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第一中学红色基因历史传承寻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知青50年”。

大部分中学将培养以知识服务社会的高考状元、科技文化精英为己任,只有少数中学培养以鲜血奉献社会的时代先锋为己任。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就是这样的少数中学之一,过去是,现在也还是。

凡名城必有名校。名城孕生名校,名校反哺名城。名校的贡献远不止于名城的地理疆域,名校的芳名随时光流逝而悠远绵长。
2012年刚刚度过“百年华诞”的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是哈市开埠以来的名校。在她青春不减开始奔赴第二个“百年”之际,重温她的过去,评点她的足迹,是对她远行的祝福。

哈一中一百年来,培育学子三万,他们共有一个特点,关注时代风云,心系家国民族。一中层出不穷杰出的社会责任担当者,飞掠在时代浪峰上的海燕。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可以说,哈一中是哈尔滨最红的学校。

1898年开始建造中东铁路,1898年至1905年是哈尔滨作为现代城市的初始形成期。大量俄国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俄国军人进入哈尔滨。此外,中东铁路工程局到山东、上海等地招收几万工人。

另一方面,由于关内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大批山东、河北等地农民成群结队闯关东,来到哈尔滨谋生。

闯关东,一个闯字,道不尽个中苦难艰辛。

在哈尔滨的山东人逐年 增加,他们一般干杂活谋生,生活贫困,山东同乡会应运而生,老乡间相互照应,互相帮助。比较有名的是傅巨川在傅家甸创办哈尔滨山东会馆和山东同乡会。上图为傅巨川创办的山东会馆 。来自傅氏宗亲网站。

还有一个张万川为会长的鲁人旅哈同乡会。上图为1937年地图,水道街上的哈尔滨鲁馆。

哈尔滨第一中学的前身是“鲁人旅哈学校”。鲁人同乡会’十分关注子女教育问题,当时“鲁人旅哈同乡会”的首任会长张万川倡议,以募捐赠款创立旅哈同乡学校,设于买卖街双合盛火磨院内。1912年8月15日开始招生,11月1日开学。开学之初仅有教师7人,学生基本是闯关东而来的商人子弟,不满百人;教材来自关内,开设的课程是语文、算术、品德、体育、珠算,语文是清一色的文言文。办校经费来自山东同乡会(亦称鲁人旅哈同乡会)。

哈尔滨双合盛火磨,原为1903年俄籍犹太人德里金和巴杜申斯基创办的“东方制粉厂”(又称“地烈金火磨”),资本金50万元。1915年被山东商人张廷阁买下,改称“双合盛火磨”。1916年1月,正式开工生产 。

民国时期的哈尔滨双合盛火磨厂房

哈尔滨双合盛火磨创始人张廷阁

张廷阁,号凤亭,1875年10月4日生于山东省掖县石柱栏村。“双合盛火磨”的创始人和经营者。张庭阁是位具有爱国思想的民族资本家,崇尚“实业救国”,通晓俄语。1896年张廷阁从烟台乘海船逃荒去海参崴投亲谋生,1912年,张廷阁兑出海参崴的商铺,来到哈尔滨经商。1927年,张廷阁的企业资本银币182万元,成为哈尔滨商界首富,被选为哈尔滨商会总会长。1945年9月,曾任哈尔滨市政府临时市长。1954年2月,张廷阁病逝于哈尔滨。

上图:哈一中创始人张万川和首任校长王家壁

哈一中创始人张万川,山东栖霞人,1910年被推举为 “鲁人旅哈同乡会” 会长、哈尔滨商会会长。张万川等人为哈一中始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建校初期,由张万川主持学校工作,亲自制定校训:“公、诚、爱、任”。

  • 1913年春,有教师12人,学生200余人。
  • 1915年学校第一次更名为私立旅哈国民学校,仅相当于初级小学
  • 1916年再次改名为私立旅哈国民两等小学,又名山东旅哈附设高等小学;
  • 1917年更名为私立广义国民学校;
  • 1918年,由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译为“广义”,为与之区分,故学校更名为私立广益学校。

第一任校长王家璧,直隶(河北)安国县人,曾于民国初年在保定模范两等小学任教六年。他人在直隶,美名彰著塞外,广益中学(后改名为山东旅哈私立国民学校)缺少一位执掌全体教席的校长,山东旅哈同乡会接受了直隶旅哈同乡会的推荐,王家璧于1913年4月来哈,出任山东旅哈私立国民学校(即现今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首任校长。王家璧不孚众望,清廉自律、忠诚敬业,得到山东旅哈同乡会理事会一致颂扬。“双合盛”失火校舍焚尽,王家璧全身心投入新校舍的筹建,日夜操劳,历时五年。新校舍尚未建成,他心力交瘁,贫病交加,英年早逝。伟哉,壮哉,为开辟一方教育沃土而捐躯的哈一中首任校长;他的资料和照片在后来的文革中全部被毁,痛哉,惜哉!

1919年学校被市政厅收为公立,更名为公立广益学校,由韩佩章出任第二任校长,他严把新生招生和学业考核关,如规定新生除进行“学科实验”外,还要进行“心理测试”和身体检查。他积极整顿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韩佩章校长在任期间,招聘了多位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识水平的教师,如高崇民、李铁钧、王里封等。其中高崇民老师1922年在校任教,1936年西安事变时参加起草关于“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17年前后,双合盛厂房发生大火,学校教室被焚毁,被迫在中国四道街租借的校舍上课六年多。1922年起,地方集资,于水道街(今兆麟街)121号新建校舍,该建筑为哈尔滨三类保护建筑,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1923年西楼落成。开设初中班。1924年学校增设高中部。
1928年成为完全高中。

哈尔滨兆麟大街形成于1903年,20世纪初中东铁路局兴建秦家岗火车站的同时,也配套兴建了机务段等给水塔设施,同时铺设了至松花江边的水道管路。之后,在这条给水管道上形成了一条宽敞的街道,因其地下设有管道,便命名为水道街。水道街南起经纬街,北至森林街,全长1173米,宽31米,中间设有10米宽的园林花圃,是哈尔滨市惟一一条以丁香花装扮路中花坛的园林景观大路。

上面这张照片是从水道街哈尔滨会馆(今哈尔滨话剧院)门前向北拍摄)

1923年秋学校由市政局接管遂改为公立,校名为 “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 。1924年增建北楼。在东省特别区长官朱庆澜支持下后又设高中班,建东楼,购置仪器、标本、图书规模逐渐完备。

李铁钧(1899-1960),原名李权。辽宁省营口县人。1923年初,于天津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哈尔滨广益中学任教。同年7月,经陈为人、李震瀛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哈尔滨党团组织决定在广益中学设立与团中央的联络点,由他直接与团中央联系,接收团中央寄来的《中国青年》、《向导》和团刊,以及各种传单和宣传材料。除在党团员中传阅外,他还秘密的借给学生阅读,向学生进行革命宣传。1924年6月,根据哈尔滨党团组织决定,团支部书记由他担任。

上图:东北早报社遗址

李铁钧于1925年8月出面向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立案,创办了《东北早报》,担任社长。《东北早报》在道里区中国十四道街15号(今西十四道街29号哈市尚志小学)正式创刊。报社内设编辑部和营业部。报纸由一私人印刷所代印,周六刊,4开4版,期发200份。虽然《东北早报》仅存在了四个月,且发行份数不多,但由于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满地区创办的第一家公开报纸,所以在报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此外,李铁钧还被推选为哈尔滨平民教育促进会委员,积极开办平民教育,吸收青年徒工、店员、夫役和贫苦子弟入学。当时他与韩铁声等人共创办了25所平民夜校,有1600余人参加学习。1926年初,受李大钊派遣去天津工作,任天津总工会秘书。不久又做国-动工作。担任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常委。11月,因在天津旧法租界普爱里参加组织俄国十月革命9周年纪念活动,被法工部局拘捕,后经组织营救出狱。

李铁钧于1960年逝世。

1926年,第三任校长王里封。

王里封1898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刘二堡村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科,曾参加了著名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4年春,王里封来到哈尔滨,在广益中学(后改为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任教,后任教务长、校长等职。任教期间,他团结进步教师,积极宣传爱国思想,颇受广大师生的爱戴。在他担任校长期间,聘任了共产党员周一粟,进步教师杨梦雄(又名杨定一)、冯承棨、陈小航、宋其庶等执教。在直奉战争期间,广益中学师生曾排演了话剧《可怜闺中月》,以此宣传军阀混战人民遭殃、国家受难的悲惨命运。

王里封十分推崇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的“内图发展个性,外图贡献人群”的思想,他将贡献人群的“贡”字改为上供的“供”,强调贡献要虔诚,使之成为哈一中办学理念。

王里封积极支持学生运动。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首先在广益中学成立了“沪案学生声援会”,领导学生走出校门,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发表演说和开展募捐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此间,中共党组织在道外基督教青年会举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演讲会,王里封应邀参加了会议并登台演讲。1926年,中共北满地委书记吴丽实委托他在教育界发展国民党员,开展革命活动。

1929年11月,王里封受我党委托,由他组织发起成立了哈尔滨反帝大同盟。哈尔滨反帝大同盟是中共党的一个外围组织。

1930年1 月,受中共地下党组织 的委托,王里封出面创办了 “哈尔滨学 院” ,并担任院长,授课地点在南岗东省特别区第十七小学校(遗址位于南岗区红军街50 号,省博物馆大楼北侧)。十七小学的前身是1923年由中东铁路局学务处创办的普育学校,即哈尔滨第三中学的前身。“哈尔滨学院” 名义上招收冬季从 中学毕业的学生和失学青年,进行半年的文化补习,以便高考招生时继续升学,实际上是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共青团哈尔滨市委通过办学的方式发展反帝大同盟会员和党团员,为革命培 养人才。1935年深秋,王里封被反动军阀盛世才在新疆杀害。

1923年,中共哈尔滨独立小组成立后,一中就成为哈尔滨地下党团组织与党中央通信联络点,韩乐然、楚图南、冯至、王复生、周一粟等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积极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宣传。1924年刘少奇来哈尔滨,曾在一中教师、地下党员林惫作家住过,同年罗章龙从苏联回国途经哈尔滨在一中教师、地下党员王复生家住过。

1928年,在学生中发展杨殿坤(即杨佐青)、王同元、刘忱、许凤图等人,其中,杨殿坤、王同元、齐邦固、沈步瀛等均是该校学生自治会领导成员,在学生中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

冯至(1905.9.17-1993.2.22)原名承植,字君培,笔名琲琲、CP、鼎室等。河北涿县人。著名诗人、散文家、德语文学专家、杜甫研究专家、翻译家。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毕业后曾任教于哈尔滨第一中学。1928年返京,1930年赴德留学,抗战全面爆发后,随同济大学内迁,1939年夏转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1946年回北京,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50年代任北京大学教授、西语系主任。1964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全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楚图南(1899-1994年),云南文山人。曾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大教授、西南文教委员会主任、对外文化协会会长、民盟中央主席等职。1926年春,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楚图南从云南到了北京,迅即转到哈尔滨,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一中任教。一中广大师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宣传十月革命,创办平民夜校,发行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声援北伐战争,发动了一系列救亡运动和示威游行。

1926年8月,特区教育局成立,将其小学部拨到特区第一学区第一小学,使该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初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一学区第一中学校,后以中学不宜以学区限,而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校。

第一小学校,位于马街(今东风街)。其前身是1923年9月由董事会于中国十四道街创办的第六小学。1926年归教育局管辖,1928年1月抽调该校的高级班学生和第一中学的小学部,共同迁移到中国四道街租用校舍。1931年秋教育厅筹款购置马街楼房为校舍,仍沿用一校旧称。

1928年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修筑”五路”的”一一九”运动中,广大师生为维护祖国主权之尊严,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在“一一九”游行示威中,一中就有92名学生负伤。

  • 1921年入党的中共早期党员王复生烈士。
  • 1928年在我校任教期间积极组织一中学生反对日本“修筑五路”条约。
  • 王复生(1896年9月27日一1936年8月15日),名濡廷,字涵万,。云南省祥云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
  • 1919年,他作为骨干,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 1920年1月18日,通过罗章龙介绍,王复生认识了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室的毛泽东,两人一见如故。
  • 1920年11月,李大钊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王复生是第一批入团的团员之一。1921年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 1928年王复生夫妇由上海到达哈尔滨,先后在哈尔滨第一中学,第三中学任教,开展革命活动。
  • 1931年王复生遵照党组织的布置.奔走于讷河、黑河一带,帮助解决北满抗日义勇军马占山部的粮食和武器供应困难问题。
  • 1934年11月,王复生通过社会关系就任伪满黑龙江省《民报》社长兼总编辑。他与共产党员金剑啸等利用报纸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
  • 1936年8月15日,王复生在齐齐哈尔北门外江坝被日军杀害,时年40岁。

方永蒸 (1893-1994 ),字蔚东。辽宁省铁岭县熊官屯村人,著名教育家。1917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毕业,1922年又毕业于该校教育研究科。初在东北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任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校长。1930年初,曾与王里封一起向当局立案创办哈尔滨学院,推荐一中进步教师周一粟、陈小航、杨梦雄等到哈尔滨学院兼课。该学院实际是中共地下党开展反帝活动的据点。

1930年底赴美留学,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33年回国,曾任东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38年任西北师范学院附中(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中)校长兼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国立长白师范学院院长等职。1948年当选国民党第一届-东北地区教育团代表。全国解放前夕,他与长白师范学院师生,由吉林永吉县迁至海南岛,再迁往台湾。1954年起,任台湾当局考试委员12年.其间兼任考试技术改进委员会主任委员7年。

罗稷南,原名陈强华,号陈晓航,又名陈子英。云南凤庆(顺宁)县凤山镇新城人。民进成员。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国文教员,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厦门大学校长,精通英语、俄语。

1930年时任校长刘润华,男,35岁,字隽畏,辽宁人,国立沈阳高师卒业,民国十九年九月到校。

1930年特区一中设文科(高中)、理科(初中),学生510名,教职员40人。

1931年共有10个班,学生334名,教职工37名。

民国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校现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国文讲义

哈一中曾经使用过的教材

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百年历史上共有四首校歌。1923至1926年传唱的是《广益中学校校歌》,1932至1990年传唱的是《哈尔滨第一两级中学校校歌》,1990至2011年是《哈尔滨一中校歌》。

和2011年至今的校歌《希望》。

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校歌歌词:松江水下游,桃李斗芬芳。开库舍,喜登堂,多士列门墙。勤以向学,道以成德,志气其发皇,蔚为邦家光。一中历史蒸蒸日上,薄厚高明久且长。白山苍苍,黑水茫茫,人杰地灵斯为良,莘莘学子毋敢忘。有为有守,勿怠勿荒,进德修业其克昌。

相较而言,这首歌词更具有历史厚重感,更具人文底蕴,更符合过去、现代和将来的哈一中精神,诵唱时更能激发哈一中历史传承、历史担当的情怀,似乎更适合一中作为校歌传唱。

现在校歌:《希望》
作词:车行 作曲:李昕
接过旗帜涂红理想
爱国的心激荡我们胸膛
民族的希望扛在我们肩上
同学们为国做栋梁
我们就是希望
志向融进滚滚的松花江
立志成大业
做个好榜样
同学们奋发图强
恩师相伴助我成长
刻苦的心不负青春时光
人生的蓝图扛在我们肩上
同学们好铁打成钢
我们就是希望
人人做个中华的好儿郎
求实求进步
爱校爱家乡
同学们放出光芒
我们就是希望
人人做个中华的好儿郎
求实求进步
爱校爱家乡
同学们放出光芒
同学们放出光芒

1932年春节有200余名师生在教师车鸿志的带领下到珠河县组成了一支以东省特别区第一中学(今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前身)爱国师生为骨干的抗日义勇军学生大队。这支队伍的宗旨是抗日救国,抵御外侮。除进步师生外,当地各界民众也热烈响应,一面坡的一些商铺子弟和青年农民也参加了这支队伍。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不少师生无私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一次,在与日军交火战斗中车鸿志不幸牺牲。

车鸿志,字凌云。1894年生于奉天凤凰厅(今辽宁省凤城县)一个农民家庭。1921年,考取奉天讲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军十八旅旅部当副官,以后曾任吉长镇守使署丁超部副官、中东铁路护路军铁甲队队长等职。1929年,辞去军队职务,应聘到东省特别区立第一中学任体育教员兼军事教官。

日伪时期,学校更名为“北满特别区第一中学”,后改称滨江省立第一中学校、“滨江省立两级中学校”、“哈尔滨第二国民高等学校”、松江省第一中学校、哈尔滨特别市第一中学校。

冯仲云(1908-1968),江苏武进人,东北抗日联军将领。

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共东北反日总会党团书记,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秘书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兼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政委。建国后,历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1930年10月冯仲云经清华大学的教授介绍,他到哈尔滨商船学校及哈尔滨第一中学任教,向学生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从此他开始了哈尔滨的地下党生活。

著名剧作家陈屿上世纪30年代曾就读该校,其1984年完成并出版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就是以学校师生参加革命斗争为历史背景进行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历史片段。小说主人公王一民的原型就是哈一中的地下党员教师们的缩影。

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很多场景就在哈一中拍摄的

1938年,伪滨江省民生厅把原哈尔滨工业学校改为滨江省立哈尔滨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工科);原一中、二中改为第二、三国民高等学校(商科)。

1940年, 滨江省立哈尔滨第二国民高等学校(商科)原特区一中,学生651名,教职员26人(今一中)。

1941年全校有14个班级,656名学生,27名教职工。

1945年抗战胜利改为“松江省立第一中学校”,1951年更名为“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1953年至1955年,学校被确定为哈尔滨市首批省重点中学。

1946年李兆麟将军到哈一中作报告

党和政府对一中工作十分重视,六十年代初,先后给一中师生做过报告或兼任政治课的领导或知名人士有彭真、冯仲云、高崇民、蒋南翔、郭沫若、钱俊瑞、钱三强、刘宁一、刘白羽、李范五、任仲夷、萧军等同志。

1954年至1966年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兼市政协主席、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务书记的任仲夷,在1957年冬末至1958年春天,深入基层 “种”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试验田” ,到哈一中任高三四班班主任,每周给班级同学上一节政治课,主讲毛主席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在和平年代,1957年松花江水泛滥,时值暑期,一中全校师生开赴第一线抗洪救险,高度体现了 “保卫家园” “供献人群” 。洪水退去,全市庆功,一中获抗洪先进单位称号,许多师生荣获抗洪模范奖章,作为地标性建筑的防洪胜利纪念塔矗立在松花江畔,其顶端三尊英雄塑像是以一中三名高中学生(韩慧凤、韩继仁、赵滨砚)做原型。

在哈一中的历史长廊中,悠悠百岁,一中发展端赖历任校长的惨淡经营,一中校魂校风的培植、育人教书质量之提高,无不发轫于各届校长的殚精竭虑。一中幸运地拥有张万川、王家璧、韩佩章、王里封这些仁人先贤开局,以后20余位继任的校长继往开来,薪火相传,分别做出自己的建树。我们看到历任校长不单是教师,更都是教育家,他们学识渊博,管理有方,都有各自特色的办学理念。他们聘请了一个个人文大家、进步人士、共产党员来校任教,为学校打下了人文底蕴基础,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创造了基本环境和条件。

历史应该留存住这份名单:

  • 1912年 学校创始人:张万川
  • 1913年4月至1922年 第一任校长:王家璧
  • 1922年至1924年 第二任校长:韩佩章
  • 1924年至1926年 第三任校长:王里封
  • 1926年至1927年 第四任校长:王奠庵
  • 1927年至1929年 第五任校长:方永蒸
  • 1929年至1930年 第六任校长:刘润华
  • 1930年至1937年 第七任校长:宋庆堂
  • 1937年至1938年 第八任校长:赵 贵
  • 1938年至1942年 第九任校长:张志铭
  • 1942年至1946年 第十任校长:王荣选
  • 1946年 第十一任校长:李曙森
  • 1946年至1948年 第十二任校长:陈振球
  • 1948年 第十三任校长:陈仲瑶
  • 1949年至1956年 第十四任校长:马荣选
  • 1956年至1960年 第十五任校长:卫萌生
  • 1960年至1968年 第十六任校长:张景英
  • 1968年至1970年 第十七任校长:梁洪业
  • 1970年至1974年 第十八任校长:市工宣队
  • 1974年至1978年 第十九任校长:付永清
  • 1978年至1981年 第二十任校长:滕 健
  • 1981年至1984年 第二十一任校长:张德魁
  • 1984年至1996年 第二十二任校长:刘一祯
  • 1987年至1996年 党总支书记:吕全忠
  • 1996年至2007年 第二十三任校长:侯景和
  • 2007年1月至2010年7月 第二十四任校长:刘长有
  • 2010年7月至2014年 第二十五任校长:何 泉
  • 2014年至2016年 第二十六任校长 王明伟
  • 2016年至2019年8月 第二十七任校长:张信章
  • 2019年8月至今 第二十八任校长:肖广胜

老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探讨人生道路,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进步活动,宣传革命,身教加言教。校长、教师群体、校园氛围是一个学校形成特色的关键,是哈一中成功的根本。

且看各个历史时期投下炽热光焰的前辈教师:高崇民,1922年在哈一中任教。

韩乐然,吉林省延吉县人,杰出的朝鲜族政治活动家、人民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的毕加索”。1923年加入共产党,是东北早期建党领导人之一。1925年到哈一中教美术。

楚图南,1926年在哈一中担任国文教员,与韩乐然联手在学生中成立读书会,指导学生创办《国际协报》的文艺副刊《灿星》,借此宣传进步思想,扶植人才,奖掖后进。哈一中的校报至今仍然沿用“灿星”这个名字。

冯至,1927至1929年间在哈一中教国文。

革命烈士王复生,1929年在哈一中任教。

中共1924年党员、中共长江局书记、代理红军一方面军政委、指挥中央苏区二、三两次反围剿斗争的周一粟,1928至1930年在哈一中任教。

冯仲云,1931年在哈一中担任数学教师。

1926至1932年体育教师车鸿志,率一中二百余师生参加抗联。光复后车鸿志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一中教师、训育主任许擎天领导一中师生抗日,1937年被日寇宪兵队杀害,许擎天烈士永远活在《夜幕下的哈尔滨》主人公王一民的形象里。

清华大学校长、“一二九”运动领导人蒋南翔,1946年兼任一中政治课教师;任仲夷——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国改革先驱人物,1957、1958年兼任哈一中高三•四班班主任……

这份名单还可以长些再长些,但是再长也无法载尽一中教坛的璀璨群星。

哈一中百年师生名册。在哈一中百年历史灿烂的星空中,我们有幸忝列其中,成为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我们以母校而自豪,我们一定要使母校以我们为骄傲。

一代一代的毕业生

1956年初中三年六班全体师生毕业纪念

1959年初中三年三班毕业纪念

孙长嵩。1964年毕业于哈一中,并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习。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曾任学校外事处处长。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强;知识广博、英语流利、烹调精湛;严厉而不失宽容,儒雅而不失豪迈。是哈一中培养成果的典型体现。

处处见传承

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英国剑桥大学以出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著称,截止2019年10月,共有120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二)、11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六)、7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八)曾在此学习或工作,以及15位英国首相。

牛津大学以出政治家、文哲大师见长,培养了大量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国家元首,其中包括28位英国首相及数十位世界各国元首、政商界领袖。截止至2019年3月,牛津大学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中,共有72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九)、3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二十)、6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九)。

哈一中应该传承代代红色基因,发扬昂立时代潮流的传统,光大人文见长特色。

哈一中的学子“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仅以作家而言,可以构成一道星光长廊,最有代表性的,如20年代校友石宝珊,战地记者。30年代校友舒群,家贫,一中老师爱其才,帮他完成学业;以后参加抗日义勇军,奔赴延安,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做过朱德总司令的秘书……著作颇丰。关沫南(曾任省文联副主席),40年代校友:支援(抗战老作家)、姜洪、陈屿(《夜幕下的哈尔滨》作者)、丛深(《千万不要忘记》作者);60年代校友,贾宏图,著名作家,曾任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黑龙江日报社社长、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

读初中念高中,只是人生的一个时段,但教育是夯基的,其功能是长效的。初高中阶段的教育,会贯穿、升华、乃至辐射整个人生。一个人可能是平凡的,但是他(她)携教育之所赐履历人生,往往会焕发异彩绽放奇葩创造奇迹,小则善化个人,大则宜家、益国、利民、造福普世人群——哈尔滨市第一中学,就是这样一所培德育才、百年昌盛的优秀学府。

哈一中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得风气之先。

哈一中的学子“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不仅表现在出几位作家,更重要是出一批社会责任担当者,时代先锋,以鲜血奉献社会,最后他们也许没有成为很高级的干部,但他们或以鲜血谱写了人生,或成为火种,与广大群众一起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燃烧动力。
哈一中教师和学生不仅求索自然科学知识,更勇于求索社会问题。有指点江山的勇气,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博大胸怀。

主要参考资料:
1、哈尔滨第一中学校百年华诞画册
2、哈尔滨第一中学校校史馆解说词
3、百年回望哈一中 大话哈尔滨
其他资料来自网上,衷心感谢原作者。

谢谢欣赏。

 

刘大昕

刘大昕,江苏海门人,1941年11月生。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11月退休。1958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毕业,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力系。1967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应用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近二年,对哈军工的地理历史变迁感兴趣,在互联网上查资料、编制美篇,内容逐渐延伸到哈尔滨的历史地理,如马家沟、沙曼屯、犹太社区、兆麟小学,哈三中等。

相关推荐

百年回望哈一中

  凡名城必有名校。名城孕生名校,名校反哺名城。名校的贡献远不止于名城的地理疆域,名校的芳名随时光流逝而悠远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