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现存的大教堂中,保存状况最好的建筑遗存是位于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口处的一座红白相间的砖木结构教堂。这座雄伟而精美的教堂被大家称为革新街教堂或者士课街教堂。它的正式名号是哈尔滨天主教堂圣母无染原罪堂。而1958年之前它被称为圣阿列克谢耶夫(圣阿莱克西)教堂,是一座不折不扣的东正教堂。那时候的革新街也因毗邻这座教堂而被称为教堂街。
当年这附近的街区曾是一片颇具规模的外侨聚居区。原住居民中除了俄国人,还有来自欧洲其他国家的侨民。现在的比乐街、巴山街、芦家街、光芒街那时被称为比利时街、巴尔干街,罗马尼亚街和塞尔维亚街。就连黑山街也是源于东欧巴尔干半岛的黑山族即现在的黑山共和国。这里的外侨居民喜欢在木栅栏围起的院落里种丁香花和各样的果树,有些人家里还养了牛。这里也曾汇集着一些生产食品糖果和烟酒的小工厂,例如比利时街上的特卡琴科糖果巧克力蛋饼厂,后来就成了著名的马尔斯糖果厂。在这片略带田园风光的社区映衬下,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怎样巍峨而庄严的存在是可以想象的。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一座随军教堂,原本不在哈尔滨。日俄战争后俄军战败调防,1907年这座教堂从公主岭迁移过来。最初落脚哈尔滨时是在懒汉屯一代,后再次随沙俄军队调防,在阿列克谢耶夫卡村(现香坊区东部小北屯)重建。1912年迁往士课街现址建起一座木结构的小教堂,1930年在木教堂旁开始筹建这座砖木结构的大教堂。新教堂由俄国建筑师斯米尔诺夫设计,卡尔贝舍夫监督施工。1931年5月动工,历时四年多于1935年10月落成。而原来的木结构老教堂在1938年成为了哈尔滨东正教神品学校的校址,一直与新教堂并存着。
新老两座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并存着,左前方为木结构的老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经典的俄罗斯风格教堂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对称布局,正门朝西。让人们印象深刻的的是其正门上方高耸的钟楼,结构复杂、层层递进、红白相间的装饰线条特别繁复。钟楼正、侧面的异形窗子分别组成了十字架的形式,钟楼上俄罗斯风格的帐篷尖顶,与主体建筑上部的小洋葱头穹顶,前呼后应。这种俄罗斯风格的帐篷顶,尖耸陡峭,能有效的减少冬季积雪对建筑的压力,是俄罗斯建筑发展出的独有风格。教堂前后两个帐篷顶和中间小穹顶上共有三枚十字架,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整体建筑造型庄重又华丽,极富韵律之美。
俄罗斯风格的帐篷顶不存积雪,适宜北方建筑
如果单看主体建筑,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建筑形式和装饰语言都与圣伊维尔教堂及圣母安息教堂非常相似。教堂内有三个祭坛和雄伟华丽的白色圣像壁。圆屋顶由四根柱子支撑,柱上方分别有四幅阐述教义的圣画,柱间的巨大拱券划分出中央圣所和前后左右的十字分隔空间。教堂里的圣母像是从库尔斯克赠送给旅顺口俄军的,记载着赠送者的姓名及日期。据说这里的圣画出自俄国圣像画家萨得罗基尼之手,十分精致。
1936年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内景,高大的白色圣像壁精致华丽
这座坚固而精美的教堂建成之时一定是被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希望它钟声长鸣、历久弥坚。然而它仅仅使用了23年,于1958年被关闭了。《哈尔滨市志》记载了它的最后一任掌院司祭是吴志全神父。“文革”期间教堂遭到破坏,并曾被两家工厂所占用。如此不幸却也是如此幸运,因为被工厂占用所以它得以躲过劫难,保存至今。
1958年主显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冰祭坛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尼科拉·司塔尔各阔夫神父和吴神父
以上老照片来源于中国正教会http://www.orthodox.cn/
1981年日裔摄影师出目里利吕井拍摄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浩劫过去,哈尔滨落实宗教政策,开始归还宗教房产。由于哈尔滨市的三座天主教堂在文革期间都遭到了严重破坏,难以修复,所以将这座东正教堂进行改建,修茸为天主教堂。1980年圣诞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更名为“哈尔滨天主教堂”(圣母无染原罪天主教堂),正式恢复宗教活动。从此它成为黑龙江省天主教爱国会、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和黑龙江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所在地。
当被称为千禧年的二十一世纪来临时,哈尔滨的市政建设好像突然迎来了开辟公共广场的热潮。老市政府被拆掉建了个大广场,不久就卖给了大连大商集团;大直街上的圣母帡幪教堂和尼埃拉依基督教堂的院墙都被拆除并在周边辟建了广场;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教堂周边也扩建了三千多平方米的广场。令人遗憾的是,就在这次改造中,圣阿列克谢耶夫原来的木结构老教堂被无知的拆除了。这座老的木教堂一直和砖木结构的新教堂并存了将近70年,这是哈尔滨其他教堂所没有过的,最后却被当成煤柈棚子一样拆掉了。
老木教堂的消失让人遗憾。也许是当时的人们还不了解它的历史和意义,也许是年久失修的它不见了往日的风华,引人不屑。回望1995年的寒冬,无知的我,也曾攀爬踩踏在老木教堂的身上才完成了对大教堂的写生。那时,我何曾对它多看一眼。
教堂失去了院墙,也就褪去了神秘、静谧和隐秘,从此暴露在夜夜笙歌的喧哗里。对于周围日渐稠密的居民区来说,公共绿地和公园的匮乏在这里得到一丝弥补,民众终于有了难得的一处休闲场所。晒太阳的孩子们有了可以疯跑的地方;大爷大妈们在广场上聚集起一个著名的相亲集市,推销着自家的大龄未婚青年;晚上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毫不客气的组队斗舞;面对果戈里大街一侧搭起的舞台上,声光电俱全的群众演出会持续整个哈尔滨之夏……
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相比,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还没有成为网红的打卡胜地,所以虽然热闹但流连此处的多是附近的居民,基本没有游客。也因着它仍然在履行宗教功能,而更有一分回归本真的感觉。每天清晨弥撒时从教堂内传出圣诗的吟唱散发着神圣的气息,悠扬而温暖,是人们对天国的渴望也是上帝对世间灵魂的救赎。
现在这座教堂有对公众开放的参观时间。进入教堂大门发现原本高大恢弘的内部空间已经被间隔成上下两层了。上层为教堂,下层则是神职人员工作和食宿的地方。教堂大门正对着通往二层的阶梯,阶梯两侧分别是圣母和圣若瑟抱着小耶稣的雕像。
拾阶而上就是明亮的教堂了。隔断后原本高耸的空间也压缩了,显得教堂内部并不很大。十几排长凳分列通道两侧。圣坛上的圣母像和墙上悬挂的铜雕画能看出是重画的天主教风格圣画。教堂内四围的拱券和穹顶天花被粉刷得洁白整齐,已经看不到曾经东正教堂的华丽了。现在这座天主教堂除了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外,也主持婚礼。在这样一座庄重典雅的教堂里举行婚礼,在神和人的面前缔结婚约,想来也是无比神圣的。
站在教堂广场上环顾四周,这片街区从田园牧歌的幽静到车水马龙的嘈杂,这一百年间迥然的变化让人难以想象过去的风景。在火柴盒一样的居民楼的包围下,士课街47号,这座失去了院墙的红色教堂矗立在广场上,美丽而庄严,在喧哗中也独独坚守着一份神圣安详。砖红色朴素雅致的建筑上,那些年风霜雨雪岁月磨炼的底蕴,值得人们驻足品味。窗子上镶嵌的金色十字一闪一闪地折射着太阳的光芒,像一声声召唤,等待人们去了解它的故事。
公交路线:
公交:7路;8路;17路;18路;62路;63路;87路;109路;121路;202路;386路到革新街站下车即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