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是个“铁道兵”

口述:张金传(90岁)原三棵树工务段退休工长(现隶属哈尔滨工务段)

整理:王宝滨

图1、位于松花江北岸的“铁道兵纪纪念塔”(笔者拍摄)

我最爱唱《铁道兵之歌》这首歌:“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雄壮豪迈的词曲,总会把我的思绪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1929年6月,我生在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0年2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1月10日,部队到达朝鲜平安北道,被编入志愿军铁道工程师,铺设第二龙门站煤炭运输线。

为确保这条130余公里长的运输线按时开通,志愿军总部投入11个师的兵力抢建。隆冬时节,朝鲜大地冰冻如铁,我们昼夜奋战。刨冻土,双手的虎口被震裂;挑冻土,两个肩膀被压肿;砸石头,手背被锤子砸肿,但没人叫苦喊累。有一次,由于断了补给,我们三天没吃上热饭,全靠吃饼干充饥。美国飞机每天都来轰炸,有时来得突然来不及疏散,我们就躲进土坑洞里。在一次敌机轰炸中,我们团牺牲了16个战友。经我们7个月浴血奋战,这条铁路按时通车,由于我表现突出,荣立了三等功。入朝9个月后,朝鲜停战,我随部队回国。

图2、张金传在看当年获得的三等功证书(笔者拍摄)

图3、张金传获得的三等功荣誉证书(笔者拍摄)

1954年4月,部队在河南新乡休整。这时,美国不甘心失败,策划台湾国民党军队反攻大陆。为巩固东南海防,中央军委向铁道兵下达了修建黎湛(广西黎塘—广东湛江)、鹰厦(江西鹰潭—福建厦门)铁路的命令。那年我已25岁,父母希望我复员成家,但我却毅然留在了部队。一个月后,我被编入铁道兵8511部队33团7连,随部队开赴黎湛铁路建设工地。这条铁路所经地区路基填挖地段较多,土石方任务量大,经国家初测工期23个半月。铁道兵决定将工期缩短为12个月。铁道兵一师、二师、四师、六师、十师、十一师及独立桥梁团参战。我团承担陆川段施工,该区段为平原与丘陵结合部,地质十分复杂。但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挖土方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沉重的土篮子屡屡压断扁担。由于我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青年突击手”。1955年1月,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了班长职务。

图4、当年鹰厦铁路隧道施工场面(网络片)

1955年4月,黎湛线全线路基土石方、桥梁、隧道等项目工程基本完成,预计7月1日全线通车。全线通车前夕,部队奉命被调到鹰厦铁路施工。鹰厦线是一条国防铁路,建成后炮击金门的重炮和炮弹等重型武器,都是通过它运往东南海防前线的。铁路全长723公里,地势险要,共有桥梁173座、涵渠1775座、隧道88座,最长的大禾山隧道长1460.3米。我们11师承担沙县至桂口地段桥梁施工,修建93公里特大桥。这座桥长六百多米,要修筑三十几个钢筋混凝土高桥墩,最高的三四十米高,需要搭脚手架,推单轮车运混凝土砂浆浇筑。战斗非常紧张,一是要抢在雨季涨水前完成浇筑,二是浇筑土不能停须昼夜奋战。夜间照明不好,推小车要登上高空,不小心就要翻车摔下去。我们发扬朝鲜战场上的顽强作风,不拍苦、不拍累、不怕死,按期完成施工,转移战场进行下一座大桥施工。经英雄的铁道兵战士和当地民工浴血奋战,于1956年12月9日,鹰厦线提前一年铺轨到厦门。

图5、1955年7月1日庆祝黎湛铁路胜利通车场面(网络片)

正像《铁道兵之歌》歌中所唱到的,“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鹰厦线铺轨任务完成后,我们又转战福州—南平铁路建设工地施工。1957年春天,我准假回老家成亲,那年我28岁。

图6、张金传1957年春天与妻子新婚照(张金传提供)

1957年10月,我和战友得到复员的消息,去向是哈尔滨铁路局的三棵树工务段和阿城工务段。首长征求意见时,我二话没说就同意了。我是铁道兵,工务段是修铁路的,我去了是干老本行。另外,我事先征求妻子意见时,她同意随我去东北。十月下旬,我和130名战友在南平站上火车,一路向北来到哈尔滨,我被分配到三棵树工务段的海望工区。第二年春天,工务段为我解决了住房,我把妻子接到海望落户。海望是中间工区,归平房领工区管辖,没有车站,每天早晚通勤车停车一分钟,生活十分艰苦。我虽然离开了部队,但还是铁道兵性格,服从命令听指挥,扎根中间工区努力工作,先后担任工区班长、工长,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模范。我家在海望生活了30多年,直到退休后来沿线中间工区撤销,我家才由海望搬到了周家站。如今我虽已年届九十,但身子骨硬朗,不需子女照料,和老伴一起共度晚年。

图7、张金传2018年与老伴合影(笔者拍摄)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抢修柳河桥

刚刚光复的东北大地,到处是战争创伤,铁路被破坏的百孔千疮。用一句东北的老话来形容当时的铁路状况,即“老牛破车疙瘩套,力巴赶车翻浆道”。

哈尔滨的飞机场

作者:朱俊峰 王宝滨 哈尔滨飞机场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出于侵华战争需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