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尔滨南岗区东大直街157号,有一座中国古典式的墓塔,是现今哈尔滨市区内保存最完好、建筑最精美、年代最久的一座墓塔了。
2002年我拍摄老房子时,多次到这个墓塔来拍照片。记得那一年秋天,我特地选择树叶全落的时候来拍这个墓塔,以表现其庄重、古朴的感觉。当我到了墓塔时,看到祭奠厅外被人钉了一个用编织袋制成的门帘子,我冲里边喊了几声,一个披着破棉被的流浪汉撩开门帘,露出一个脏兮兮的脸,虽然是白天,我还是有点害怕。随行的朋友见状,对他说,这是保护建筑,你怎么在这里乱钉东西呢,赶快走。流浪汉还是挺听话,从祭奠厅里钻出来,摘下门帘子,不情愿地走了。
最后这张照片被我收录到《老街余韵》的画册中,这也可能是墓塔第一次以摄影作品形式被收录书中吧。
接下来就是对墓塔情况的考查。几经周折,我与墓主人的亲属、现哈尔滨机电开关厂的张国强先生取得了联系,他在电话中对我说:“有关墓塔的详细情况,哥哥张国治比较了解。”当得知我想收集墓主人和建墓人的照片时,他说:“祖太奶当年确有一张类似于慈禧坐像一样的大幅画像,由于‘文化大革命’,都被烧掉了,任何图像资料都没保存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这座墓也同样经历了那段历史并得以保全,却是不幸中的万幸。这对后人了解当年的丧葬礼仪是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按照张国强提供的线索,我从网上查找了张国治先生就有关墓塔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叙述:“大直街墓塔埋葬的是我祖太奶张孔氏,立碑人是我的太爷张廷升。我的家祖籍是山东寿光县。清光绪年间祖太爷张鸿轩与祖太奶二人从山东老家出发,肩挑六个孩子(在吉林还丢了一个)步行千里历经数月来到阿城黑牛堡落户,靠着勤奋耕耘,日子逐渐好了起来。1898年全家搬到了哈尔滨香坊地区居住,并将最小的儿子张廷升送进私塾里去读书。私塾读完后,张廷升也逐渐长大,便跟俄国老师学习俄语。学成后,先当郎中,后又当翻译,在当翻译期间逐步学会如何与俄国人打交道谈买卖。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开始经商。先后在道外开办了华乐大舞台、评剧院、大昌隆商场、金店、银号,并在外县开办了酒厂、粮油加工厂等,并广置地产,仅拜泉县就有良田几百垧,在南岗、道外有多处房产,一跃成为哈尔滨有名的富商。其间在今东大直街157号处盖起了三层欧式豪华公馆(现省眼科医院址)。”
由于张廷升的身价和在哈尔滨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和同姓的东北王张作霖搭上了关系。当年张作霖到哈尔滨时曾到张廷升家做客。张作霖死后仍与张学良保持密切交往,张学良还将一只德国造的大镜面匣子枪赠与张廷升。对于张廷升经商做买卖,老爷子张鸿轩并不看好,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一气之下,搬到乡下与四儿子同住。
1922年6月,时年95岁高龄的张孔氏辞世。老太太的丧事办得十分隆重,发送一百天,张家开了一百天粥棚,四班僧道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念经,张作霖也特派手下干将张作相前来吊唁,并赠送一班道僧来做法事,以壮声色场面。哈尔滨当年各大报纸都争相报道了这一新闻。
张廷升为厚葬一生节俭、贤惠慈祥、恩重如山的母亲,特请来了哈尔滨有名的能工巧匠和南方雕刻艺人建造墓塔,所用的石材,从宾县雇车往哈尔滨运,拉了整整两年。1925年历时三年时间,一座直径7米、高12米共六节七檐八角三层楼阁式墓塔终于建成。此种造型墓塔又称六合塔,含天、地、东、南、西、北六方位,有包容万物之意。
“文革”中附近哈医大的红卫兵为破四旧曾想拆除这个墓塔,由于参与的人少,工具不顺手,加上墓塔太坚固没有拆成。1987年黑龙江省药检所筹建办公楼和家属宿舍时,计划拆除该墓塔,并找到了张廷升的后代协商迁墓一事,双方商量妥当后,上报市政府审批,市政府的领导批示:此墓不准拆迁。使具有文物价值的墓塔得以保全,成为哈尔滨市区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民间塔式墓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