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哈尔滨市开设了第一所海军学校,名曰东北商船学校,专门培养海军专业人才,成为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虽然它在哈尔滨的历史长河中仅存5年的时间,但却走出许多名人:原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在此任过教,并建立了党组织;著名作家舒群曾在这所学校就读,与赵尚志一起在成高子炸毁日本军车,给日军多门师团以沉重的打击,鼓舞东北人民抗日士气的范廷桂烈士也出自这所学校……
但这所学校似乎在哈尔滨人的记忆中被删除了,很少有人能说出这所学校的具体位置。还好,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一本《东北史》中,载有当年哈尔滨船厂的一则广告,广告中厂区的平面图上注有“东北商船学校”的字样。
按图索骥,经现场考察,商船学校的旧址现位于现江北航务街4号的这栋二层红砖楼紧邻江堤,建筑的造型看起来很普通,中式风格砖瓦结构,有两千多平方米左右。楼房的正门入口处分别挂有哈尔滨北江锅炉安装公司、哈尔滨船舶修造厂民用锅炉厂两块牌匾。房山上方小铁牌上写着“船厂房产B1栋”字样。建筑的后院杂草丛生,整栋楼显得十分破败。据刘占海老人回忆,他是20世纪50年代入厂的,当时这栋楼是船厂的办公楼,后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大部分房子都在闲置。
据载,20世纪20年代,黑龙江、松花江航运业十分发达,航运业的老板们纷纷从国外购进航速快、载重多的蒸汽机铁船,代替老旧落后的木船和帆船。原有的船员文化水平低,已很难适应航运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当时的哈尔滨航业工会就想在船厂的院内拟建一所船务学校,以培养专业人才。可苦于没有经费,办学计划几度搁浅。
1926年,东北军阀张作霖为统一东北海军,将东北海防舰队和吉黑江防舰队合并,成立东北海军司令部,任命沈鸿烈为司令。沈鸿烈早年留学日本,是海军中将,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早就有创办一所海军军校的想法。他得知哈尔滨船业工会要办商船学校,就利用自己兼任东北航务局董事长的身份,积极促成办学之事。他下令每年的办学经费由哈尔滨船业公会负担,不足部分由他掌管的东北航务局拨付,并亲自担任校董,同时将自己在日本留学的同学、海军上校王时泽安插到学校担任校长。
东北商船学校隶属于镇威上将军(指张作霖)公署及东北边防军司令官公署,办学宗旨为培养商船的专门人才。但校总则称,该校学生应编入海军军籍,是海军将校军官预备学校,毕业后可授少尉军衔。
第一批学员招了100人,后经体检淘汰了10人,最后剩下90人。学生分为驾驶、轮机两个班,学制3年。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课时为8小时,学习的主要课程有:主机学、领港术、测量学、中俄边情、军事学、航政法规、国文、俄文等,并将岳飞的《满江红》定为校歌。学校管理十分严格,只有假日才准离校,离校时必做风纪检查,衣帽不整者是不准外出的。
曾经在驾驶丙班读书的作家舒群回忆说:“这学校,与世隔绝,同监狱一样,铁网一围,防范森严;同庙宇寺院一样,宁静恬漠,不染红尘,满眼荒凉,是一处多么奇特的境界。然而,学生供给,一律官费。衣住不说,食的是双合盛一、二、三号面粉,学习用的是派克钢笔、英国仪器、英国的对数表;除此,每月发给5元补助费,随你零用,买牙膏肥皂之类。”
1932年,哈尔滨被日军占领,东北商船学校被迫迁至青岛,学校的校舍改作伪满洲国江上军的兵营。
船厂老工人霍福增回忆说,1943年,他和双胞胎的哥哥跟着叔叔从河北保定来到哈尔滨船厂当学徒工。他们住的地方离东北商船学校不足200米,当时楼里驻扎的是满洲国的江上军,日本人很少。每天早晨,他都能看到江上军扛着枪出操训练的情景。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的一个晚上,他就听到营区里发出枪响,第二天早上方知是江上军起义,打死了值班的日本军官,拉起队伍跑了。没几天,日本鬼子投降了。胆大的老百姓高兴地跑进营区去分粮食和豆油。没过几天,苏联红军开着军舰浩浩荡荡来到江北船厂驻扎。工厂停工了,霍福增和一些工人只好划着小船到江上摆渡谋生。大约过了一年的光景,东北民主联军接收了工厂,工人才陆续复工,这栋楼成为哈尔滨船舶修造厂的办公楼。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