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懒汉屯?今天的哈尔滨人可能知道的并不多,不过这个奇怪的名字可能对于居住在和兴路和西大桥一带的老哈尔滨们却并不算陌生。懒汉屯的大概方位:北起一匡街,南抵和兴路,西临清滨路,东至新苗圃街(老动物园墙根)。
▲红箭头处为懒汉屯位置(1938年)
师大夜市,如今和兴路最繁华的地段所在。在我小时候这里还没有这么繁华,只有一个买煎饼果子的“白大褂老头”每天在和兴头道街的街口叫卖,那时候的煎饼果子是卷饼状的,里面卷的还真是大果子,他可谓是师大夜市的鼻祖了。走出师大夜市,再过了和兴路天桥,走进焊接研究所旁边的一条小路(汉兴街),也就进入了“懒汉屯”领地了。
▲繁华的师大夜市
▲建成初期的焊接研究所
汉兴街在90年代之前曾叫“付八元街”,当时这里除了哈师专(哈尔滨学院前身)、焊接研究所,只存在一个“先进木材厂”,走到八元街口向东望去,是一条狭长幽暗的小路,在小编童年时总觉得这里特别神秘,虽然如今拓宽了些,但那种神秘感还存在。彼时这条小路通往一个的小村落——松萝堡。松萝堡形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的居民多是河北保定的闯关东后裔们。
▲通往松萝堡的小街
▲八元街上的老楼
清末年间,一批河北保定人来到这里,他们从白家堡的满族人手中买下这一片荒地,从一开始的四五户人家慢慢发展变成后来的松萝堡。松萝堡后坎是保府大院,兴农堡,当年也是小有名气,不仅仅是在松萝堡,整个懒汉屯里的保定人都不少,解放前他们多以种菜为生,多种植土豆、大头菜,收获之后除了卖给附近的俄国人,还肩挑车推的去道里道外贩卖,很是辛苦,由此可见懒汉屯盛产蔬菜并不盛产懒汉。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雪里蕻)。今天哈尔滨人秋天腌渍雪里蕻咸菜、喜欢吃雪里蕻炖豆腐、还有卷春饼搭配甜面酱的吃法,这些很有可能就是受保定移民的饮食习惯影响。
▲腌雪里蕻
从八元街起,七政、六合、五瑞、四明、三益、二酉、一匡,他们在解放前叫做:懒汉屯八道街、七道街。。。,而木兰街则直接叫做懒汉屯街。懒汉屯最早又叫做:军团小屯,这里和临近的新沙曼屯一样是既是沙俄中东铁路驻军家属的聚集区。这里有近百户俄侨在此居住,从西大桥桥南街一直延伸到八元街。在这里闯关东而来的保定人与闯远东的东欧侨民便成了邻居,这里的侨民多为穷人。他们饲养奶牛、种植果树,也免不了也要从中国人那里购买土豆、小麦和饲牛草料等,可每到冬季中国人就“猫冬”了。俄侨买不到草料和食物就气得说:这些中国人是懒汉!懒汉屯就这么叫开了。
据小编了解,当年懒汉屯的俄侨居民很多,院落大大小小近百座,当然现在一座都没有了,变成了楼房。小编童年时便常在八元街与汉兴街交口的俄式小院里玩耍,院子的主人是一名很优雅的中国人,一名优秀的大学俄语老师。当年我便以学俄语为名,经常跑到他的小院去玩。别的记不清了,只记得每年从开春起小院就忙碌开了,迎春花刚开完杏花就迫不及待地登场了,一场春雨后,满地杏花编织的粉地毯还没来得及褪色,便又被浓郁的丁香塞满街巷。最难忘的是小院里的樱桃树,小樱桃不同于现在的车厘子,它个头不大味道略酸,却别有一份清新,俄国人喜欢将它与大量的白糖在一起混合做成樱桃果酱,然后放进冰箱里冷藏起来,既可以抹面包吃,也可以做油炸包的馅料,要是把它和在冰激凌里口味更佳,备上一大瓶足足可以吃一夏天。
▲樱桃酱
▲哈尔滨市花——丁香花
在懒汉屯的木兰街上,曾经存在着一个老教堂,它叫做主易圣容教堂,建成于1921年8月。该教堂为砖木结构,规模不大。教堂住持是大司祭科切尔金。由于俄侨的陆续离开,它于1965年关闭,后拆除,现为住宅楼。
▲懒汉屯教堂原貌
▲教堂内景
▲80年代的木兰街市场
▲如今的木兰商店
▲七政街上的老楼房
懒汉屯的一天很忙碌,一点也不懒,每天汉兴街喧闹的早市刚刚落幕,红岩校里朗朗读书声便传了出来,太阳还没落山之前木兰街夜市就迫不及待的展开了,只待小学校的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嬉戏的笑声、打闹声就像溪流一样慢慢流满巷里巷外,直到夜色渐深,街口下棋老头最后一声:将!才宣告这里的一天安静下来。这就是老街老巷里忙而不乱的一天。偶尔找一个安静的午后来这边转转,先喝上一碗一匡街的老店羊汤,再找上一个浴池一边泡澡、一边听着老邻居们讲的老故事,故事里有心酸、有喜悦而讲得最多的总是回忆,泡够了澡再晃悠悠地穿过老动物园,走走停停,就这样把一个慵懒的下午交给这里。
▲一匡街上的老楼
▲老照片上的旧杂货店
▲七政标牌厂
▲桥南饭店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