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棚”铁路大厂是人们对原哈尔滨车辆厂的俗称,亦称中东铁路总工厂。原址在道里区工懋街2号(1号门,是工厂正门),占地面积84万平方余米,总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始建于1898年6月,是当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建立的为中东铁路服务的临时总工厂,生产任务为检修机、客、货车。这个历经百年沧桑的跨世纪老厂在我市可以说是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大企业之一。幸运的是我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曾搬迁到与车辆厂一墙之隔的安隆街(原俄文名板障子街)居住,半个世纪以来使我近距离地了解见证了这个老厂及36棚的岁月轨迹和历史变迁。
那时的车辆厂四周围墙是用一柞多宽、一指来厚带尖顶的硬杂木板障子围成的,板障子很密实,两块之间有木榫,密不透风,厚不透亮,不像我们安隆街邻里之间的板障子大窟窿小眼的什么都能看到。当年孩提时代的我与小伙伴们对大厂子(当年的俗称)充满了好奇,利用板障子年久失修底部溃烂的窟窿,经常钻过去一探究竟,遇到大厂子保卫人员的喝斥再匆忙钻回来。那时厂区空旷处被许多蒿草、杂物覆盖,甚至能看见野兔乱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车辆厂围墙才用红砖墙替代了原有的木质板障子。我们去江边游玩必须经过的36棚,大多是低矮的趴趴房,也是在80年代被拆迁。
一、厂史回顾
据史料载,当年的中东铁路临时总工厂有员工1300余人,工人劳动强度大;居住的环境非常艰苦,工人们住在阴暗的帐篷里,饥寒交迫,瘟疫横生。冬日里破旧的帐篷便成了“冰窑”。工人们为了生存同厂方及铁路当局展开斗争,要求修建工棚,改善居住环境。1903年,中东铁路当局在工厂附近扩建,搭成36个人字形棚子,专供中国工人居住。此后人们俗称这个厂为“三十六棚铁路大厂”。最初住在三十六棚的是单身汉,后来工人家属也陆续来到,又挨三十六棚盖了不少土坯房,逐步形成了中国工人住宅区。当年的写照是:“华工有眷者住于三十六棚,周围地面南北长35丈,东西长165丈。内住携眷工人八百余户,且在洼地、土屋矮窄、窦门斗室,无院无街,密如蜂房。一户住数家,一屋居数姓。空气不通,遇水火车难进,当下雨有倒塌之忧。每临秋夏之间,滞水腐臭,百病丛生。”工人中间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三十六棚是冷寒宫,穷人过冬要人命,长夜没火难取暖,跺脚取暖到天明。在沙俄统治时期,“三十六棚铁路大厂”是哈尔滨的一个极其悲惨的贫民窟,它是沙俄奴役、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见证。不知有多少中国工人和他们的妻女,由于工作劳累,营养不足,居住条件恶劣,染上了各种疾病或流行瘟疫,而被夺走了年轻的生命。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1924年实行中苏合办中东铁路,同年十月,将厂名改为东清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仍是修理机、客货车。中苏两国工人在待遇上较为平等;经济收入比其他行业工人为高。1935年,日俄当局从苏联手中收买了东清铁路。同年3月,日本铁道省派员接收了该厂。将厂名改为北满铁路哈尔滨铁道工厂,管理人员都换成了日本人。将中苏合办时的8小时工作制改为10小时,取消了原来的一切待遇,中国工人遭受大小工头和警护队的监视和欺压。
日本投降后,该厂改称中长铁路哈尔滨铁路工厂。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厂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军工生产任务。哈尔滨解放后,该厂曾一度改为中长铁路哈尔滨车辆修理工厂,后又改为铁道部哈尔滨车辆工厂,为支援东北和全国解放,修复各种车辆3000多辆,还制造了数百门火炮和大量的手榴弹、地雷、掷弹筒,在支援东北野战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解放全东北乃至全中国都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访苏归国途中来到哈尔滨视察了该厂,给工厂及全市人民带来极大的荣誉和鼓舞。1953—1957年,年平均检修货车1273辆,比中长铁路期间增加422辆。职工总数达到8082人。1958年,根据铁道部指示,转向制造货车,当年制造货车505辆,完成工业总产值3481万元。
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工厂采取有效组织管理措施,当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突破历史最好水平,修造货车4803辆,完成工业总产值4802万元,被评为“大庆式企业”。1986年,工厂扩建改造工程开工,当年完成基建投资1366万元,检修货车4256辆,新造货车813辆,完成工业总产值6562万元,实现利润215万元。1990年,车辆厂扩建改造工程取得决定性进展,敞、平车检修车间和客车总装车间交付使用,基本形成了货车修理、货车制造、客车修理三大生产系统,并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
跨入本世纪以来,为适应城市规划和自身发展需要,该厂已实施整体搬迁,原哈尔滨车辆厂改制为哈尔滨轨道装备公司。全部搬出主城区,在原址兴建爱建新城小区,对职工进行裁员分流。新公司自2005年投产以来,经营业绩连续实现新跨越。
二、宝像传奇
现今坐落在爱建新城小区中心区域的毛泽东主席塑像,为1968年2月为纪念毛主席视察该厂二十周年由该厂敬立的。当时塑像位置在一号门进去几十米远通往车间的一个十字路口上。1977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国各地曾拆除了许多毛主席塑像,1978年该厂工人为保护主席塑像免遭毁坏,连夜拆下完整地埋于厂区地下,2003年7月由上海爱建集团施工人员重新出土。为昭示后人,饮水思源,人民领袖,丰碑永存,爱建集团和哈尔滨爱达投资置业有限公司为其重塑金身,并永久敬立在爱建广场。主席塑像身后有四棵老柳树和三棵榆树,传说是风水宝地。一段时期内曾有人像信奉神灵似的在此处焚香供果、烧纸朝拜。
三、数个第一
该厂不仅建厂早,可与哈尔滨的城史并驾齐驱,而且涌现出许多第一。苏广铭同志原为一名铣工,为共和国的第一代劳动模范。1953—1977年一直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连续五次被评为省劳模、省特等劳模、劳动英雄。1956、1959年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13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可以说,技术改革和发明创新伴随着苏广铭的一生。他发明的一项革新使工效提高了88倍,被誉为“时间的主人”。苏广铭1973年调任省总工会副主席,1986年离休,2005年病逝,2007年9月,当选为哈尔滨市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
1948年4月,该厂创办了哈尔滨市第一所技工学校——哈尔滨机车车辆厂工人技术学校,并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成为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还有车辆厂文化宫,也应为全市乃至全省首先创办的,等等……不一而足。
四、旧址遐思
自本世纪初年原车辆厂旧址改建为爱建新城之后,我家也从道里偏脸子安字片搬到顾乡居住。但幸运的是我的工作单位与爱建新城只有一道之隔,恋旧的我时常到爱建小区光顾留连。现今原车辆厂旧址已被鳞次毗比的高层民宅、写字楼、商厦、饭店、银行等覆盖。但在爱建小区中心区域的哈尔滨市青年志愿者广场对面,还保留着几处原车辆厂遗留的百年历史保护建筑:百年水塔、百年厂房(铸铁车间)和百年烟囱。百年烟囱原为东省铁路哈尔滨总工厂锻造车间烟囱,1903年依据圣·彼得堡绘制的图纸动工修建,1907年建成。砖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还有一台漆黑瓦亮的老式火车头及一段铁轨。看见大烟囱我会忆起早年在我家院子凉晒的衣物会被落下一层烟灰;看见火车头我又会想起原车辆厂3号门与我家居住的安隆街东端毗邻,此门是专门出入铁路货车的大门,经常有满载原煤等其它货物的货车出入。这条铁路是与哈尔滨火车站相通的。我家居住过的旧址现在已是一个很豪华气派的大酒店了。孩提时期的我已开始司空见惯了货车的吼叫,货车的笛呜声时常在耳际环绕。在百年城区建设不断推进的岁月里,这一带已发生巨变,发展成为主城区。而在主城区横亘这样一个大厂,不仅影响出行交通,污染城市空气和环境,也给市民带来诸多不便。车辆厂的搬迁实在是惠民之举。而今,焕然一新的爱建新城已将这个历尽苍桑曾经闻名遐迩的百年老厂旧迹湮没;聚集在青年志愿者广场参加各类活动的志愿者们了解她的百年历史和演进过程。每每从爱建新城经过,面对毛泽东主席塑像和车辆厂遗留的百年建筑,我的脑际会涌现出无尽遐思并肃然起敬!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