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利季娅 弗拉基米洛夫娜 维尔金斯卡雅(婚前姓齐尔戈瓦瓦)。1923年4月14日出生在哈尔滨,2013年12月31日逝于莫斯科。她是苏联及俄罗斯著名电影演员、画家。
利季娅 齐尔戈瓦瓦出生在一个格鲁吉亚家庭,她的祖父母早年定居在哈尔滨,但终生保留了俄国国籍。她的祖父曾是名军官,有很大的产业,养过蜜蜂。利季娅的父亲弗拉基米尔 康斯坦丁诺维奇 齐尔戈瓦瓦曾在中东铁路管理局工作,属于苏联职员。利季娅十岁的时候,她的父亲猝死在哈尔滨。
她的母亲利季娅 巴甫洛夫娜 齐尔戈瓦瓦(娘家姓福明娜)是家庭主妇。小利季娅的教父是哈尔滨人弗拉基米尔 米哈伊洛维奇 卡尔谢拉泽。卡尔谢拉泽1935年回到苏联,随即被镇压。利季娅 齐尔戈瓦瓦本人回忆说:“我出生在哈尔滨,但父亲死后很长时间和姑母住在上海。我爸爸是白皮肤的格鲁吉亚人,一双蓝眼睛,略微红褐色的头发,他姓齐尔戈瓦瓦。爸爸在格鲁吉亚受了极好的教育,但在哈尔滨他找工作很难。我想,正是这种艰难损害了他的心脏。爸爸没了以后,妈妈给我教母写了信,她就把我带到上海自己那里。我在那儿上的英国学校,在那儿遇到了亚历山大 尼古拉耶维奇(维尔金斯基)。”1940年,利季娅在上海和当时已经51岁的著名演员亚历山大 维尔金斯基相识。女孩当时17岁,在一家大型船运公司的办事处工作。因为巨大的年龄差异,利季娅的母亲曾坚决反对这桩婚事。
但婚礼还是在1942年4月26日在上海的一间教堂举行。两人婚礼举行期间正是二战期间。在自己的回忆录《爱的青鸟》中她写道:“俄国的战争激发了我们这些俄国人对祖国的爱和对它命运的担忧。亚历山大 尼古拉耶维奇热切地说服我回俄国去,在最艰难的时刻和祖国在一起。我也开始梦想这件事。他给维亚切斯拉夫 米哈伊洛维奇 莫洛托夫写了一封信。请求宽恕他,允许他回家,回到俄国,他答应要为祖国效力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封信由一位同情维尔金斯基的使馆官员从上海带到莫斯科,并交给了莫洛托夫。两个月后,肯定的答复来了,还给维尔金斯基、给我和我妈妈发了签证。”1943年11月4日,利季娅和丈夫、三个月大的女儿玛丽安娜和母亲一起从上海回到了莫斯科。在故土,人们热情地迎接了维尔金斯基一家。给他们在“大都会”宾馆安排了一间带有八角窗的房间,他们在那里住了三年。后来,维尔金斯基家在莫斯科分得一套宽敞的住房。
1955年,利季娅从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绘画系毕业,开始作为一名职业画家在印刷联合企业工作,同时参加各种画展。她并没打算发展自己的电影表演事业。但有一天,当时正开始拍摄民间故事电影《萨特阔》的苏联导演亚历山大 普图什科看到了她,立刻建议她在影片中扮演神鸟菲尼克斯(长生鸟)的角色。这个角色成了她电影演艺事业的开端。影片中,另一位女演员为她配音,因为影片里需要的声音要低沉,而她的声音很响亮。
利季娅 维尔金斯卡雅在影片《萨特阔》中
“我有一张很上镜的脸。所以,他们都来找我拍电影。可我从没当过演员,我就是把角色背熟了,再去排演,”利季娅 弗拉基米洛夫娜 维尔金斯卡雅这么讲到。利季娅 维尔金斯卡雅的贵族出身让她能将电影《唐吉珂德》中公爵夫人的角色演得光彩夺目。
利季娅 维尔金斯卡雅在影片《唐吉珂德》中
在影片《穿靴子的猫的新奇遇》中,她是令人着迷的女巫。在战争剧《基辅女人》中还扮演了马尔塔太太(德国军官、驻基辅通讯社负责人的夫人)的角色。
利季娅 维尔金斯卡雅在影片《基辅女人》中
1950-1960年,她一共出演了五部影片,因此观众都记住了这位天才、形象鲜明的演员。她最为知名的角色是民间故事电影《哈哈镜王国》中阴险的美女阿尼达克这一角色。
利季娅 维尔金斯卡雅在电影《哈哈镜王国》中
她一生投入在丈夫身上和家庭之中。她的女儿玛丽安娜讲道:“我们都看得出他们的爱,确实是。父亲出门的时候,会每天给妈妈写信,是每一天!她奉他为神明,老实说,是他造就了她,让她成为出类拔萃的女人。要知道,她嫁给他的时候才18岁!他塑造了她,就像皮格玛利翁塑造了伽拉忒亚。”
这段幸福的婚姻持续了十五年,直到1957年亚历山大 维尔金斯基去世。他们育有两个女儿:玛丽安娜和阿纳斯塔西娅。利季娅 维尔金斯卡雅从34岁寡居,再未出嫁,虽然曾有很多显赫人物向她求婚。她的职业和生活的意义就是她的家庭。她靠着出售版画和风景画养活了整个家庭。
《爱的青鸟》的作者利季娅 维尔金斯卡雅
利季娅 弗拉基米洛夫娜 维尔金斯卡雅久病之后,于2013年12月31日约下午2点在莫斯科的一家医院中去世。丈夫去世后,她独自生活了几十年,她是听着亚历山大 维尔金斯基的《您的手指散发着燃香的味道》离去的。最后的呼吸应和了那句“上帝沿着白色的阶梯带您走向光耀的天国。”“天赐给这个女人很多很多,有长寿,有伟大的爱情,还有女儿们的柔情。还有几部电影,那都是些怎样的影片啊!都列入了苏联电影艺术瑰宝,”演员斯塔斯 萨达里斯基这么说到她。
2014年1月3日,利季娅 维尔金斯卡雅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她一生挚爱的丈夫的墓旁。
背景介绍:
亚历山大 维尔金斯基曾说:“我比诗人还诗人,我比演员还演员。我走过的是一条非同寻常的创作之路,创造了自己的风格。”
亚历山大 维尔金斯基,1889年3月21日生于基辅,1957年5月21日逝于列宁格勒。他是沙皇俄国末期和苏联早期歌唱家、作曲家、诗人、歌舞艺术家和电影演员,他对苏联传统歌唱艺术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俄罗斯20世纪的歌坛王子。而他的演艺黄金期几乎是在流浪和旅居异国他乡中度过的。
维尔金斯基是非婚子,在基辅姑姑家长大,16岁就不得不离家流浪。他做过街头小贩,运过西瓜,在印刷厂里当过校对。后来他来到莫斯科,在一个小剧场里表演他的诗歌与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这种风格是基于说话与歌唱之间。每一首歌都仿佛是一个小短剧,有故事情节,有一两个角色,而且这些角色的对白简洁、形象、生动。起初,维尔金斯基穿着传统的“彼埃罗”(小丑)服装表演,后来简化为白面红唇。最终,维尔金斯基的舞台艺术造型定型为:一顶高高的黑帽子,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衣和白色领结。整个造型显得既优雅又神秘。
维尔金斯基身材高大,鞠躬时略带倦怠。这个形象令无数观众着迷。成为当时大众趋之若鹜的偶像。
1920年,维尔金斯基离开俄罗斯,出现在土耳其、波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的舞台上。他旅居巴黎,在蒙马特歌舞剧场表演,他的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俄罗斯的流亡者,他的唱片风行欧美,但他始终坚持用俄语演唱。他在蒙马特歌舞剧场表演了9年,但异国他乡的生活让他忧郁不堪。1933年,他听说中国上海有很多俄罗斯社团,便寻求改变赶赴上海。他对上海的最初印象是:“这确实是一座有着域外风情的城市。在这里能够感觉到世界中心的呼吸声。但令我高兴的是,这种呼吸声并没有淹没俄罗斯生活的痕迹”。
在中国期间,维尔金斯基除了在上海演出,还到过俄侨集中的哈尔滨为侨民们表演。
1943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鏖战正酣的时候,维尔金斯基返回祖国。幻彩般的中国成为俄罗斯歌坛王子漂泊生活中的最后一站。
维尔金斯基的艺术风格为20世纪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维尔金斯基创作的歌曲至今仍延唱不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