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街与中东铁路的历史渊源

2020年4月的中央大街南入口

图1、2020年4月的中央大街南入口

驰名中外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繁华的商业区,它北起松花江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光滑的花岗岩“面包石”路面,鳞次栉比的欧式建筑,凸显出浓郁的欧陆风情,这里四季游人如织。追溯这条大街的历史,它最初是由一条运送中东铁路筑路所用物资和器材的土路形成的。

1896年6月3日,中俄双方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攫取了修筑中东铁路的特权。铁路开工前,待选的枢纽站站址有两个,一个是伯都讷(现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另一个是哈尔滨,两地都靠近松花江,都具备水上运输条件。但经勘测发现,伯都讷航道狭窄,较大船只无法靠岸,而且两岸地势低洼,不利于日后城市建设;哈尔滨江面宽阔,有利于修建码头,南岸秦家岗(现南岗)一带连绵起伏的黄土岗地势,极其有利于未来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遂将枢纽站站址选在了哈尔滨。

“布拉戈维申斯克”号轮船到达哈尔滨

图2、“布拉戈维申斯克”号轮船到达哈尔滨

1898年6月9日,以中东铁路工程局副总工程师C.B.依格纳齐乌斯为首的工程局机关人员,乘“布拉戈维申斯克”号轮船,沿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到达哈尔滨,并将“大本营”设在距松花江南岸十公里以外的香坊“田家烧锅”院内。工程局还将这一天定为中东铁路正式建筑纪念日和哈尔滨城市的“诞生日”。

由于工程局急于向哈尔滨以东转运筑路物资和器材,立即在南岸抢建码头和火车站(称江沿站)。当时,南岸芦苇连天,一片泽国,中国劳工只能在现中央大街一带的草甸子上落脚。数以千计的中国劳工风餐露宿江畔,他们平洼筑坝夯实江堤,铺设铁路;修建铁皮仓库,建设中东铁路临时机械总工厂(哈尔滨车辆厂)。同时,把水运而至的筑路物资和器材,装上马车运往“田家烧锅”和“新市街”(现南岗区)建设工地。络绎不绝的马车队在沼泽地和草甸子上碾压出一条土路,形成了今天中央大街的雏形。

1907年哈尔滨开埠后的中国大街

图3、1907年哈尔滨开埠后的中国大街

中国劳工越来越多,多数是来自山东、河北等省。他们聚集在土路两侧,沿街搭建草房安家落户,按家乡习俗生活,呈现出一派地道的中国乡镇风情。哈尔滨城市建设与筑路工程同时进行,1901年6月,工程局责成第九工程段段长希尔科夫主持哈尔滨城市建设事宜,奥勃洛姆耶夫斯基为城市建设工程师,指挥部设在现道里地段街上。鉴于中国劳工多数住在现中央大街一带,指挥部遂将这里划拨给中国人居住,称之为中国大街。

当年松花江南岸繁忙的水陆运输码头

图4、当年松花江南岸繁忙的水陆运输码头

1899年3月4日,江沿火车站建成,哈尔滨至阿什河站(现阿城站)临时通车。阿什河站一带盛产建材,返回的工程车源源不断地将城市建设急需的木材、石头和白灰等建材拉回来;同时,工程局还将在松花江上游(吉林境内)非法采伐的原木,组成木筏,顺流运至哈尔滨码头用于筑路和城市建设。1902年以后,松花江南岸凭借水陆运输码头,优越的地理优势日益凸显,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到此经商。他们在道路两侧和辅街上买地、租地建房经商。工程局拓宽、抬高路面,在路旁植树绿化,修排水沟排水,以后还安设了路灯,一时间,这里变成了一条洋味十足的商业街。这里隶属中东铁路附属地“埠头”区管辖,“埠头”称谓源于俄语“布里斯坦”发音,中文译意是有码头的城镇。在1902年由清政府批准的哈尔滨中东铁路附属用地的规划图上,可见中国大街的具体位置。

鸟瞰1930年前后的中国大街

图5、鸟瞰1930年前后的中国大街

1904至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哈尔滨变成俄军后方基地,数量巨大的军用品需求促进了哈尔滨经济繁荣,中国大街商贾云集,供销两旺生意兴隆。1907年哈尔滨开为“商埠”后,大批外国投资商、淘金者带着发财的梦想涌进哈尔滨,他们对中国大街情有独钟。于是,不惜重金投资大兴土木,使其商业活动日益繁荣。时至1930年,中国大街即两侧铺街建起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新艺术运动、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70多栋。有洋行商店、银行旅馆、饭店药铺、舞厅影院、餐馆酒吧等,成为哈尔滨最具魅力的和最繁华的商业大街。街道两侧洋行、商店清一色的外文牌匾,英国的呢绒、俄国的毛皮、日本的棉布、德国的药品、瑞士的钟表等商品琳琅满目。入夜街道灯火辉煌,其繁华程度与当时欧美大都市相比毫不逊色,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誉。

中央大街原松浦洋行巴洛克风格建筑

图6、中央大街原松浦洋行巴洛克风格建筑

位于中国大街中段的松浦洋行和马迭尔宾馆建筑,是哈尔滨富有代表性、艺术性的优秀建筑之一。松浦洋行始建于1916年,1918年竣工,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砖混结构,地上五层。转角处为主入口,二层上方立一男一女大理石人像柱;三、四层贯通科林斯壁柱,窗上饰以精美的浮雕,壁柱上装点自由螺旋曲线,窗下出挑圆弧形花萼状阳台;顶层为半截阁楼层,孟莎式屋顶开老虎窗,半球型“洋葱头”顶端组成复合式穹顶。哈尔滨解放后该建筑改为外文书店,现为中央大街游客服务中心。

今日中央大街“面包石”路面

图7、今日中央大街“面包石”路面

此时的中国大街有些地段翻浆严重,每次雨后,道路泥泞不堪。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大街铺上了方石。方石为花岗岩料石,长18厘米,宽12厘米,形状如俄式的小面包,俗称“面包石”,一辆辆洋马车从路上走过,马蹄铁掌敲击在“面包石”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当时,铺设“面包石”路面借鉴了欧洲一些国家的筑路经验,先用白灰、黄粘土和沙子搅拌成“三合土”垫路基,然后铺以厚约尺许的碎石,在石缝隙之间浇灌石灰浆,用压路机碾轧平整,再将“面包石”有序地摆放在路基上面。至今平整如初的“面包石”路面堪称中央大街的一大亮点。花岗岩石料产自现阿城一带,装火车运到哈尔滨后,用马车倒运到中国大街铺设。岁月留痕,或许最初的“面包石”并不光滑,而今天 “面包石”光滑的程度,是历经近百年车碾人踏磨光的。在笔者的记忆中,1970年前后中央大街上还跑过2线公共汽车。
1920年开始中国政府陆续收回了带有“租界”性质的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各项特权。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了哈尔滨的市政政权,1928年7月将“中国大街”改称“中央大街”至今。

2019年雨中的中央大街街景

图8、2019年雨中的中央大街街景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中央大街回到人民的怀抱。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央大街迎来繁荣发展的新机遇。1986年,哈尔滨市政府将中央大街确定为保护街路;1997年,市政府又将其改造成国内首条步行街。今年3月25日,中央大街商务区改造提升项目全面开工,预计将在9月30日前完成,届时,它将以崭新的形象迎接国内外游客。
图片均由王代生拍摄、提供。
2020年5月2日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2 条评论

  1. mdjtui

    不错

  2. 王荣恒

    请问1920年1925年的哈尔滨,中国政府,指的是哪个政府?是国民党的政府,还是清政府,还是共产党政府?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