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高威夫妇

第二次去以中友协采访见到了史高威夫妇。特迪·考夫曼隆重地介绍:这位夫人是一位优秀的画家,每隔两年开一次画展。“史高威”是赫尔曼·斯穆什科维奇(Herman Smushkovich)的中文名字,他递给我的名片用希伯莱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印制,但是盖着一个红色的中文印章“史高威”。对中国的思念真是跃然纸上。

史高威夫妇在以中友协的哈尔滨犹太新会堂模型前合影

史高威夫妇在以中友协的哈尔滨犹太新会堂模型前合影

史高威和妻子季娜都是出生于哈尔滨的犹太人,1946年12月在哈尔滨的犹太新会堂结婚。他们给我看了已经保存了56年的结婚证书,这是1947年3月27日哈尔滨特别市政府外事科孙刚犁(科长)发放的第叁拾号结婚证书,上书中俄两种文字:司穆士阔维奇(姓)盖尔曼·马尔阔维奇(Смушкович Герман Маркович)与吉列维奇(姓)列万其娜·马尔阔夫娜(Гилевич Леонтина Марковна)1946年12月15日结婚。

当年的俄文姓名译法还不规范,正确的译音应为格尔曼·马尔克维奇·斯穆什科维奇、列昂季娜·马尔克夫娜·吉列维奇。而现在使用的英文名字“赫尔曼”显然是离开哈尔滨以后改的,许多俄裔犹太人移居以色列或其他国家后都不再使用俄国名字。

所以,还是称他“史高威”比较方便而亲切。

史高威先生1926年出生,他的父亲马尔克·斯穆什科维奇是拉脱维亚人,1912年来到哈尔滨,他的母亲玛蒂尔达也是拉脱维亚人,他们在哈尔滨相识并结婚。父亲经营一家皮毛进出口公司,这个公司就在道里西十一道街犹太国民银行附近,史高威还一直保留着公司的大门钥匙。当他听我们说这座老建筑极有可能已不存在时,摊开双手说:“那么这把钥匙开不了门了。”他的脸上仍然凝固着谦和的微笑,但眼睛却湿润了。

史高威家住斜纹二道街(今经纬二道街),和特迪·考夫曼是同学。每天早晨一起上学(考夫曼家住斜纹三道街),沿着中央大街走到商务街(今上游街)的商务学校(今哈尔滨市科学宫)。他和他的妻子季娜都是哈尔滨第一音乐学校的学生,他师从著名小提琴家特拉赫滕贝尔格学习小提琴,而季娜和著名钢琴家格尔什戈利娜学习钢琴。学校经常演出,他和季娜在一起表演小提琴和钢琴的奏鸣曲时,心灵也产生共鸣,他们和父母一样在哈尔滨相爱,结婚。

季娜出生于1929年,家住斜纹三道街,恰好就是特迪·考夫曼住过的房子(那时特迪·考夫曼家已搬走)。她的父亲扎尔曼·吉列维奇是和她的祖父一起向哈尔滨迁徙的,祖父在途中去世。他在哈尔滨做粮食进出口生意。她的母亲叶娃·多布里什曼是哈尔滨犹太医院的牙科医生。季娜的祖母的哥哥科夫曼在哈尔滨啤酒厂工作。

季娜在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学校读小学,毕业后去玫瑰学校读中学。听到基督教青年会的缩写字母,我急忙问她,认不认识一个中国同学,叫做“宋毓柟”?她惊喜地睁大眼睛:“Song?Yes,yes!” 宋毓柟就是著名作家、翻译家、画家高莽的原名(见本刊2000年12月《高莽——乌兰汗》一文),是一位让人敬重的哈尔滨人,没想到在遥远的古老的以色列见到他的同学。季娜立即接着说了令我更加惊喜的历史:她和高莽一样,也是列宾的学生克列缅吉耶夫的学生。这位著名的画家住在新城区(今南岗区),在家里教学生学画,她从1940年开始向他学画,一直到1946年,她还记得这位老师经常带着一顶小帽子。1942年,在哈尔滨举办了克列缅吉耶夫的8名学生的画展,她的作品也参展了,她记得其中也有高莽的作品。她还记得有一个中国女同学姓陈,我的确听高莽老师说起过他有一个女同学姓陈,父亲是哈尔滨有名的医生,后移居澳大利亚。

列昂季娜的风景画,现存于以中友协

列昂季娜的风景画,现存于以中友协

史高威夫妇1951年回到以色列,以后又去意大利、香港,季娜先回到以色列。史高威还去过越南,为了生存,他做飞机的检查员。季娜一直在作画,每两年举办一次画展。她设计的题材有人物、风景,还画过记忆中的哈尔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曾四次为她的画展剪彩。1998年,又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以色列,她把她画的江泽民的肖像通过特迪·考夫曼交给陈昊苏,后转交给江泽民。在以色列她也教学生弹钢琴。

她问我有没有高莽的地址和电话,希望能和他联系。还关切地问到他的近况和家庭。我告诉她,“宋”是中国著名作家,他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夫人是哈尔滨的女演员,有一个女儿也很漂亮。猛然想起我带来的《城与人——哈尔滨故事》(本人著),急忙找到考夫曼先生,把我送给他的《城与人——哈尔滨故事》)拿来,翻到《高莽——乌兰汗》这一篇给季娜看。那上面有高莽的一家人的照片,还有基督教青年会学校的照片。史高威夫妇翻看着,他们翻到其他篇章,看到哈尔滨的熟悉的老房子和那些犹太人、俄罗斯人、波兰人的照片,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史高威先生说:“看到这本书,好像又回到哈尔滨。我们最好的时光,最美好的回忆都在那里。因为我们的生活之路是从那里开始的。”

第二天晚上,我们应特迪·考夫曼的邀请去他家里共进晚餐。史高威夫妇也来了,我把高莽的电话号码交给季娜,我注意到她戴着一个中国的“福”字做的项链。她说,她的家里有很多中国的纪念品,还有一个东北银行的金戒指。史高威先生举着酒杯真诚地致词:“不管到哪里,我们都是中国人。尽管在以色列住了很多年,但这里不是我们的家。我的心永远想念哈尔滨,那里是我的家,我永远是中国人,我的心是中国心。”

轮到我举杯致词时,我对在座的每一个哈尔滨犹太人说:“《黑龙江日报》‘城与人’专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抢救和记录城市历史。我来到以色列,看到这么多与哈尔滨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人和事,看到这么多对中国、哈尔滨充满感情的老乡也非常感动。希望你们能回哈尔滨,回家。让我们一起把哈尔滨的历史延续下去。”史高威夫妇再一次热泪盈眶,而其他的鬓发斑白的哈尔滨老乡们也都很激动。于是,大家一起唱起了在哈尔滨唱过的老歌。

史高威先生特地过来对我说:“来以色列这么多年,从来没像今天这样高兴过!”

2004年3月3日

列昂季娜被收入俄罗斯《希伯来人百科全书》第三卷传记类(俄罗斯自然科学院,莫斯科,1997)的词条:

画家列昂季娜·斯穆什科维奇(婚前姓吉列维奇)出生于中国哈尔滨。在I.E.列宾的学生A.N.克列缅吉耶夫的私人画室学习。L.斯穆什科维奇毕业于哈尔滨音乐学校并移民以色列,在罗马(意大利)富曼蒂教授的画室继续学习。1972年返回以色列,她在音乐学校教钢琴,同时画肖像、风景、静物等。在斯穆什科维奇的作品中,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和中国传统风格形成有趣的结合。她的部分作品被许多国家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她画的前以色列总统伊扎克·纳翁(I.Navon)和哈伊姆·赫尔佐格(H.Hertzog)的肖像被保存于耶路撒冷现任以色列总统的住处。

译者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张田

授权发布

本文为经原作者授权发布的文章或文化活动信息。其中文章的版权与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相关推荐

玛拉的国际家庭

文/曾一智  原文发表于《黑龙江日报》 2000年12月7日 1936年,玛拉的曾外祖父吉尔什·奥尼库尔(前排左一)和曾外祖母切 …

2 条评论

  1. 路过,祝福博主

  2. 你是哈尔滨的人精了 哈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