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取材于中共哈尔滨地下党人抗日斗争生活。主人公“王一民”的形象,是作家陈玙根据原鞍山市市长李维民在哈地下斗争经历而塑造的。“九一八”事变后,身为中共哈尔滨地下党人李维民,毅然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为抗击外敌发挥了重要作用。
1、到哈尔滨寻找党组织
李维民,曾用名“王一民”,1909年出生在吉林市一个贫民家庭,父亲早逝,靠母亲和姐姐种菜供他读书。1926年中学毕业后,在当地一所乡村小学教书,并积极参加党的秘密活动,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3年春天,吉林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寻找党组织,他来到了哈尔滨。此前,他受杨靖宇委派,到哈尔滨中共满洲省委送过文件。然而,当他再次找到省委机关时,那里已是人去屋空。
李维民暂住在道里商务街(现上游街)中学同学张克勤家。几天过后,他兜里的钱已所剩无几。是留哈还是回吉林,他犹豫不定。经一番考虑,他决定留在哈尓滨。几经周折,他通过同乡关锡庚,与省委秘书长罗白先取得了联系。几天后,他和老罗在道里炮队街(现通江街)街口的江沿见面。
他们在江边谈了很久,李维民向老罗详细汇报了吉林的情况,并请求为党工作。老罗向他介绍了对敌斗争形势,分配他搞抗日宣传品的秘密发行工作,让他第二天与一位叫李升的人接头。老罗最后嘱咐他说,发行工作很危险,是要带着宣传品在敌人的眼皮地下活动。
次日傍晚,他与李升在南岗夹树街见面。李升50多岁,是省委秘密发行员,公开身份是邮局的“送报人”。他是冯仲云发展的党员,对敌斗争经验丰富。李升指示负责西区(现道里、南岗一带)宣传品的发行工作。
2、中央大街秘密接头
1934年夏季的一天,发行站老王告诉李维民:老罗已调走,新领导要求他次日下午2点在中央大街“孔氏洋行”附近见面。老王还说:“接头人是我老婆,她母亲是俄国人。接头时,她右手拿一块白手绢,联络暗语是:“你见到老冯了吗?”。他还交给李维民一支蓝杆铅笔,让他接头时使用。
李维民提前来到中央大街“孔氏洋行”门前。“孔氏洋行”是一家德国人开的商店,主营金银首饰、钟表等高级商品,顾客不多,门前比较清静。李维民坐在树荫下的长条椅上,不时向斜对面“马迭尔”楼上的大钟看。下午2点刚过,背后传来女人的咳嗽声,李维民回头望去,见不远处树荫下站着一位漂亮的“二毛子”。只见她白皮肤,蓝眼睛,金黄色的卷发披在脑后,身着天蓝色的旗袍,右手拿白手绢,一边擦汗,一边煽风。李维民注视着“二毛子”的眼睛,期待着她的微笑。谁料,俩人目光对视后,“二毛子”却把脸转向一边。李维民故意咳嗽了一声,她竟像没听见一样。李维民有点沉不住气了,一边摆弄着手里的蓝杆铅笔,一边起身走到她身边。他按照老王交待的暗语,压低声音问她:“你见到老冯了吗?”谁料,这句话激怒了“二毛子”,她瞪圆双眼,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怒吼道:“什么老冯不老冯!你是什么意思?”
李维民几乎被惊呆了,接头人这副凶狠的模样,怎能会是自己的同志呢?!于是,他一边向“二毛子”道歉,一边乘坐路旁的一辆出租汽车,离开中央大街。事后,老王告诉李维民,那天他老婆刚出门,就被特务盯上了。等她甩掉特务再去接头时,已错过了接头的时间。
3、为党组建特殊家庭
1934年秋天,省委决定新组建一个秘密印刷发行机关,由李维民负责。上级要求他租一处清静的房子,再找一位“媳妇”作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几天后,李维民租到了位于道里端街的一间俄式平房。该房独门独院,房东是位俄国玛达姆(老年妇女)。上级对他“媳妇”的要求很苛刻,要可靠、有文化、机灵且年龄和李维民般配。见了第一位女子后,李维民认为不行,那女子有骨结核病,走路困难。见的第二位叫秦淑云,李维民表示同意。
秦淑云20岁,吉林女中学生,共青团员,性格爽朗,相貌端庄。当时她正在长春,见到党组织的信,立即来到哈尔滨。
他们看过新房后,就去警察派出所报户口。李维民是户主,化名张守仁,职业是家庭教师;秦淑云改名何淑贞,和李维民是夫妻关系,职业是打字学校学生。从那以后,他们在“家庭”的掩护下,开始了秘密工作。
秘密印刷都是在后半夜进行,用毯子遮掩窗户,打开炉门,准备好火柴,遇有不测,随时准备烧掉蜡纸和印成品。
“小夫妻”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却严守男女之间那道防线,两张单人床分开摆放。他俩每晚工作结束后,会在两张床中间挂起一道布帘,然后各自上床休息。
他俩这种反常的夫妻生活,不久竟被俄国房东发现了,哈尔滨的冬天,居民要烧火墙取暖,家家烟囱都冒烟。可为节省经费,他俩经常不点炉子,烟囱那会不冒烟。俄国房东非要登门看个究竟。一天早晨,由于夜里工作太晚,他俩还在熟睡,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把他们惊醒,李维民慌忙打开房门。房东进屋里发现两张分开的单人床,十分惊讶:“你们夫妻吵架了?为何分开睡?”李维民连忙解释说:“她身体不好,暂时分开睡。”房东又说:“你们中国人说道真多,身体不好更要睡在一起!我看你们不像夫妻。”李维民先是一番解释,之后开始转移话题。从那以后,为避免俄国房东找麻烦,他俩每天早晨都点炉子,消除俄国房东的疑虑。
俄国房东果然没再登门。遇有日本宪兵、伪满警察查户口,她还主动出面担保,说他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之类的好话。
4、叛徒出卖共产党人
1935年初春的一个清晨,工作一夜的李维民和秦淑云还没起床,就被敲门声给惊醒。来人是省委领导冯仲云。冯仲云告诉他们,团省委书记刘明佛和宣传委员杨勃已叛变了。
团省委的联络站设在道里一个大杂院里,团省委的一名委员,以学生身份租住一间俄式房子。大杂院里住一个小职员,是个日本的奸细。院里有一个俄式厕所,顶盖有一个夹层,那名委员经常把秘密文件藏在夹层里。这个秘密竟被院里的更夫发现了。更夫将此事报告给那个奸细。那名委员就被捕了,摆在窗台上的报警暗号也没来得及撤掉。敌人在联络站里“蹲坑”,还封锁了整个大院。第二天早晨,杨勃、刘明佛先后走进联络站后,先后被捕。刘明佛和杨勃经受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带领日本宪兵、警察四处搜捕地下党员。我打进伪警察厅的老赵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偷看了刘、杨二人的口供,及时向省委作了汇报。尽管省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还是有不少同志落入敌人魔掌。李维民的上级王鼎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刘、杨叛变之后,本来已经接到省委立即转移的通知,为料理后事慢走了一步,被敌人逮捕。敌人对他实施酷刑,他宁死不屈,倒在血泊里还痛骂叛徒,直至牺牲。
冯仲云让李维民在家装病,不要出门,免得被叛徒认出来。不久,李维民离开印刷机关,成为秘密交通员。此后,省委又派他去汤原游击队。
1936年,李维民离开哈尔滨,到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1941年底,返回吉林开展工作。建国后,他先后担任鞍山公安局长、市长职务。
5、陈玙帮助撰写革命回忆录
建国后,李维民的革命经历,在鞍山群众中流传。有人几次提出请他编书,都被他拒绝。1959年,在撰写革命回忆录热潮中,李维民才开口讲述自己的经历。开始由刘大今等三人整理,由于他们不熟悉日伪时期的哈尔滨,写出的书稿李维民不满意。于是,市委又安排鞍山市文联作家陈玙执笔。
陈玙(1924—2005),黑龙江省巴彦县人,日伪统治期间曾在哈尔滨伪满第一国民高等学校(现哈一中)读书。此间,他亲眼目睹了中共地下党人如火如荼的抗日斗争。在帮助李维民整理书稿三年间,陈玙深深被感染,完全沉浸在其中。书稿完成后,起名《地下烽火》。李维民看过书稿后十分满意。书稿因“文革”搁置十年,于1982年由春风出版社出版。
陈玙整理《地下烽火》过程中,结合他在哈尔滨的生活经历,于1982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小说以李维民为原型,塑造出中共地下党人“王一民”的艺术形象。1984年和2008年,小说两次被拍成同名电视连续剧。
“文革”期间,李维民遭迫害,疾病缠身,于1976年3月25日病逝。
参考资料:李维民回忆录《地下烽火》、《中共满洲省委》等史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