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隐藏]
在老洋房78号私房小馆
感受哈尔滨的老时光
文图/冰城馨子
看电视连续剧《安家》时有段围绕着上海老洋房的故事,我便联想到哈尔滨的那些老洋房。
20世纪初开始的中东铁路建设,引来了30多个国家的20多万侨民移居哈尔滨,当年在哈尔滨这座刚刚兴起的城市里,世界各种风格的建筑几乎都出现在了哈尔滨。如果我们走在南岗、道里、道外,路旁不时的就可以看到什么歌德式、巴洛克、折衷主义、古典主义、新艺术运动等多种风格的建筑。有人说哈尔滨洋气,很多原因便是缘自于这些“洋房”。
多么希望能把这些老建筑很好地利用起来,让人有机会走进它,能够在有着当年的环境和氛围里触摸到哈尔滨的老时光,或者还能让喜欢怀旧的人找到一些逝去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入冬后的一个周末,朋友约我小聚,发来的地址是公司街78号老厨家私房小馆。曾在朋友圈里看到过老厨家新开的一个有着玻璃屋的餐厅,第一眼看到就有心动的感觉。那个傍晚来到公司街78号时,我才知道它是开在一个老洋房里。这个春天我两次到哈铁这片拍摄黄房子,因为这个老洋房藏在胡同里,所以没有发现,实在是太遗憾了。
那顿晚餐,几个久未相见的朋友在主楼偏侧的玻璃屋里,喝着黄酒,吃着老厨家的特色菜,聊着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感受。环境很容易给人带来莫名的影响,温暖的灯光下,娓娓的交流中,我猜想着当年这个中东铁路高级官员的官邸里聚餐时的样子。朋友说,夏季这里非常好看,葡萄藤爬满玻璃。我便想象着夏日的午后坐在这里,四面绿藤蔓延,阳光从叶子的缝隙间钻进来,地上铺满碎碎的阳光,那份斑驳里都会散发着光阴的味道。
我在心里暗暗佩服着老厨家的第四代传人郑树国。2014年我去道里友谊路上的老厨家时,他的哈尔滨首家博物馆式饮食文化体验餐厅刚刚开业,古朴厚重的装修及餐饮历史文化的展示,引领了哈埠文化餐厅的流行风尚。
短短的六年多,老厨家在哈尔滨已经拥有了七家店,这里既有过去的博物馆店,又有开在老建筑里的餐厅,还有进驻融创茂、松雷大厦的店中店。但无论开在哪里,老厨家都把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文化的元素带到那里,把哈埠菜的内涵传播出去。
我在这个冬天,再次走近老厨家。这次我要了解的不仅是它的过去,而是老厨家的现在。这天上午刚开业,我便来到了老厨家78号私房小馆。
沿着公司街向西大直街方向的左手,拐进去便看到了这幢洋房。冬天的感觉它有点沧桑,看外形并不陌生,它与红军街38号的原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非常相像,据说这姊妹楼是姊仨,另一处在文昌街。
这幢初看有点陈旧,但这正说明它没有经过大的整修,几乎是当年的老样子,真是难得。
可能是一面山墙与后建的房子连在了一起,它的两个姊妹都是一类保持建筑,而它只是不可移动文物。据说解放后分配给铁路职工居住,现在是几家共同拥有。与老厨家私房小馆在老洋房同时开始的还有一个咖啡馆。
这是正面,有家咖啡馆。老洋房里的咖啡馆给人想象,一定找时间来这老屋坐坐。
这幢黄洋房的后身,藏着老厨家78号私房小馆。冬日里葡萄藤的枯蔓还挂在空中,老洋房里的私房小馆,给人一份神秘的诱惑。
走进小馆的院落,两个小雪人门前迎接。
我从《留住城市忘忆》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些有关这座建筑的介绍,1908年这栋新艺术运动风格摩登洋房在公司街落成,曾作为中东铁路会办公馆和铁路职员住宅。百年前站在楼上,能够清楚地看到中东铁路局威严的大石头房子和红灯酒绿的中东铁路俱乐部。由此可见,本栋建筑一定出身显赫,但详情已经无法考证。据说,这里还做过中东铁路会办公馆。
首先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主楼的偏房玻璃房,东北人叫它“门斗”,但老苏联房的“门斗”很这讲究,一般有一面墙都是玻璃,老厨家的这个高级门斗全部用玻璃制作,配上绿色植物的装饰,这感觉,好浪漫!
想象下,坐在这里外面是白雪铺地,寒冷袭人,你却在温暖如春的玻璃屋里抬头便可以看到星星月亮。不知道当年官邸里的人们是不否也曾看到过这轮月亮。
走进老洋房里的私房小馆,那墙、那门、那楼梯,仿佛都在述说着岁月的故事。
苏式老客厅一隅。这个小茶几和这个手工勾的台布好亲切,当年去苏联人家都是这样的,我也曾勾过。
案上的这两张照片就是这座老洋房当年的照片,旁边的这位男士,就是这幢房子的主人。
中间这位就是老厨家字号的创始人、滨江关道衙门主厨郑兴文,也是郑树国的太爷爷。锅包肉就是他将原来的“焦炒肉片”进行改造,创造了百年流香的“锅包肉”。
1909年郑家合影,右三是郑兴文。
老厨家字号第四代传人郑树国与父亲郑学章(第三代传人)。
收藏的当年铁路站牌。
客厅走廊里的书架上放有好多有关哈尔滨历史的书籍,坐在这里看这些故事,更有感觉的。
私房菜小馆有四间包房、四桌散台,一个俄式琉璃房子,一处雅静的小院。优雅、私密又幽静。
所有的装饰与细节,都带有老哈尔滨的元素。
走进私房小馆,可以看到那些餐桌摆设、那些装饰都带有老哈尔滨的痕迹。年久失修的老洋房在他的手里重新焕发了活力,但老房子里的那种格调和韵味,依然让人感受得到,这在现代的餐馆里是找不到的,这也是老洋房的魅力吧!
一楼的这个古典优雅的大间特别有味道,低调的奢华,很适合招待尊贵的客人。
知道这广泛使用的旋转餐桌,也是与“老厨家”有着直接的关联吗?
1910年东北发生鼠疫,人们对食品卫生非常敏感。在哈尔滨主持抗击鼠疫的伍连德医生与哈尔滨关道衙门主厨郑兴文讲,能不能设计一种餐桌,放上公共筷子和勺子,尽量减少病菌交叉传染的机会。郑兴文灵机一动,在八仙桌上安装了一个竖轴,与轴相连的是一个圆形餐台。多人用餐时,公共筷子随其转动可供客人使用,这种卫生又方便的餐桌被推广。
1920年郑兴文离开道台府在中央大街开起“老厨家”饭店之后又进行了改进,从此旋转餐桌从哈尔滨转起来。
这就是老厨家字号的第四代传承人郑树国,黑龙江省“老厨家·滨江官膳传统厨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几代人的家风影响,让他从小就懂得这种传承是责任也是使命。他不仅接过了祖辈传下来的菜艺,还成为哈尔滨唯一的将家族史与城市史互为融合的世家传人;他不仅努力地把“滨江膳祖”发扬光大,而且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物力收集和研究哈尔滨的餐饮文化,并逐渐扩大到了哈尔滨的历史。
他带着“锅包肉”的故事走向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中,江苏卫视的《星厨驾到》、安徽卫视《心动的味道》、山东电视台的《百姓厨神》,乃至韩国KBS王牌综艺节目《两天一夜》及日本等国的节目组纷纷前来,一探这百年字号四代薪火相传的精湛厨艺及其背后蓄含的哈尔滨独树一帜的特色饮食文化。
最近有电视剧制作中心看中了这百年老字号四代薪火相传的故事,有把它编辑成电视连续剧的想法。如果能成功的话,不仅是一个家族老字号的故事了,这将是百年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变迁发展的巨大展示和传播。
必须得说说老厨家的菜品。哈尔滨开埠之初,“老厨家”字号创始人郑兴文在哈滨江关道为了适应官员外交宴客的需要,道台府的官膳一直华洋大菜共置一席,形成了以“中西合璧、南北交融”为基本特点的饮食体系。创制出的锅包肉、熏卤鸭、啤酒鱼、马上封侯、加官受禄、天龙赐福等名菜,是哈尔滨饮食文化重要的一个内容。
很多人以为猪肉酸菜炖粉条、小鸡炖蘑菇、地三鲜才是东北特色菜,在老厨家,你可以品尝到和一百年前道台府官员们招待外宾酒席上一样的菜肴,而且是价格平民。
电视剧《闯关东》中朱开山家的一道油炸冰溜还记得吗?,这个情节就来自于老厨家。1938年冬季,老厨家第二代传人郑义林在哈尔滨道外六道街的”厚德福饭店”上灶,这是一家挂四个幌的全国连号著名大饭店。
有天来了一个客人问堂倌:这有什么吃的?堂倌说:你没见挂四个幌吗?点什么做什么。来客见窗外的房檐上挂着“冰溜子”用手一指说:就来这个,油炸。小堂倌一听吓坏了,马上到后厨找郑义林,郑义林想了想说让他等着,没一会一盘油炸冰溜子就放到了客人面前。客人一尝,外嫩里脆,味道特殊,连说名店名厨果然不凡,掏出十块大洋放在桌上转身离开。
后来郑树国把“油炸冰溜”改成了”油炸冰棍”,这个故事也成了哈市餐饮业的一段传奇佳话。
老厨家的家常菜做得味道也不一般。
老厨家的故事是伴着哈尔滨的老时光漫延开来的,这些美食带着时间与时代的印迹不断完善的。老厨家从一家到一城,不断的诠释着哈尔滨开放兼容的城市精神,从一城到一味,彰显着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
到开在老洋房里的老厨家私房小馆就餐,吃的不仅仅是哈埠菜,更是一段老哈尔滨的故事。在有故事的老洋房,享受有故事的美食,在这幽静的私房小馆,轻抚下哈尔滨的老时光,这是一份很美的感觉。
这是朋友紫怡拍的夏天里的这幢老洋房,好美啊!
夏天的私房小馆是这样的,我一定还会来的!到时我再把它最美丽的一面分享给你。其实,你亲自来体验,感觉会更好。
小贴士:
老厨家78号私房小馆:南岗区公司街78-3号
老厨家友谊路餐厅:道里区友谊路318号
老厨家中央大街餐厅:道里区西七道街55号巴拉斯美食城三楼
老厨家融创茂餐厅:松北区世贸大道99号融创茂三层
老厨家松雷餐厅:南岗区松雷大厦
能不能把房子外墙上的大幅广告取掉?太不伦不类了。还有屋外乱七八糟的电线走线和乱爬的藤蔓植物,也该好好规整规整。
私房小馆去吃过两次,确实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