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冰城 百年前首富的豪宅之美

【以下九张为网络照片再此感谢】

当时哈尔滨首富,波兰籍木材商葛瓦利斯,在其所建的豪华住宅二楼。

葛瓦列斯基也译为葛瓦里斯基、葛瓦利斯等。

葛瓦列斯基(1871年一1940年)

留着传统的式胡子,相貌清秀目光炯炯,他的妻子和女儿以及外孙女,更是当之无愧的美女。葛瓦列斯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艾达,小女儿维佳,维佳就是在这座住宅里出生的。

1942年葛瓦列斯基的妻子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了哈尔滨,后来到了美国。维佳曾经先后三次回到这里,最后一次是在女儿朱丽娅的陪同下。当时没人知道他们的来历,以为只是来自远东的游客。

维佳在2007年12月去世,而朱丽娅最近一次回来就是在今年的5月,她是一位金发碧眼的女人,风度迷人。

1919年,葛瓦里斯基买下颐园街1号地皮,开始兴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豪华住宅。三年后竣工,引起了巨大轰动。

《东省文物研究会会刊》发表了建筑的全景照片,日本人出版的《哈尔滨风光》也刊登照片和介绍文章。

该建筑是路易十四风格的住宅,主体建筑二层,下设地下室,屋顶设阁楼,建筑面积1943平万米,庭院总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立面中央部分为通高到顶的凸出体,辅以科林斯壁柱,上部为孟莎式屋顶,阁楼老虎窗突破檐口山花。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

葛瓦列斯基的妻子、两个女儿

【老葛的悲喜人生】晚年的…

关于老葛的衰败
一如他的发迹一样迅速
专家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沙皇垮台
苏维埃掌管中东铁路之后
他失去了霍尔瓦特这个靠山
拿不到木材砍伐权
老葛的生意很单一
所以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接着又赶上全球金融危机
他被一个生意上的老朋友骗了
日本人来了
老葛遭遇了真正的克星
他陆陆续续地卖了林场
买家是一个叫近藤的日本天皇亲属
最后连心爱的房子都守不住了
那房子太扎眼了
本身就是露富的标志
日本人一开始说要买
葛瓦里斯基不卖
日本人就动硬了:
不卖就扒掉房子
最后只好卖了
至于价钱
肯定也是欺负人的

【居住和接待过的历史人物】

土肥原贤二在此居住。

一九三五年,日本昭和天皇的胞弟三笠宫崇仁亲王到哈尔滨时,曾于此楼“御临幸”。

一九四一年,“满洲国皇帝”溥仪也曾在此楼下榻。

抗战胜利后,苏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

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

1950年毛主席、周恩来及越共总书记胡志明同车抵达。

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张闻天等来黑龙江视察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过。

黑龙江省长李范五住所。

有介绍,右边的两棵杨树,是当时的省长李范五在此居住时种下的。

现在已经没有了。

其他树木也有一些消失了。

当年的聚会

其后代故地重游。

历史建筑标明建于1909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颐园街1号,欧式建筑。

【沿革 各种版本不一】

波兰裔俄国人葛氏木材商建成,仅住了八年

1930年,葛瓦里斯基经济上出现困难,将颐园街1号转手给南满铁路理事会,也可能是以抵押物的形式由银行收回后出售给南满铁路。

后被日人强行占用为日本关东军特务机构,一九三四年日本关东军强行买下此楼作为关东军特务机构的办公场所。
1932年1月26日,土肥原被调往哈尔滨出任特务机关长在此。

曾作为满铁理事会公馆。

一九三五年,日本昭和天皇的胞弟三笠宫崇仁亲王到哈尔滨时,曾于此楼“御临幸”。一九四一年,“满洲国皇帝”溥仪在北满巡狩时,也曾在此楼下榻。

抗战胜利,苏联红军的司令部设立在此处,苏军总司令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在此院居住。

1945年10月31日,组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而自治军的指挥部就定在了颐园街1号。林彪居住地。

同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而指挥部仍在此。

1948年5月,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指示,在哈尔滨颐园街1号、3号(林彪、罗荣桓住地),成立了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后更名为 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

1949年2月迁走。

1946年成为松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接待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张闻天等来黑龙江视察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过。

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从莫斯科回国途中,对松江省和哈尔滨市视察时,曾工作和居住于此。

毛泽东在这里为松江省委、哈尔滨市委和在哈尔滨召开的第二次团代会题写了学习、奋斗、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发展生产、学习马列主义5幅题词。

1962年, 原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曾在此居住1年左右。

1977 年2月 27 日, 颐园街1号作为毛主席视察黑龙江住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1980 年8 月 23日, 更名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1998 年3月 更名为“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 至今。

【颐园街1号欧式建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1号建于1909年,是当时哈尔滨首富………波兰籍木材商葛瓦利斯所建的豪华型住宅。

是一座仿法国古典府邸式建筑,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主体建筑二层,下设地下室,屋顶设阁楼层,中央部分为通高到顶的凸出体,辅以通高的科林斯巨型壁柱,上部采用孟莎式屋顶,阁楼老虎窗突破檐口山花,并与檐上文艺复兴特色的花栏杆相连围成女儿墙。

建筑风格独特,造型美观,装修华丽。

【据网上介绍】

毛主席刚来颐园街1号下榻时,曾驻足观看了这座豪华建筑,进到楼里看到富丽堂皇的内厅说了一句“这里真阔气”。晚饭后进到二楼卧室又感慨地说“这里真阔气”。

让我们先绕楼外走一圈,欣赏一下楼体之美。

一些电影在这拍摄…

 

在建筑的南侧设有半圆厅和露台,平添了罗曼蒂克的情调。

特别是陪衬建筑的花园环境,设有室外喷泉、花草树木,构成一道园林建筑景观。虽然建筑已过去了近百年,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如诗入画的风韵。

从此门进入楼内来欣赏。

室内空间展开有层次:由门廊进入有两层楼高的主门厅和会客大厅。二层为卧室,有多个开向室外的大露台。楸木墙裙、雕花天棚,做工精细,色彩浓重。连续的拱门和顶棚悬挂的多个精致木质吊灯,彰显了内厅的雍容与华贵。

设计师是意大利人,但建造别墅的都是中国人,特别是那些繁复精细的美丽雕刻,均出自中国工匠之手

室内装修更是高雅讲究,采用的是纹理清晰、材质坚硬的楸木,

多以木雕为主,雕刻图案以葡萄和石榴等植物为主题,雕法纯熟,刀工细腻,形象逼真。

所有木雕均饰以透明赭色,增加了建筑的厚重感。

整个建筑宛若一座雕刻艺术博物馆。

室内冬暖夏凉,温度特别好,夏天不用打空调,依然凉爽。

【中西文化的融合】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爱鸟是一只小鸮(猫头鹰的一种,被认为可预示事件),因而古希腊人把猫头鹰尊敬为雅典娜和智慧的象征。

既有西方神话中的智慧之鸟猫头鹰,又有东方文化的风水。
用风水设计的方位房间

介绍木刻的猫头鹰。

哇,发现了这么多猫头鹰的木刻!
原来,欧洲以猫头鹰为为吉祥。

现在许多欧洲的店铺也都有与猫头鹰相关的文化产品。
与我们汉文化的猫头鹰寓意是相反的……

猫头鹰

 

望2楼的棚顶。

木刻的棚顶。

纪念革命领袖的展室。

上楼

二楼

俯视1楼

造型独特

三楼的展馆

看蓬顶灯

从进来的门,再出去。有两层楼高的主门厅

【传奇人生】曾经的哈尔滨首富葛瓦里斯基生于1871年,他的出生地波兰波多利斯克省,当时隶属于沙俄帝国,当中东铁路修建时,作为勘测队员的葛瓦里斯基凭借出众的商业头脑,对铁路沿线的木材进行综合利用。

中东铁路通车后,枕木需求量大减,葛瓦里斯基审时度势,开始涉足多种经营,他先后在哈尔滨投资创办了家具厂、松脂油厂、木材蒸馏厂、造纸厂、胶合板厂以及一家制粉厂,逐渐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多年来,这座建筑以其复杂巧妙的结构、繁复的设计装饰和古典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爱好者。单就建筑艺术风格和保护的完整程度来讲,这座位于南岗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建筑无疑是哈尔滨历史建筑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个,堪称哈尔滨老建筑中的王者。

这也成为葛瓦里斯基的财富的象征。

富裕后的葛瓦里斯基乐善好施,中俄工业大学就得到了他大力资助。

他也没忘记先辈遗愿,对波兰独立运动给予财政支持。波兰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重新独立,波兰政府刚刚建立便授予葛瓦里斯基一枚荣誉勋章。

据俄罗斯学者考证,葛瓦里斯基在其商业成就的鼎盛期,向社会捐助金额高达一百万元以上。他救援的对象不局限于同胞,也有俄国人、犹太人,还包括中国人。

哈尔滨文庙的功德碑上,葛瓦里斯基是以个人名义捐款最多的人——三千银币。

然而1929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对于世界经济在东亚的桥头堡哈尔滨来说,情势更复杂、危机更严重。1925年后,受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及中苏武力冲突影响,哈尔滨官方超量发行货币,加重赋税。随着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国际银价迅速下跌,再加之日本金元趁机打压、操纵汇市,致使哈尔滨官方货币五年间贬值近百分之七十,一时间,哀鸿遍野,商家倒闭,银行破产。经营者“荒闭者有之,潜逃者有之。”葛瓦里斯基的商业航母遭到沉重打击。

随后日本人占领哈尔滨后,开始鲸吞蚕食葛瓦里斯基的产业,1935年法院裁定葛瓦里斯基的胶合板厂资不抵债,归债权人黎德尔所有。至此,葛瓦里斯基变得一无所有。1940年在哈尔滨去世。

地下室,地下室的通道

看看造型和它的质量。

厨房

欣赏一下百年的烤箱和炊具。

看看当年宽大的烤箱

大气的水盆

百年的磁砖,双色搭配

欧式雕刻家具

【网上矛盾的表述】

“老葛”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名叫维基·葛瓦里斯基,1911年在哈尔滨出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维基在别墅里生活了12年。……生活报记者专访老葛的后代。

波兰裔俄国人葛氏木材商建成,只住了8年,

1930年,葛瓦里斯基经济上出现困难,将颐园街1号转手给南满铁路理事会,也可能是以抵押物的形式由银行收回后出售给南满铁路。

1934年,这栋豪宅被日本人低价强购。……生活报记者采访老葛的后代。

(该私宅)被日人强行占用为日本关东军特务机构。

1948年 原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据该楼里的展览图片介绍)

1946年成为松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接待处。

1948年5月,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指示,在哈尔滨颐园街1号、3号(林彪、罗荣桓住地),成立了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张闻天等来黑龙江视察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过。

根据纪念馆内图版介绍,

1948年至1968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张闻天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黑龙江视察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过。

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简历

“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哈尔滨,经历了炮火与硝烟的洗礼,在革命的摇篮中成长。

1948年5月,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指示,在哈尔滨颐园街1号、3号(林彪、罗荣桓住地),成立了哈尔滨“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由东北民主联军政委罗荣桓的夫人,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林月琴首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十几个从苏联归国的革命后代、烈士子女和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干部子女是最早的一批学生。

1948年底辽沈战役胜利,东北野战军入关,1949年1月平津战役胜利后,2月学校迁至天津,小学部为现在的湖北路59号(原英侨学校),幼儿园在南京路88号(原倪家公馆)。

1949年2月,东北野战军在平津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月学校更名为“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

1949年4月,第四野战军南下解放武汉,9月学校随军搬迁到汉口上滑坡。

1950年 1月, 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为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4月学校更名为 “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干部子弟学校”。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1950年学校部分干部、学生及教职员工南迁广州,成立“第15兵团干部子弟学校”,后更名为“中南军区第二干部子弟学校”。

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1950年12月,在汉口的学校迁往江西庐山牯岭,校址为庐山大厦(原国民党庐山军官训练团旧址)、庐山大礼堂(中国共产党庐山会议旧址)、蒋介石图书馆(现庐山博物馆)和外侨学校。

1953年2月学校返回武汉市武昌东湖南望山新建校区。

1955年在武汉的“中南军区第一干部子弟学校”更名为“武汉军区东湖八一小学”,后设初中部,改名为“武汉军区八一子女学校”,并于“文革”前停办。

在广州的“中南军区第二干部子弟学校”更名为“广州军区八一小学”等,现在是“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及“广州军区司令部幼儿园”。

办学过程中,武汉和广州八一都先后合并了几所学校。

学校的前几任校长林月琴、王长德、吴朝祥等都是著名的老红军。

毛泽东、罗荣桓、叶剑英、罗瑞卿、谭政、黄克诚、洪学智、肖克、陈正人、陶铸、张宗逊、赖传珠、陈再道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第四野战军及其后续部队各级干部的子女先后在该校学习,仅在“文革”前的毕业生就达数千人。

其中,不少校友在建设、保卫祖国的各个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还担任了党政军及企业的重要领导职务。

在颐园街一号隔壁的颐园街三号也是母校旧址,是俄籍犹太商人斯基德尔斯基1914年所建,原为东北民主联军(四野)政委罗荣桓的驻地

言西月

言西月,留俄硕士研究生学历,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金融系,喜欢摄影,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在俄罗斯学习生活七年,喜欢俄罗斯的建筑音乐故事等。希望给各位欣赏者,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希望各位亲多多指教。联系方式:QQ 727942051,邮箱727942051@qq.com

相关推荐

松花江街逸事

松花江街,是一条以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命名的街道。它是哈尔滨建城初期就规划形成的街道,始于上世纪初。它是以哈 …

邮政街漫步

邮政街,是中东铁路枢纽城市哈尔滨建城之初在新市街规划建设的街道之一,它因1899年10月,俄国政府在哈尔滨设立的第一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