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历史上的冰雪记事

冰雪资源今天经过开发它已成为了文化资源,还形成冰雪文化产业。今天美丽的冰雪使哈尔滨成为中国现代冰雪文化的摇篮,今天的哈尔滨已和南国的三亚比美,成为中国冬季旅游的最热点城市。冰雪钟情哈尔滨,冰雪旅游搅热了哈尔滨。当然哈尔滨冬季的冰雪不是始自今天,历史上哈尔滨的气候就有冰雪。那些冰雪寒冷的历史记忆有许多是对自然历史的记载,也有许多是对社会历史的记载,这些记载中不乏历史的痛苦记忆,凡此种种整理出来,让我们更加热爱今天的哈尔滨,热爱今天哈尔滨的冰雪,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今天提出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哈尔滨历史上的冰雪寒冷气候

哈尔滨位于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是中国最北,冬季最寒冷的省会城市。20世纪后,哈尔滨1月份平均气温-19.4℃,极端最低气温-38.1℃,历史上最低气温-41.4℃(1932)。如果以平均气温10℃以下为冬季,哈尔滨就有7个月的时间为冬季。如果以平均气温0℃以下为严冬,哈尔滨就有5个月的时间为严冬。冬季哈尔滨室外结冰,流经哈尔滨的松花江有135-137天封冻期。哈尔滨大多从10月中旬开始降雪,翌年4月终止,有雪期6个月。毎年平均降雪30-40毫米,积雪期86-193天,积雪厚度20-30厘米。

冰雪是寒冷气候下水变化的物理现象,哈尔滨的冰雪缘于寒冷气候。冰河后期人类经历冰河时期的冰雪和猿分手走向了人,哈尔滨亦经历了冰河时期,晚期智人曾在这里生活,其中有些晚期智人还途经这里向北转移。远古哈尔滨的冬季自然是很冷的。距今7 500~5 000年间,哈尔滨气候条件转好,当时气温约与现在的沈阳地区相近。但10世纪初至13世纪初,哈尔滨气候又转冷。当时“北室韦分为九部落,其渠帅号乞莫贺咄。气候寒冷,冬则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冻死”。“地多积雪,惧陷坑井,骑木而行”,也就是说由于冬季积雪多,这里的少数民族学会了“骑木而行”似的滑雪。那时的江河冻结期及开化期分别较现今约早和晚半月有余。尤其是12世纪初到13世纪初,气候寒冷,以至八、九月降雪。据当时长居黑龙江地区的宋代使臣洪皓所记:“冷山距金主所都仅百里,地苦寒,四月生草,八月已雪,穴居百家”。据考,冷山在今哈尔滨所辖五常市(县)韦河境内,这里现在是3月草发芽,9月始降雪,由此可见当时之冷。13世纪末到14世纪中期,哈尔滨的气候稍有转暖,但气温仍然很低。史料记载:“元世祖谓哈喇八都鲁曰‘乃颜故地日阿八剌则忽者产鱼,名其城曰召州,汝往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用牛鱼九尾皆千斤来献。”元代召州在今肇东市八里城古城址处,牛鱼为现今盛产于黑龙江的喜冷水、深水鳇鱼,反映当时松花江有大量鳇鱼生存,水温较现在低。15世纪初,哈尔滨及其附近地区气候一度变得干旱。元代时期安达一带的许多湖泡到明代初期大都干涸、碱化。

17世纪初黑龙江省气候转冷,当时的“黑龙江及松噶里乌喇河(今松花江)俱于每岁九月始冰”。其结冻时间明显早于今日。17世纪50年代以后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气候均急剧转冷,哈尔滨地区也不例外。这一次寒冷气候期一直持续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黑龙江省气候稍有转暖,但至二三十年代又开始转冷。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龚高法等的研究,当时山杏的花期比现在晚10天以上。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黑龙江省的气候比较暖和,春季物候期约与现在相近。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开始转冷,“松花江每岁十月坚冰,可行重车。虽然极寒,向阳处终有冰孔”。龚高法等研究当时松花江解冻比现在晚8~9天,该寒冷时期一直持续至19世纪末。

《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载1864年哈尔滨江上冰冻船

《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载1864年哈尔滨江上冰冻船

旧社会冰雪寒冷成为哈尔滨的灾难

冰雪寒冷在旧社会给哈尔滨人民带来的是灾难。哈尔滨《远东报》1918年10月20日报道说:“日前大雪,天气骤冷,道内外一般贫民无衣无食异常凄惨。闻南小六道街及江沿冻毙不下十余人”那时寒冬的清晨,人们经常看到卫生车即运垃圾的带箱马车往外拉“冻死倒儿”。据1935年伪满官方不完全统计,掩埋的“路倒”有两千零六十三具。在冰雪天气下的乞丐,常是一个乞丐还没有断气,另一个乞丐就守在身旁,好剥掉他身上的麻袋片,把它加在自己身上。就连站岗的警察也难忍酷寒,有的夜里被冻成僵尸。据说1932年11月一场大雪之后的一天清晨,原道外“西门脸”址处一个警察去换岗,发现上班的警察抱着枪,咧着嘴瞪着眼已被冻死。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了解决高寒地区作战冻伤问题,在哈尔滨平房731细菌厂除搞人体细菌试验外,还利用哈尔滨的寒冷搞“活人试验”,把抓来的中国人、苏俄人、朝鲜人、蒙古人送到七三一号部队特设监狱。在这里,他们失去了人的资格,成了“马路大”(日语“马路大”就是(试验)材料的意思)。刽子手们强迫被实验者把手和脚放在特制的冰箱里,直到四肢冻伤或四肢烂掉,然后再带回实验室进行实验。战争结束二十年后,一位前七三一部的队员写下这样一首充满服罪感的诗句: “一位画家在画“冻伤试”,他自己的手也在发抖, 因为眼看着“马路大”在寒冻中冻掉双手。”

今天冰雪已成为我们冰雪活动、冰雪运动、冰雪旅游的资源,冰雪艺术之光照亮了哈尔滨的冬夜,冰雪产业金花在改革开放中盛开,冰雪已成为财富。每年冰雪节期间有1000多万冰雪旅游者为欣赏冰雪造访哈尔滨,旅游收入80亿-100亿元人民币。其中境外冰雪游有70——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万人。

哈尔滨的冰之最

哈尔滨的冰是上书上史的。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上有一段记载,汉译:“墨尔根上年船只于哈尔滨住冻,今年挽回。为此呈报事”。 墨尔根是我国东北边疆“边外七镇”之一,曾是黑龙江将军和墨尔根副都统驻地(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嫩江县)。它到哈尔滨的船被“住冻”是一件大事,所以第二年开化后返回要报告。这一档案记载是哈尔滨作为地名最早的记载,而这一记载是因为哈尔滨“住冻“了墨尔根的船只,也就是说哈尔滨地名是因冰冻而出名的。哈尔滨冬季滴水成冰,江河封冻。结冰是哈尔滨冬季的特色。

哈尔滨从11月到翌年3月近半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土壤、江河封冻期长达5个月左右。河水结冰是北方河流独有的水文特征。松花江哈尔滨段自1953年开始有比较完整的冰情资料。该江段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133天,封冻天数最少的年份为1984年,封冻天数为100天。最多的年份为1966年,封冻天数多达149天。最早封江日期为11月8日(1976年),最迟为12月12日(1958年)。秋季流冰天数平均为15天,最长可达34天以上(1980年)。最少流冰天数为1天(1962年)。据哈尔滨水文站1953~1985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最大冰层厚度为0.97米,以1957年3月1O日的冰层厚度最大,为1.25米。最小冰厚为0.78米(1982年)。今天这为冰雪艺术采冰提供了条件。隆冬季节人与车辆还可畅行于冰面之上。哈尔滨段江面解冻日期最早为3月25日(1959年),最晚为4月16日(1956年)。

松花江哈尔滨段封冻日期,一般在11月12日~12月12日。秋季流冰天数为1~31天左右,此时冰块较薄,对水工建筑物影响不大。封冻期103~149天,多年平均封冻天数为136天,冰厚在0.91~1.25米之间,平均冰厚在1米左右,所以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民谚。松花江结冰最厚可达两米以上。春季流冰日期一般在4月3日至4月中旬,流冰天数为2~10日,最多达1O天(1958年),最短天数为两天(1963年)。春季流冰天数平均为6天,一般为7天。春季流冰的冰块尺寸最大为100×200米左右,一般为20×40米,冰块厚度在0.5~0.7米左右,行凌速度为0.68~1.0米/秒。春季流冰,冰塞地区以双口面至第二水源地的南股水流处为最严重,冰排停留1~2天,但冰块通过滨洲桥时,常为桥所破碎,桥下游冰块尺寸较小。

上世纪初冰上运输

上世纪初冰上运输

哈尔滨的雪之最

哈尔滨冬季降雪、积雪期长。降雪、积雪对杀虫灭菌、净化空气、减轻噪声等具有明显作用,此外用净化雪水作饮用水、用融化雪水灌溉农田和喂养禽畜等也是人们开发利用冰雪资源的重要内容。随着近现代哈尔滨冰雪文化活动的开展,雪和冰一样成为了冬季冰雪运动、冰雪活动、冰雪艺术、冰雪旅游等冰雪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资源。

哈尔滨冬季降雪在全年降水中占有重要地位。降雪期一般从10月中、下旬开始,翌年4月中、下旬终止,其间日数为180多天,长达半年。年降雪量平均为63.1毫米(以10月中旬到翌年4月中旬降水量计),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2.1%。最早降雪初日为9月24日(1980年),最早降雪终日为3月30日(1975年),最晚降雪初日是11月21日(1975年),最晚降雪终日为5月11日(1978年)。但降雪期内降雪日数并不多,一般为30天左右,降雪日数最多时为50天,在1980~ 1981年度;降雪日数最少时为17天,在1968~1969年度。哈尔滨最长连续降雪日数达10天(1963年1月17~26日),一次连续降雪过程的最大降雪量达36.9毫米(1957年12月17~20日),降雪期中最长连续无降雪日数为13天(1963年3月1日~4月12日)。

哈尔滨冬季常形成积雪,哈尔滨积雪期多介于10月下旬到翌年4月上、中旬之间,其间的平均积雪日数为105.1天。积雪日数最多的达140天(1976~1977年),最少的仅53天(1974~1975年)。积雪期最长是在1977~1978年度,为193天;积雪期最短是在1968~1969年度,只有86天。哈尔滨年内积雪30厘米的日数极少,平均不足半天,一般出现在12月份。降雪最多积雪最深的是1957年12月20日,雪深达41厘米。那一年从12月17日至20日哈尔滨连日普降大雪,四天降雪36.9毫米,有的地方雪积深达1米有余,交通堵塞数日,为30年来历史所罕见。我查找了1957年当时的哈尔滨日报,12月21日一版报导张柏岩副市长主持清雪会议,曰:“市人委昨日再次召集各有关部门举行会议,要求尽速清除市内积雪,保证各主要线路交通畅行无阻。”,又说“这次下雪量太大,干净的雪可以卸到江面上。”在当时这样报导下雪、清雪是不多见的。

王清海

哈市供销社市副局级退休干部、高级经济师,市旅游产业专家咨询组成员、市文史馆馆员、市府特邀信息员。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报刊、校刊和政府内刊发表文章近千篇,出版书籍有《经商之道》、《论城市供销经济》、《哈尔滨冰雪经济研究》、《冰雪经济学》、《中国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学》、《冰城夏都历史旧事》等10余本。获市社科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其他奖四项,省三等奖等三项;获省出版精品工程项目奖一项、国家部级奖一项、市政府对策建议和调研一等奖三项、市人民建议一等奖一项、市社科联对策建议一等奖二项等。邮箱wangqinghai 20022002@aliyun.com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