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松浦洋行的三个谜团

很多人都把哈尔滨道里区的中央大街称誉为“中国名街”。这条街之所以有名,不仅仅源于这条百年老街的历史,更源于沿街两旁而建的各种美轮美奂的建筑。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在这里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当有外地朋友到哈尔滨,好客的主人必定会带他到这条街上走一走,看一看,让他真正领略一下北国边陲重镇的异国风韵。

说起来中央大街的建筑,当首推现今旅游服务中心楼。这座被称作融建筑界几百年来的设计经验之精华所创造出来的杰出作品,以它优美的身姿和鲜明的线条、色彩,傲然矗立在中央大街上,向人们展示它的高贵,展示它作为中央大街标志性建筑的当之无愧,同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多少年来,人们试图从不同角度探索这栋建筑的历史,但因资料缺乏始终难成定论,这倒有点像演艺界明星,总爱把自己的年龄、身世搞得扑朔迷离、神神秘秘的,吸引“追星族”想尽办法搞到一点秘闻、内幕以满足猎奇的心理。

这栋精美建筑至今仍有许多谜团未能解开呢?

这栋楼在1945年“八一五”哈尔滨光复之前一直是著名的日本商场,名叫松浦洋行。“洋行”是个在中国大陆已经绝迹的概念,依字面意思,就是卖洋货百货商店,是旧中国人们对外资企业的常用称呼。松浦洋行留给人们的第一个谜团就是这栋建筑是哪一年建的?大致上有三个说法:一种是这栋房子始建于1909年,在哈工大建工学院教授常怀生先生主编的《哈尔滨建筑艺术》和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编著的《哈尔滨保护建筑(一)》中就是这么说的。第二种是说它始建于1920年,出处是由哈尔滨市城市规划局编辑出版的《凝固的乐章》一书,它将建筑年代向后推了11年。但有学者对1920年始建一说也提出了质疑,因为有资料佐证,在1918年出版的报纸中经常出现这家商场刊登的广告,并配有这栋大楼的照片,这就说明,这栋大楼落成不能晚于1918年。按这栋楼的规模,有人提出这栋楼始建于1916年,191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这就是第三种说法。前些时候,我又查阅了一些可靠新资料显示,该楼为1918年始建,1920年投入使用。这也就为建筑年代之争作了一个结论。

第二个谜团是这栋建筑究竟是谁设计?按照这栋建筑的设计之精美推想,必定出自名家之手。所以,一些人认为可能是出自当年哈尔滨设计界顶尖的设计大师日丹诺夫之手,或是由著名设计师K·X·邓尼索夫(哈铁俱乐部的设计者)设计的。但《哈尔滨历史编年》―书认为是俄国人A.A.米亚斯科夫斯基设计的,门口二层的两个男女雕塑像廊柱是A·罗曼的作品。

第三个谜团是日本人当年主要集中在田地街、地段街、买卖街一带,中央大街是俄国人、犹太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相对集中的商圈。日本人为什么要选在这里盖一栋与本土风格毫不相干的欧式建筑呢?有人说,当年道里、南岗是中东铁路附属地,是俄国人的势力范围,俄国人主管城市规划,日本式的建筑实在拿不上台面,俄国人更怕日式风格建筑会破坏了中央大街的整体风格。所以,日本人不得不盖这么一栋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也有的人说,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向西方学习,在建筑方面也效仿欧式风格的建筑。不管怎么说,在俄国人统治哈尔滨这段时间里,日本人不知道出于什么目的,真的盖了几栋至今仍不愧为精品的建筑,像日本驻哈尔滨的总领事官邸(现果戈里大街省政府外事办公室),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现红军街哈铁对经济合作总公司)等。就此问题我曾向有关专家请教,他们倾向性意见是日本通过这种方式“融入”哈尔滨。

在1932年日本占领哈尔滨后,这种状况就有了很大变化,日本式风格的建筑逐渐增多,像哈尔滨网通公司(果戈里大街)、道里新华书店等建筑。

1907年哈尔滨开埠通商以后,日本的企业加紧了渗透,像三井、三菱这些日本知名企业纷纷在哈尔滨落户,但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打拼,日本的企业多为小规模的料理店、旅馆、妓院。当年日本在哈尔滨成立的商工会议所(与我们现在的行业协会相类似的组织)根据企业的规模、注册资金数量,将工商企业分为12个等级,其中1931年以前日本在哈尔滨有一定规模工商企业只有247家;到了1937年,在伪满洲国政府的关照下,短短6年间就发展到了1978家,增长了7倍。

当年在中央大街上,称得上“百货”商店的日本商店有三家:松浦洋行、梅原洋行、熊泽洋行。从企业规模、营业额、获利水平看,松浦洋行是日本商店的领军者。

松浦洋行的总店设在日本横滨,1909年在哈尔滨设立分支机构,起初是在南岗区邮政街与果戈里大街交叉口南侧租用别人的房子,经营一家规模很小的商店,经过12年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才选中这块风水宝地建起了这座豪华商场。这家洋行经营布匹、针织品、日用小百货、内衣、化妆品、妇女服装、鞋帽、男女成衣、皮包、旅行用品、儿童玩具、土建工具、土特产品、食品等,所经营的商品以日本产为主,同时也从欧洲知名厂家进口商品。开办之初注册资金为50万日元,为股份制企业,到了1935年净资产累计已达200多万元。总经理为日本人水上多喜雄。该店有中国、日本、俄国籍职员126人,每天零售收入2500—3000日元,加上批发收入,年营业额达140万日元,虽然该店的规模不及当时的秋林公司、同记、大罗新、同发隆等大商场,但实际利润水平与这些名店相比却毫不逊色,1929年哈尔滨许多商店都亏损,而松浦洋行却获利15万日元。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松浦洋行作为日资企业自然被按“敌产”没收了。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这里成为新华书店的计划发行部,主要担负为机关、工厂、学校、科研单位的图书馆、资料室提供进口图书和内部发行图书;后期这栋楼还一度改为外文书店专营进口图书;1981年改为教育书店;2014年教育书店迁走,改作哈尔滨旅游服务中心。

润古

刘延年,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哈尔滨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专家,著有《老明信片中的黑龙江》、《老街轶事-哈尔滨建筑背后的故事》、《黑龙江邮史文存》、《老街余韵-哈尔滨建筑风情》等。今日头条专栏ID: llyn润古,联系方式:个人微信号 lyn560606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