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曾经的繁华我没有亲历,但在好多的书上看到了太多的意想不到的图片在记录着不过百年的曾经的历史。我认得的并且心痛的第一个领事馆在这里,南岗区吉林街52号。这栋雕刻者老鹰的“大鹰楼”是曾经的捷克领事馆。2011年10月11日,留下了它如今的影像。算是一个纪念吧,我不清楚为什么这么美的建筑就这样肆意的破坏着,破败着……
自1905年开埠,随着东省铁路的兴起,哈尔滨作为通向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城市,先后有18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总领馆,形成了21个领事馆建筑。这些领事馆的设立为哈尔滨带来了多元化的民俗、文化以及商业。另外,各国领事馆的建筑都有着非常典型的风格,很有价值。据徐教授介绍,当年哈尔滨的开发就如潮水一样,有涨潮就有落潮,在第一批的开发过程中,先到的人占据了更好的时机和位置,后来的国家虽然也在抢滩,但终因实力不济败下阵来,像罗马尼亚、荷兰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国家的领事馆当年可能就是租用的民房,领事馆走了,民房租给别人,这段历史可能就会被逐渐忘记,再后来,这些建筑可能也被自然拆除,留在建筑上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就彻底湮灭了。”
该楼始建于1905年,是原犹太商人G·L·克罗尔的私宅。他是20世纪初从俄罗斯来哈尔滨创业的实业家,曾拥有过制粉厂、蜡烛厂、矿泉水厂和饮料厂,并与科夫曼在道外南马路创办了哈尔滨联合啤酒饮料厂(刘延年.《老街轶事》)。
图中的大阳台,在哈尔滨目前只有颐园街1号、吉林街54号书记楼才有。大约哈尔滨只有三座这么漂亮的西南向阳台。
20年代中期,克罗尔就离开了哈尔滨,至于他为什么离开,离开之后去了哪里,至今仍是个谜。
1924年10月25日,前苏联选定了这里作为驻哈尔滨总领事馆,1934年10月5日搬迁到今南岗区耀景街22号。
1931年6月13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任命海纳为驻哈尔滨总领事,并选择了这栋大鹰楼作为捷克领事馆,1931年9月12日开馆,1942年被日伪封闭。
解放后,这栋建筑一直留作民用,对大鹰楼的史料记载也开始模糊起来。只是有人曾回忆此处曾经被用作幼儿园(来源),搬走之后变为民宅。
如今,这栋建筑已经是真正的“年久失修”,里面破败不堪,虽有多家小型商户在共同使用这栋建筑,但明显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楼梯扶手的铁艺,往往是建筑主人品味的象征
这大概是某一年冬天糊上的吧
台阶两遍的扶手破损严重
犹太人建造的别墅,竟然有如此明显的中国元素,或许可以说明如今探讨的“中华巴洛克”其实只是东西方建筑艺术文化交融共生的其中一种方式而已。
屋檐下精美的雕花,据说这可能是俄国贵族的家族logo
不知道这个米字形的图案有着怎样的寓意?
这就是大鹰楼上的大鹰
前个月在某温哥华酒店里的一个摄影展,看到很多类似的照片,很感慨,这些建筑没有被好好保存。
觉醒吧,哈尔滨市民们!放眼世界你们才会发现你们具有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解!
觉醒吧,哈尔滨市民们!放眼世界你们才会发现你们具有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解!
觉醒吧,哈尔滨市民们!放眼世界你们才会发现你们具有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解!
来这里看的时候正是晚上,楼里昏黄的灯光很是阴森,楼左有一个院子,没有灯光也不敢进,到是绕到楼右斗胆走了走楼梯。这么老旧的房子,每走一步都像是踏着它的呼吸,每一处伤痕也许都能成为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