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现联发街(原花园街)南岗博物馆(笔者拍摄)
土耳其诗人纳其姆·希克梅特有句名言:“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而对于我来说,还有海城街一带的”黄房子”街区。我生于斯,长于斯,梦里常回“黄房子”。我家在那住了60多年,我熟悉那儿的一草一木,还有那儿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的”黄房子”。
海城街一带的”黄房子”街区,始建于1899年11月(见《哈尔滨历史编年》),采用中东铁路工程局标准设计图,俄罗斯田园建筑风格,时为中东铁路高级职员宅区。哈尔滨解放后变成铁路宅区,俗称“铁路官房”。60年前,我家住在海城街、北京街、西大直街、联发街(原花园街)合围的街区。“黄房子”街区建筑有个特点,临街的建筑高大,且排列有序,还附带门斗和凉亭,住户都是铁路局的干部;街区中间是汽车库、马厩和仓库等建筑,建国后被改成了普通员工住宅。我父亲是养路工,我家的房子是过去“老毛子”(即俄国人)汽车司机的休息室。1959年以前,各街区都有“苏联”(即俄国人)住户,他们都是哈尔滨铁路局工程师。
图2、现联发街5号中东铁路历史保护建筑(笔者拍摄)
我家房后有一户“苏联人”,一家四口人,老夫妻和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哈十九中当俄语教师,小女儿在铁路电报室当报务员。小女儿和住在我们大院的包玉峰叔叔是同事。两个女儿年轻又漂亮。老头在铁路局大院当园丁,老太太在家养奶牛,他们善良、会说中国话,常把家里烤的“列巴”分给院里的中国孩子。到夏天他家的樱桃熟了,也摘了分给中国孩子。院里中国人,也会把小园中的生菜、菠菜和自家下的酱送给他们家。
图3、现花园街路边的“黄房子”(笔者拍摄)
我家所在的街区,是海城街一带最好的街区,房舍整齐绿化好,四周还有一高一矮两道板障子。矮板障子在外侧,木条间隔大、上端带尖;高板障子在内侧,密不透风,上端呈“锯齿”形状,两者相隔1米,均涂绿色油漆。中间是一道修葺整齐的“榆树矮墙”,既美观又整洁。住户都是铁路员工,常住人口成分不复杂。正因如此,解放战争初初期,东北民主联军首长林彪的家、东北局领导首长彭真的家,都在这个街区里。林彪宅靠花园街(现联发街),彭真宅靠北京街。另外,陈云、李立三等首长家也都住在附近街区。
图4、海关街中东铁路高级职员旧址(笔者拍摄)
在海城街一带“黄房子”,有两幢最好建筑,一幢是现联发街1号“南岗历史博物馆”小楼,一幢是现联发街5号历史保护建筑。其实,目前保留的只是主体建筑,而附属部被拆除。我家曾就住在小楼后面的大院里,知道小楼的底细。当年,小楼作为中东铁路副局长和东省特区长官的官邸,他们出门须乘马车或汽车,马厩和汽车库就在建筑后面的大院里。汽车库在我家旁边,邻居住的那栋房子是马厩,我们亲眼目睹过室内墙上拴洋马的铁环。有一年,那栋房屋大修,拆开地板时竟发现埋在地板地下的马槽子。建国后,现联发街5号历史保护建筑,内有十余间房子,前后有三个门,5家住户都是铁路局的干部。室内装修档次高,房间宽敞,每个房间都有“别列搭”(壁炉),门斗较大,两侧有玻璃窗,凉亭较大,凉亭的玻璃是彩色的,有红、黄、绿、蓝、紫等颜色,阳光透过玻璃射进凉亭,地上五彩缤纷!
图5、现联发街5号建筑内的“别列搭”(王宝滨拍摄提供)
走进”黄房子”街区,像走进绿色世界,街边、房前屋后和花圃内,到处都是树,房舍与绿树的完美结合,构成“黄房子”街区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数量最多是榆树,都是土生土长的,均有几十年树龄。除榆树外,还有移植过来的其它树木。当时,院内有黄柏、山核桃、稠李子丁香等树木。
附近各条街道的树木各具特色。如当时海关街两侧的榆树每年春天都有专人修树冠成形,被现“家乐福”占据的原沈阳街中段两侧是白桦树,而北京街中段则是山核桃树。海城街两侧都是榆树高低两层外层稍低,内层稍高,修完的树冠像两圆蘑菇形,煞是好看!而大直街和花园街两侧都是高大的榆树,有的的仍然还在,已成为哈尔滨百年名树登记在册。
图6、昔日我家大院中马厩的红松天棚(王宝滨拍摄提供)
春天里,绿地百花吐蕊,树木枝繁叶茂;秋天一片金黄,遍地落叶生香;冬天生,树冠戴积雪,一片洁白,宛如童话般的世界……
记忆里的“花园邨”街区,是一片茂密高大的榆树林,百年大榆树密密匝匝,房子却寥寥无几。北京街下坎道边有一幢“黄房子”,是当时的铁路商店;北京上坎道边有一幢“洋房”,是当时的花园街派出所,它曾被拍进电影《徐秋影案件》。夏季树叶遮天蔽日,走进去分外凉爽。深秋的黄昏,南飞的黑老鸹(乌鸦)一群又一群,有的竟投宿在街区里的大榆树林子里。著名作家阿城老师说,哈尔滨过去两多,一是榆树多、二是黑老鸹多,他说这话是有根据的! 1959年建“花园邨”时,街区被围墙圈了起来,花园街,沈阳街和河沟街部分路段,也被圈在了里面。这样一来,昔日的沈阳街只剩下约50米,成为哈尔滨最短的一条街。
图7、昔日我家大院中东铁路时期的汽车库(王宝滨拍摄提供)
此外,各街区还有暖亭、室外冰窖、木结构仓库等建筑、公共设施。暖亭比凉亭高大,双层玻璃窗、双层门,外涂月白色或奶黄色,是名符其实的“阳光大厅”,配属于好档次的“黄房子”,据说是当年俄国人举行家庭舞会的地方。室外冰窖是个大土包,下了台阶是双层门,我懂事时均已被废弃了。
有人说国画美,有人说油画美,还有人说水彩画美。然而,最美莫过于我记忆里的海城街一带的“黄房子”街区!十年前动迁从哪里搬出后,我很少旧地重游,我愿永远留住这美好的记忆……
我们也是60年后来寻找曾住在此地的老房子的。我家住海城街和河沟街现改为繁荣街)交口处,读到你的文章很激动,说不定我们曾是邻居呢!
邻居,我家在建筑实验室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