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下的橄榄绿

2020年的初春,势必要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迹。起初以为只是中国人的印迹最深,现在看来,全球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都已系于一处。当冰雪渐渐融化,春的气息已经昭然若揭,看来,“最早入冬”的中国也会“更早迎来春天”。

我们感动于那些在疫情最紧张的时候逆行而上的医护人员,也更加感动于她们的平安归来。那些被称为“英雄的壮举”,只是担在那些年轻的医生和护士身上,她们其实就是普普通通人群中的一小撮,如今临到危难时刻,她们伸出每一双柔嫩的手,架起生命之桥,成了这场疫情战斗中的中坚力量。

志愿服务队照片

志愿服务队照片

我们感动于那些在坚守卡点的执勤人员。他们来自不同岗位,担任不同职务,他们是法官、警察、税务员、支部书记、文艺工作者,是各类国家机构的普通职员,甚至是为民众所诟病的执法者,不过,在这一刻他们成了“门神”,把守机场、车站、高速公路,或者小区、路卡,以及乡镇、村屯,他们不厌其烦地测量体温,反反复复进行登记检查,只为控制住疫情传播,让人们早些回归正常的日子。

基于疫情所造成的紧张形势,哈尔滨市的自主择业军人便加入到由来已久的橄榄绿志愿者服务队,成为抗疫大军当中的一分子。他们联系市、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车站和社区,在哈尔滨火车站、社区卡点和小区出入口,共同担负执勤工作。自主择业军人退出现役后,已经融入到改革的大潮之中。他们或者走进商海,自己创业,或者成为公司职员,勤勤恳恳做事,或者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一领域小有成就,还有人甚至走出国门,在异国的土地上奋斗。但是,当疫情来临,他们却迅速凝聚到一起,义务承担起站岗放哨的任务。在这支志愿队伍中,有的战友全力以赴,担任联络员,协调各项事宜;有的战友捐款捐物,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保障工作;有的战友坚持值完班,然后匆匆赶赴英国,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之中;有的战友远在海南,却坚持让自己的子女替自己值班,也不愿缺席这次任务;有的战友怕家中老人担心,偷偷地站到了执勤岗位上,为其他战友分担执勤的辛苦;还有夫妻、父女共同参与进来,只为心中那份橄榄绿的执念。每个人伸出一双手,就拉起一道阻断病毒的屏障,每个人多站立一会儿,就树起一面屹立不倒的旗帜。鲁迅曾写过:“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作为参与其中的一员,我更多地感到这里面存在着一种担当和考验。我们从不同部队的不同岗位上退下来,但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却牢记于心。优良的作风伴随终生,也受益终生。作为志愿者,我知道自己的工作量并不大,但是,一天下来也累得腰酸背痛,再遇到一些体温过高或者在卡点纠缠的人员,以及境外或省外归来人员,确实让人身心疲惫。特别是在每日都有新增确诊病例的时期,执勤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情绪也十分紧张,对内心着实是一种考验。再回头想想那些连续奋战数十日的医护人员和卡点执勤人员,经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负担,压力可想而知。

如今,国内疫情已经接近尾声,城市仿佛从冬眠中慢慢苏醒过来,小区外出自由,街市开门迎客,道路车辆拥挤,久违的生活正在悄然临近。但是,人们的压力也逐步显现,生意略显冷清,房租还未凑够,物价浮动,内心迷茫,想要治愈疫情的后遗症,大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想,我会悲伤地度过整个春天。不过,我们也会有许多记忆留在这个春天,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体的成长和发挥光热。而我,会永远记得,疫情来临之时,有一群人,在哈尔滨的白雪之下,重新披上那身橄榄绿!

杨竣焱

原名杨勇,1975年12月生,现居哈尔滨。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俄语专业,退役军人,预备役上校军衔。黑龙江写作学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喜欢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创作。有文章发表于《前进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林业报》等刊物。电子邮箱:76499483@qq.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