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2019.9.2 原文链接
8月22日,东北抗日联军最后一位女战士李在德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8月26日,李在德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几十位抗联后代以及社会各界的悼念人士排起长队,在《露营之歌》的音乐声中为老人送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向李在德灵前送花圈,并向故人家属致唁电。
“鞠躬尽瘁寸心不憾尤不愧,光明磊落一生无悔也不骄”,告别厅里的挽联,可以说是老人光辉一生的写照。
李在德1917年12月29日生于朝鲜平安南道介川郡的一个革命家庭。奶奶安顺姬是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坚决支持儿子、儿媳抗日救国。父亲李相熙是朝鲜独立团成员,曾因参与反日斗争而被捕。日本侵占朝鲜全境之后,他们全家逃到了中国丹东。在中国,李相熙继续参加抗日活动,再次被捕后,被告知死在了监狱。
李在德5岁那年,跟着奶奶、妈妈来到黑龙江,1924年夏,她们在萝北县梧桐河西屯定居。母亲金城刚同样是一位革命志士,是萝北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因为叛徒出卖,包括她在内的12位同志集体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后活埋。至今,鹤立火车站附近还保留着12位烈士遇难的枯井,那是1933年的月圆之夜,李在德失去了最后的亲人。
李在德从小在小兴安岭、汤旺河、乌龙河两岸深山老林中的游击队长大,成为孤儿后更把游击队当作自己惟一的家。1936年,李在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的人生与抗联事业更加紧密地“绑定”:她的初恋裴敬天牺牲在抗联战场上;她与丈夫于宝合的婚礼是在抗联游击队驻扎的大山里举行的,冯仲云、赵尚志是介绍人,李兆麟、戴洪滨是证婚人。
1937年,她与丈夫随赵尚志率领的三军迁往巴兰河,当时她已经怀孕,却依然抢着和大家一起背粮。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在游击队,因为条件艰苦没有奶水,5天后眼睁睁被饿死。她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在苏联,却因为战事辗转被一位苏联中尉抱走,从此失联。
她的第三个孩子、大女儿于华出生在哈巴罗夫斯克,那时,李在德是抗联88旅的一名谍报人员。发报技术是怀孕期间学的,顶着身体的各种不适,李在德愣是一天假没请,很快就成为一名优秀的谍报人员。苏联交通营营长奥斯特洛夫大尉曾在全营大会上赞赏地说:“在派出活动的部队中,玛露霞(李在德的俄文名)的电台联络是最出色的。”
“八一五”光复后,李在德返回东北,1949年初曾随大军南下。1950年3月,李在德被分到政务院(1954年9月改称“国务院”)秘书厅秘书处担任机要秘书,负责保管机要文件,管理政务院公章及周恩来总理的印章,战友们戏称她为周总理的“掌玺大臣”。
今年76岁的于华告诉本报记者:“父母生前都非常低调,再加上从事的是机要工作,解放后,他们从不在家中谈工作的事。我们了解他们过去的事都是最近十几年的事,因为应中组部的邀请,她开始写回忆录,我们帮她整理。小时候唯一一次提到过去是有一次我问爸爸:赵一曼你认识吗?他随口回答:我们以前是一块的,都在三军。”
李在德,最后一位“抗联”女战士走了……
1945年12月与朴英善在岔路河
李在德与金日成一家私交甚笃。早年在朝鲜时,李在德的父亲与金日成的父亲就相识,还多次一起跨国鸭绿江,从事抗日活动。李在德和金日成的夫人金正淑更是好闺蜜。1948年8月,李在德受邀参加朝鲜开国大典,金日成在家宴请了昔日战友。此后的几十年,他们也一直彼此惦记。
“去年李敏阿姨去世,我们没敢告诉她,因为她们有90年的友谊,我妈妈毕竟年纪大了,这个消息对她来说打击会很大。”谈起母亲的去世,于华说:“母亲走了,最后的亲人也离开了,我很难过,也很想她。”
“有时家里的阿姨也会告诉我们,老太太今天给我讲以前的事了,她们当年在雪地上打游击。”于华介绍说,母亲96岁时还接受采访,直到去年年底都保持着清醒的思维。“她是很谦虚的,但人家请她去宣传抗联她也很积极地配合。”
也会有很多人跟老人家咨询长寿秘诀,她回答说:“聪明的人都走了,就是我这傻瓜还活着!”于华说,母亲一生淡泊,不争不抢不攀比。“另外,她比较喜欢活动,每天都要出去走走,性格也活泼。她在人大常委会几十年,是第一届人大筹备组的元老之一,上上下下都叫她李大姐。”
达观的性格让李在德在百年人生中宠辱不惊。生命最后的时光,李在德依然表现出了一名抗联战士的本色。“今年二月份病危过一次,抢救之后缓过来了,我们都说,老太太这意志可真坚强!”于华说,“第一次病危抢救过来之后,她基本上都在睡觉,偶尔睁开眼睛看,我们跟她说话,她听明白了就会点点头,然后握着你的手不撒手,可能也知道自己要不行了,有话想说却说不出来。”
于华介绍说,父母一生虽然聚少离多,但一直互敬互爱。母亲虽然是朝鲜族,但是家里并没有太多的朝鲜族饮食习惯,因为父亲是汉族。“我爸爸的骨灰在宝泉岭,我妈妈生前也总念叨,那么多战友都长眠在白山黑水之间了,自己将来也想回去。所以今后我们会考虑把妈妈的骨灰送回黑龙江和我爸爸团聚。”
李在德老人一路走好!一个时代被带走,一种精神会永存!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