈尔滨,是去看望南开学校我的一个同学,他叫邓洁民。他还领我上地包看到了一次工人罢工呢!那时候我还是一个19岁、啥也不懂的学生,哈尔滨给过我感动啊!

后来有一次我去王式滨老师家的时候,他还特意跟我说,姜椿芳给他来信还提到过跟我交谈的这件事。后来,有一次,我去搞成儒家采访,他说,1925年的时候,他在哈工大读书,吴丽石介绍他入党,当了哈尔滨学生党支部书记。在问到王高远时,他还清楚的记得,王高远是学校讲制图的教员,也是他发展的党员之一。

1920年9月,周恩来二赴哈尔滨。此次来哈的周恩来,虽然才22岁,距上次来哈才两年多,但是精神世界却与第一次来哈大不相同,而且是天壤之别了。

周恩来是1919年的春天,从日本回国的。日本自二十世纪初叶,几乎成了拯救中国的一群精英的聚集之处。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在那个地方探讨拯救中国的办法,群英集会,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当他回到正在动荡变革的中国后,就立即投身到五四爱国运动中。他担任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组建了秘密学生组织“觉悟社”,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学生领袖。由于他接受了李大钊的建议,打算去法国勤工俭学,所以他他此次来哈就是来向邓洁民辞行的。

此时,邓洁民的家已经搬到东付家的南十九道街。他创办的东华学校已经开学两年多了,并且在东北地区颇有声望。此次二人的谈话内容非常丰富,邓洁民在哈尔滨率领东华学校的学生,积极参加了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并与工大等学校,组织了“救国十人团”。许多青年学生,通过这些爱国主义活动,都蓬勃成长,成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进步人才。周恩来为自己朋友的壮举高兴不已,他介绍了自己参加五四运动的一些情况;还向邓洁民诉说了哈尔滨这座城市带给他的思想启蒙和感动。当时,邓洁民不失时机地要求周恩来,为东华学校的学生,就五四运动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进行了演讲。半个月后,周恩来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哈尔滨。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是全中国人民衷心爱戴的革命领袖。他青年时代,两赴哈尔滨,而且还亲临目睹了中东铁路工人的大罢工。这件事并不被更多的人所知晓,然而,哈尔滨留给青年周恩来的却是终生难忘的印象和感动。

注:本文配图为青年周恩来在不同时期的照片

李忠义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