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起源

“哈夏”,让哈尔滨在音乐声中美名远播——1961年7月,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高水平的演出和广泛性的音乐艺术活动轰动全国,与羊城音乐花会、上海之春音乐会并称为中国三大音乐盛会。此后,凭借数十年扎实的艺术积淀,使哈夏音乐会渐渐独领风骚,成为音乐人才的摇篮、高雅音乐的殿堂。1996年,“哈夏”提档升级,由地方性的音乐活动变成全国性的音乐节,成为由文化部和哈尔滨市政府共同举办的音乐盛会,为她辉煌的历史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哈夏”,让哈尔滨得以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平台上与世界对话,成为呈现给世界浪漫的名片。舞台上,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带来的是异域风情,打开的是一扇通往世界的文化之窗,从这扇窗里走出的,满是这座城市里怀有音乐梦想的人,德国钢琴演奏家拜诺夫感慨,哈尔滨看似没有太多音乐的痕迹,原来,音乐渗透在人们的生活里。维也纳新城市文化局局长弗朗茨·宾左里说,哈尔滨是维也纳的兄弟之城。

“哈夏”,让哈尔滨的空气都浸染在音乐中,从剧场延伸到广场,从广场延伸到居民庭院,入夏的哈尔滨,处处流淌着欢乐的歌,每晚,市民走出家门,踏歌而行……

毋庸置疑,历经半个世纪的锤炼,哈夏音乐会以其高雅的品位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宝贵的品牌,为我国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注入勃勃生机,营造了哈尔滨人的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氛围,丰富了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诉说着“哈夏”为这座城市凝结的记忆。《乌苏里江》、《乌苏里船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大顶子山高又高》、《我爱你,塞北的雪》、《新货郎》、《越走越亮堂》……“哈夏”唱响的歌曲流传全国……

城市因文化而立,更因文化而兴,在这座城市与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仍有距离的现状下,用文化来提升城市整体实力,锻造勇往直前的城市灵魂,更具战略意义。

旋律永恒,音乐魅力无极限。人们相信,乘着歌声的翅膀这座城市让人更加期待与向往。

故事要从1958年大跃进说起。中共中央1958年1月在南宁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毛泽把1956年“反冒进”说成是“右倾”、“促退”,进而提出了“大跃进”概念。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毛泽东重申要在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内赶上或超过英国的口号。

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的工作会议继续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认为这标志着我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代。

“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以后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的,而在此之前,哈尔滨作为一座在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崛起的工业城市从年初就开始“大跃进”了,哈尔滨文艺界也掀起文艺大跃进的热潮。

在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文化局以及各市属专业文艺演出团体和市群众艺术馆、各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各工厂企业、机关、学校以及郊区的各个人民公社都纷纷组织起自己的业余文艺演出团体和创作小组。于是哈尔滨城乡群众业余文艺演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活跃了哈尔滨的文化市场,锻炼了哈尔滨群众文艺队伍。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大批修建,各大工厂、企业、大专院校俱乐部相继建成,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哈尔滨境内已有文化娱乐场所78家。

早在1956年7月,哈尔滨市文化局就把市文化局群众文化科、音乐工作组、市工人业余艺术学校、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文艺组四个单位合为一体,成立了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

在组织辅导全市业余文艺创作方面成绩显著,先后为40多个工厂、企业、商服业、幼儿园等单位培训了一批文艺骨干,还组织音乐、戏剧、曲艺、舞蹈、美术等业余创作骨干开展创作活动,编辑出版《哈尔滨演唱》、《哈尔滨艺术》等刊物和演唱材料。在近2000个基层单位开展文艺活动,涌现出一批文艺活动先进群体。

“大跃进”运动开展以后,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紧跟形势,及时地以“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为题材辅导编排文艺节目。比如说,1958年春,为保证鞍钢大齿轮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哈尔滨机联机械厂的广大职工在无大厂房、无大吊车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反复研究,大胆革新,用小机床组装成了一台组合式活动机床,用它来加工大齿轮,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积木式机床。

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全国机械工业战线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积木式机床制造大设备的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陈云、安子文和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等同志曾先后莅临该厂视察,对积木式机床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很快就辅导编排演出了双簧《万能积木式机床》,这个节目参加1958年全国职工业余汇演,获一等奖,并在怀仁堂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受到称赞。相声艺术大师侯宝林看后赞扬:“一个节目救活一个曲艺形式。”

1958年哈尔滨市总工会在工人文化宫组建市工人业余艺术团,以艺术团为骨干队伍。工人业余艺术团有270名队员,下设合唱队、曲艺队、管弦乐队、民乐队、话剧队、舞蹈队、创作组。各大企业都将本单位的生产劳动成果及突出事迹,编成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不仅在本单位的俱乐部演出,而且还到工人文化宫参加汇演,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958年6月12日哈尔滨市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大会在工人文化宫开幕,有5千余名业余演员参加(连续演出三天)。

1958年“大跃进”开始以后,全国范围内,所有国营和民间职业艺术团体,普遍掀起了上山、下乡、下厂矿、下连队、“把好戏送上门”,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的热潮。哈尔滨的各个文艺演出团体都经常组织精干的演出小组下乡、下厂演出,把文艺节目送到田间、工地、车间等地方。各大剧院不仅为城里的工农兵观众演出,还到外地巡回演出,把戏送给边远地区的广大群众。

各个剧团都打掉了所谓的“官气”、“阔气”、“暮气”、“娇气”、“骄气”,不仅经常组织演员深入到基层去演出,同时也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去体验生活,积累和收集新的素材,并以最快的速度创作并演出歌颂这个时代的新作品。

1958年,城里、乡下都在大搞“报捷文艺”,城里各行各业也都下乡支援农业,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组织售货员用手推车装满钢笔、铅笔、保温瓶、围脖、靴子、秋衣、秋裤、镰刀、手套等农民需要的货物,主动下乡送到农民的家门口。郭颂和李秀田跟着售货员一起推着车到哈尔滨郊区的农村去体验生活。终于创作出一首有人物对话、有故事情节、有生活气息的新歌《新货郎》。

仅市属歌舞剧院、话剧院、评剧院、京剧院和杂技团,就有210多名演员深入农村演出各种节目100余场,并对千余名业余剧团的演员进行了辅导。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移山造河》、《养猪标兵祝有英》、《为农业备上钢牛铁马》等直接反映农业“三化”的新闻影片15部。

1958年6月,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来哈尔滨视察工作的时候,恰好哈尔滨市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大会正在进行,他在当时的儿童影院(兆麟电影院)观看了一场业余文艺汇演,得到了沈老较高的评价。

6月19日由阿诺索夫团长和,乐团总指挥、苏联人民演员康斯坦丁·伊万诺夫率领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116人抵达哈尔滨。

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大部分成员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很多人拥有“人民演员”、“功勋演员”称号,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在市工人文化宫剧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演出,这一场精美绝伦的音乐盛宴让哈尔滨的观众如痴如醉,欣喜若狂。

哈尔滨市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大会的圆满成功与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的精彩演出的魅力让哈尔滨的有关领导和文化艺术界专家萌生了由哈尔滨人举办具有自己品牌性质的大型文艺活动的动议吴宏毅是哈尔滨市副市长,主管文化教育等工作。是他第一个向市委提出,我们哈尔滨应该每年夏天搞一次有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的大型文艺节庆活动,就叫“哈尔滨之夏”这一建议得到了文化艺术界专家们的赞同和支持。因此吴宏毅副市长是提出开展“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建议的第一人。

1958年7月9日,我们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及各区委等20多个单位开会,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在当年夏天举办一次“有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的大型节庆活动”,就冠名“哈尔滨之夏”,但是不能叫音乐会,因为“音乐活动”限定了活动的内容只能是音乐作品,就会影响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所以会议决定当年8月1日开始在全市范围内举办哈尔滨之夏“群众文艺活动月。活动月的宗旨、内容和形式要求是“广泛群众性文化艺术工作大检阅,使哈尔滨的夏季成为一个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美丽季节。开展以戏剧为主,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短剧、歌舞、说唱、戏曲、器乐演奏等创作和演出。提倡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形式多样化。”

当年8月1日,在道外八区体育场举办有10万人参加的、声势规模宏大的“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开幕式。一共演出了三台歌剧,一台音乐舞蹈节目。

“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节目之丰富,都创造了全国纪录。她好比是一个新生儿,虽然诞生在1958年,但是已经在哈尔滨文艺事业的母体中孕育多年了。只不过是她诞生在群众性“报捷文艺”演出的那个时代。
1958年8月结束以后,在8月和10月间,文化部先后在安徽、郑州召开了省、市、自治区文化局长会议和全国文化行政会议,部署了文化工作的“大跃进”。会议提出群众文化活动要做到:人人能读书,人人能写会算,人人看电影,人人能唱歌,人人能绘画,人人能舞蹈,人人能表演,人人能创作。还要求文艺创作要“行行放卫星,处处放卫星,层层放卫星”。

随着1959年“继续跃进”的热潮,继续大力开展群众性的业余文艺演出活动。

根据中央“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的指示,1959年1月5日哈尔滨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人民大搞文艺运动委员会”,市委书记郑依平任主任,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振球、副部长章子冈和牛乃文任副主任。要求坚持“专业”与“业余”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在哈尔滨掀起“大搞文艺运动”的热潮。

1959年10月,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10周年大庆,哈尔滨话剧院奉调携《以革命的名义》和《乐观的悲剧》两部剧目进京参加演出,受到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

建国十年来,全市已有几千人的专业队伍,9个专业剧团,10座剧场,20座电影院,10个曲艺社和1处市办图书馆,各区均设有书店门市部。电影制片厂和艺术学院也在1958年诞生。1959年专业文艺创作达1000余件,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达2683件。群众文艺大普及,全市有乡办文化馆62处,文化站883处,农村俱乐部3148处,业余创作组1298个,业余合唱队1273个,电影放映点已普及全市。

为了壮大哈尔滨的文艺队伍,提升各个文艺团体的整体实力和艺术水平,一直坚持实施“广招贤才”和“自助培育”相结合的人才战略。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结束以后的第二年,哈尔滨市文化局又开始实施“招贤不避右”的策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打造哈尔滨文艺之辉煌的法宝。

一、“广招贤才”就是广开门路,招了文艺精英加盟哈尔滨的各个文艺演出团体繁荣哈尔滨的文艺事业,要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编剧、导演、画家、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表演艺术家做骨干。

音乐家沙青、歌唱家李书年、话剧导演李默林都是在“大跃进”时期引进的精英和骨干,京剧名角云燕铭、赵鸣华、高世寿、孙荣惠、翟西园、任志林、王味书、王清乾等也都先后被调入哈尔滨市京剧团,演员阵容进一步得以完善,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出风格。

哈尔滨艺术学院成立后,为了组建一流的师资队伍,分别从沈阳、上海调来一批专业音乐、美术教师。还从北京邀请著名琵琶演奏家李廷松来校任教。还多次派人事干部前往北大荒垦区,相继从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调来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来哈尔滨艺术学院任教。

二、实施“招贤不避‘右’”的人才战略。就是在“招贤”的过程中,只要是文艺精英,就不计较他头上的“右派分子”的帽子,只要他本人不反党、不反社会主义,都会以宽容的态度把他们调入哈尔滨的文艺演出团体,让他们正常工作绝不歧视。

1958的文艺大跃进开始以后,我认为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把一些属于内部矛盾的、仅因为几句不当言论就被划为“右派分子”的文艺界精英引进哈尔滨,这样一来可以一举两得,对于被逐出京城的名角来说,能落到哈尔滨市也算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对于哈尔滨的文艺团来说,恰好可以利用这些落配的“凤凰”来丰富哈尔滨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哈尔滨的文艺水平和艺术品味。这个意见得到了任仲夷书记、吕其恩市长和主管文教的郑依平书记的一致同意。

北京中央实验歌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张权与其丈夫都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她的丈夫莫桂新送到北大荒接受劳动改造,1958年病死在那里,1961年张权本人将被发配到北大荒。哈尔滨歌舞剧院,由于缺少像张权这样的歌唱家做台柱子,还不具备独立排演西洋歌剧实力。1960年5月上海推出了“上海之春”音乐会,哈尔滨也计划在1961年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所以沙青院长提出了把张权调来的要求。

1961年3月18日,在张权被发配“北大荒”垦区途径哈尔滨的途中把张权拦截下来,张权就这样被调入了哈尔滨市歌舞剧院,担任歌唱演员兼声乐教师。此时距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仅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说为了实现1961年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才调入了张权,而不是听到张权的建议才决定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因为3个月的时间是根本来不及筹备这样的大型群众性文艺活动的。

图片来源:东北酸菜/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和丈夫莫桂新

本来,1958年6月的“哈尔滨市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大会”、8月的“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获得了巨大成功以后,乘着1959年“大搞文艺活动”的热潮,“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至少应该在1960年问世,可是副市长吴宏毅个人命运的突变和一场发生于1959年末的哈尔滨“政坛大地震”迟滞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脚步。

副市长吴宏毅因腐化堕落被市委停止了工作,1959年10月,被定为坏分子,不但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而且还被送去接受长期劳动教养,1981年才为吴宏毅平反。

上海音协的代表返回上海后便模仿“哈尔滨市业余音乐舞蹈汇演大会”和“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的做法,开始筹划1959年“上海市音乐舞蹈展演月”。广州代表提出回广州后办“羊城音乐花会”。

1961年5月市文联召开了会议,会上省、市文化局,省、市音协的领导们认真地研究了由市音协唐乃智牵头起草的第一届“音乐会”方案,最终确定沿用1958年“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的名称,本届音乐会就叫“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1961年7月5日~15日举行,共8台节目10场演出。开幕式在哈尔滨青年宫剧场,包括闭幕式在内的其余9场演出,均在哈铁文化宫后院露天剧场举行。

这届音乐会的宗旨是:进一步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检阅文艺队伍的成长情况和创作成绩,促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历时9天。哈尔滨歌舞剧院、哈尔滨艺术学院、黑龙江省广播文工团、哈尔滨市吹奏乐队、哈铁文工团等音乐团体和职工、儿童业余演出团队近700人参加演出,共演出8台9场107个节目,观众近2万人次。
其中,除了《黑龙江大合唱》等少数几个节目是专门为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创作的新节目以外,绝大多数的节目都是从文艺大跃进以来开展的“报捷文艺”活动、“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和“大搞文艺”活动中选拔出来的优秀节目。
因此,“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才成为融高雅艺术和群众文化活动为一体的高水平的音乐盛会。

首届“哈夏”音乐会不仅对我市音乐事业的发展,音乐人才的培养和音乐创作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全国音乐活动的繁荣与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作者近照

李玉滨

男,70岁(1949),黑龙江省邮政公司退休干部,邮箱:lijunhrb@189.cn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