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起圣索菲亚教堂,在哈尔滨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是在十几年前,知道这座建筑的人还为数不多。就是在那一年的夏天,当哈尔滨人发现道里区透笼街上的一些房子被拆掉后,一座精美的教堂建筑似乎一夜之间就重现了。它就是精美绝伦的圣索菲亚教堂。
时至今日,欧洲各国还有许多以“索菲亚”命名的教堂。因“索菲亚”在英文中意为“神灵的智慧”,以此命名教堂表明信奉智慧之神。在众多的索菲亚教堂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大教堂曾是历史上不可一世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主教堂。君士坦丁大帝夺取政权后,将拜占庭作为新罗马的基督城,并改名君士坦丁堡。公元325年,君士坦丁大帝为他所崇信的智慧之神索菲亚兴建了这所教堂,但后来又毁于战火。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而进行重建,并把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存续了九个世纪。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入君士坦丁堡,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同时将圣索菲亚基督教堂改为清真寺,东罗马帝国也就此灭亡了。
受君士坦丁堡教堂的影响,以索菲亚命名的教堂基本上都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哈尔滨的这座圣索菲亚教堂也不例外。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前身为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祈祷所,规模不大。该师撤离哈尔滨后,将教堂捐赠给当地的俄罗斯东正教徒。1907年由俄国大茶商伊·费·契斯佳科夫出资6万卢布,并亲自督建,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2年11月,圣索菲亚教堂再次重建为砖石结构,并由俄国海参崴和堪察加区大主教叶甫谢尼和在哈的东正教大司祭佩卡尔斯基主持举行了祝圣仪式。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三次重建,由教区会议主席、索菲亚教堂筹建委员会主席、主教兼修道院院长米哈依·非洛高支主持奠基仪式,历时九年,于1932年12月25日落成。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影响,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教堂通高53.2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成为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全市东正教的一些重大的宗教活动大多在此举行。
圣索菲亚教堂由俄国著名建筑工程师M.M.奥斯科尔克夫设计,全部用红砖砌成,共用红砖200万块,耗资18.4万大洋。
教堂平面形状是一个东西走向的十字架。教堂底座是由花岗岩砌成的,约有一人高,整个教堂就建在它的上边。教堂分为四层,总高度为53.35米。正门顶部为钟楼,七座在俄罗斯铸造的铜乐钟恰好是七个不同的音调,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悦耳钟声。此情此景,与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卡西莫多敲钟的情景极为相似。
这座教堂不仅具有极强的审美观赏性,而且对哈尔滨人的影响很大。解放前,因众多侨居哈尔滨的俄国人信奉东正教,故每到礼拜日,他们就到这所教堂来诵经、忏悔、祈祷,请求天主“保佑赐福”。在他们的影响下哈尔滨信奉西洋宗教的中国人也比较多。
1996年11月,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圣索菲亚教堂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对索菲亚教堂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整修,使之成为哈尔滨的重要景观。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从各个角度欣赏它,而每一个角度都不是雷同的。红砖衬托着“洋葱头”和“帐篷顶”式样的屋盖,高耸的十字架下是自由的鸽子,忽而飞翔,忽而降落,在闹市中给人以一种和平、宁静之感。我觉得,就单凭着这个展示异域情调的圣索菲亚教堂,哈尔滨的风采和魅力即可算是出类拔萃的了。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是构成哈尔滨独特的异国情调的重要符号,也是研究哈尔滨近代史特别是外侨宗教史的重要遗存实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