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奥列霍夫戎装照片(来自网络)
今年10月2日,是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日,黑龙江省既哈尔滨各界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我不禁想起哈军工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在哈尔滨期间那段往事。奥列霍夫半身铜像,坐落在哈工程大学(原哈军工)校园内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广场上,花岗岩底座上镌刻着一段简约的文字:
瓦.依.奥列霍夫(1902—1957),前苏联中将。中国人民解放局军事工程学院陈赓院长的顾问及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1957年3月7日在哈尔滨逝世于工作岗位,时年55岁。
图2、哈尔滨工程大学图陈赓雕像(王宝滨拍摄)
斯大林委派他到中国
奥列霍夫生于1902 年,1917年参加俄国十月革命(15岁),1927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3年入茹柯夫斯基航空学院学习,1938年毕业后到苏共中央委员会工作。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任最高统帅部空军高级参谋、苏军空军干部部长。
1949年任列宁格勒莫热斯基军事航空学院副院长。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三枚战斗红旗勋章、一枚二级库图佐夫勋章。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奥列霍娃善良而端庄,年轻时是一位幼儿教师,16岁与奥列霍夫相爱。1953年来哈尔滨时,家住前苏联列宁格勒,20岁的女儿沃良正在读大学,14岁的儿子依果尔是一名中学生。因奥列霍夫患有心脏病,经苏联政府同意,妻子奥列霍娃随同来中国照料丈夫。
新中国刚刚建立,为巩固国防,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创办军事工程学院。1952年6月3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致函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布尔加宁,请求向军事工程学院派遣顾问、专家。同年7月,受斯大林委派奥列霍夫率三位苏联军事教育专家飞抵北京。临行前,斯大林亲自接见了奥列霍夫。从同年8月5日起,奥列霍夫四人专家组与陈赓等人一起勘察院址,先后飞往上海、南京、武汉、大连、哈尔滨等地,最后将校址选在哈尔滨南岗。
毛泽东和党中央十分感谢苏联政府的帮助,后来毛主席在给哈军工的训词中写道:“在此时机,我并向热诚帮助计划和创办这个学院的苏联政府、苏联顾问,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哈尔滨生活5年
为在哈尔滨给苏联顾问团安排住处,陈赓专门进京,将正在主持会议的周总理堵在如厕后回来的路上,经特批借来了“大和旅馆” (现红军街85号龙门贵宾楼酒店)。此前,这里曾是中长铁路苏联专家楼,苏联专家刚刚撤离,舒适的环境和设施无可挑剔。
1953年5月13日下午,奥列霍夫携夫人率11人顾问团乘火车到达哈尔滨。陈赓安排10位顾问住进了“大和旅馆”,奥列霍夫夫妇单独住进了位于博物馆广场东侧的一幢小洋楼(现红军街33号哈少年宫办公楼)。陈赓还为他家安排了全套服务人员。两年后,为便于工作,他们夫妻搬进了“大和旅馆”。
小洋楼是一幢中东铁路时期的经典建筑,独门独院,环境优雅。站在二楼宽敞明亮的玻璃窗前,可见广场中间高耸的圣尼古拉教堂(喇嘛台)和行驶在广场上的有轨电车。夜间,在空中闪烁的有轨电车弧光映照下,小洋楼典雅而美丽。奥列霍娃喜欢秋林公司购物,那里有地道的俄罗斯商品,还有可以与漂亮的苏联籍女营业员闲聊。
庆祝十月革命胜利36周年时(1953年),陈赓请奥列霍夫夫妻到道里一个剧场看文艺演出,歌舞“十大姐”很受欢迎。陈赓对奥列霍夫说:“十个姑娘都很漂亮!”奥列霍夫笑着回答“是,是的。”并马上问身边的翻译锻钢:“你说那个最漂亮?”锻钢不知怎么回答,反问道:“您说呢”,奥列霍夫一指身旁的奥列霍娃说:“我说,我说是这个,她最漂亮!”他幽默的话,把身边的陈赓等人都逗笑了。
周末傍晚,“大和旅馆”都要举办舞会,并免费供应茶点、水果,有时还放映外国电影。每逢奥列霍夫生日或圣诞节,陈赓、刘居英等学院领导都要设宴款他们夫妻和专家,举杯为他们祝福。
严谨而忘我工作的人
1953年9月1日下午,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哈军工第一期开学庆典在学院大操场隆重举行。奥列霍夫和顾问团成员参加了开学庆典。
奥列霍夫到哈次日上午(5月14日),在陈赓等人陪同下视察哈军工临时校舍时,竟提出了35条意见。如化学实验室无抽风机、阅览室无地毯、炊事员应扎白围裙、打饭盆应包铁皮等,要求之严格,令陪同他的学院领导面面相觑。
奥列霍夫帮助哈军工制定教学计划,编制教学大纲,废寝忘食,经常工作到深夜。从学院教学计划修订,各系专业科目的设置,教学方法,课时安排,他都要一一过问。经他和顾问团审定的年度教学大纲,得到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领导的认同。
图4、奥列霍夫夫妻在哈尔滨住过的小洋楼(王宝滨拍摄)
在教学楼建设中,奥列霍夫经常与陈赓一起爬上脚手架检查施工质量。有一次,他在检查中发现施工进度缓慢、混凝桩出现空洞等问题,十分恼火,立即向陈赓大将汇报,并同陈赓一起找市委领导,同施工单位负责人交换意见。哈军工的规划和初期建设,无不渗透着奥列霍夫的心血。
有一天夜间,奥列霍夫在视察校园时发现,几颗镶嵌在高水塔上的五角星红光四射,他认为这样不妥,因当时哈军工对外称“103部队”,是保密单位,高空的红星,会把学院的方位暴露给敌人。他提的建议,都被陈赓采纳。
他十分尊重陈赓和学院教师的意见,据原哈军工一名老教授回忆,他是1954年入校的海军系学员,当时没有大教室,开大会时学员只能坐在今文庙对面的核桃树林地上,由陈赓院长或刘居英副院长讲话,奥列霍夫也站在一旁,有时也讲话,但从不张扬,给人以稳重之感。
陈赓大将的关怀
陈庚十分敬重奥列霍夫,他见到奥列霍夫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是我的顾问,你是我的老师,我们请你来,是帮助我们建设这个学院的。”
1954年3月,奥列霍夫患重感冒卧床,陈赓率学院领导带礼品来红军街33号小洋楼探视。嘘寒问暖,并执意要派飞机送他去北京治疗。下楼后,陈赓还吩咐厨师一定要调理好首席顾问夫妻的伙食。尽管奥列霍夫一再推辞,不久,陈赓还把奥列霍夫送到北京东交民巷苏联专家医院住院治疗,奥列霍娃随去,住进了西直门总政招待所。
奥列霍夫去北京后,陈赓依然牵挂着他的病情,本打算去北京看望,但因公务缠身,不能前往。于是特派翻译锻钢前去北京看望,并嘱咐翻译锻钢说:“去陪陪奥列霍娃,参观一下北京的名胜古迹、看看京剧!”又打电话给在京的刘有光副院长,委托他代其宴请奥列霍夫夫妻到全聚德吃一顿烤鸭。锻钢按陈赓的指示,带奥列霍娃参观了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名胜,还陪她到总政礼堂观看了一场京剧“打渔杀家”。
有一次放暑假,奥列霍夫准备回国休假,徐立行代表陈赓去送行,赠送一套竹漆茶具。奥列霍夫连说;“谢谢,谢谢!”,十分珍爱。休假回来,他给陈赓一个方盒闹钟,并刻有“赠陈赓将军 奥列霍夫”字样。后来,有人在学院医护办公室看到过此赠品。
奥列霍夫突发心脏病辞世
1957年3月27日晚,奥列霍夫在学院忙碌一天后,参加“大和旅馆”的晚宴。晚宴结束后,奥列霍夫邀一位同事到休息厅下棋,谁料,在他低头之际,因突发心脏病,一头斜倒在棋盘上。住在楼上的奥列霍娃闻讯后,发疯般扑进休息厅。刘居英等学院领导闻讯后,立即赶招待所,组织抢救奥列霍夫。但经“大和旅馆”值班医生和由哈医大赶来的内科专家全力抢救,依然没有挽救奥列霍夫的生命。享年55岁。
第二天,学院临时移至“大和旅馆”办公,还安排翻译锻钢、医生、服务员等人陪伴奥列霍娃左右。当时,陈赓正在浙江沿海视察国防,无法赶回。他闻听奥列霍夫病逝后,心情非常沉痛,指示学院领导要隆重治丧。
奥列霍夫的遗体经哈医大解剖并处理后,安放在哈军工礼堂南侧舞厅里,周围放满了鲜花。礼堂上方挂满了挽联,地上摆满了花圈。中央军委派李达上将来学院,代表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参加祭典并献了花圈。学院全体干部、教师、学员排队向奥列霍夫遗体告别。
3月30日清晨,学院全体人员冒着凛冽的寒风,列队步行将奥列霍夫的灵柩送往马家沟飞机场。追悼大会后,在苏联政府派来的专机下,李达、刘居英和学院领导与奥列霍娃紧紧地握手。刘居英问她:“您还有要求对我们说吗?”奥列霍娃泪流满面,迟疑了一下,哽咽着说:“如果可能,请中国政府帮忙,让我们的政府给我家换一个稍大点的房子,现在房子太小,孩子们都大了,实在住不下去了……”说到此,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失声痛哭。刘居英强忍眼泪,郑重的对奥列霍娃说:“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您。”装载着奥列霍夫灵柩的飞机隆发动,继而翘首冲上蓝天后,在机场上空低空盘旋一周,向地面送行的人们告别,尔后飞向西北……
刘居英赴苏慰问奥列霍娃
1957年6月9日,根据陈赓大将提议,经周总理批准,刘居英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院校参观团出访苏联、波兰、捷克三国。出国前,陈赓专门刘居英说:“要准备点礼品,到莫斯科后安排出时间,一定要去看望一下奥列霍娃,安慰安慰老太太。”
抵达莫斯科后,刘居英一行人找到奥列霍娃的家。奥列霍娃的女儿把刘居英一行人让进屋里,奥列霍娃从缝纫机边站起来,跌跌撞撞地奔过来,激动地拥抱着刘居英等人,双泪长流,哽咽着说:“亲爱的同志们,我非常感谢大家来看我!,我想念哈尔滨,想念军工学院……”刘居英拿出礼品——一件雕刻精美的九层象牙球,微笑着说:“我代表陈赓院长和哈军工,向您全家赠送一件小礼品,表示我们对首席顾问和对您全家的慰问!”奥列霍娃接过象牙球,流着泪说:“感谢陈赓院长,感谢你们!这是中国人民送给我们的珍贵礼品!”
1992年,翻译锻钢去莫斯科时,几经周折,见到了奥列霍夫的儿子和女儿 。据他们兄妹介绍说,母亲奥列霍娃于1975年病逝,生前一直怀念哈尔滨,怀念哈军工的人们。
链接:哈尔滨工程大学奥列霍夫铜像
2007年9月10日(教师节),为纪念前苏联空军中将、原哈军工苏联顾问团首席顾问列霍夫为创建哈军工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的半身铜像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哈军工)奥列霍夫广场落成。铜像位于广场陈赓路东侧,面向西北。铜像底座高约1.5米,为花岗岩材质,铜像高1米;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象群教授设计。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