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谨以此篇回顾周恩来同志早年两次来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再现东华学校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建设中的重要贡献。
1898年8月,中东铁路正式动工,使得哈尔滨迅速发展。 从1907年开始,俄国、美国、日本等国陆续在这里设立领事馆,有很多外国人来此侨居。同时,清政府对“闯关东”全面开禁,大批农民和个体业者到哈尔滨落脚谋生。20世纪初的哈尔滨,已经是华洋杂处、融会南北、商贾云集和经济活跃的东方国际都市。
然而,却有两个非官非商的学生模样青年,因海河之滨结缘而先后来到这里。他们没有沉醉于灯红酒绿,也不屑于爵士音乐。他们相聚老城区,在道外四家子新市街北十九道街街口的楼房里,壮志满怀地规划人生和畅想未来。
这两位青年,就是邓洁民和周恩来。这栋砖混结构的二层楼房,就是现在哈尔滨市道外区北十九道口的靖宇街23号。是邓洁民在哈尔滨的故居、周恩来早年来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居住地遗址。
邓洁民,原籍河北乐亭,先辈闯关东到北满,1890年生于黑龙江省宾县。他自幼聪明,博闻强记,富有外语天才,深受私塾先生和俄文老师喜爱。后拜师专攻俄文,15岁时便在滨江道台衙门任通事(翻译),获五品顶戴。1909年后先后去北京、天津等地求学。
1912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和周恩来成了上下年级同学,并在课外活动的接触中,结下了深情厚谊。1914年,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与李大钊同修法政。
1917年6月,邓洁民从日本回国度假,由于经济及家庭等原因,终止学业,来到哈尔滨自谋生计。鉴于当时东北教育十分落后和人才匮乏的状况,邓洁民决心从振兴教育入手,刷新政治,改进社会。于是,他想创办一所学校。
这时, 19岁的周恩来在赴日本留学前夕,来到哈尔滨看望老同学邓洁民。 邓洁民兴致勃勃地讲起立志办学的想法,周恩来十分赞赏,并积极出谋献策。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希望效仿南开学校。关于学校的名字,邓洁民清楚地记得翔宇(周恩来)给同学的题词“愿相会於中华腾飞世界时”“志在四方”,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就叫“东华学校”,意谓东方教育之花。
1918年4月1日,“东华学校”在哈尔滨正式成立,邓洁民任校长。这是当年哈尔滨唯一的一所私立学校,校址在邓洁民住处的马路对面(上图右),学校原址在2007年被拆除。
学校以“培植社会中坚人才,兼重智德体三育,养成爱国精神,陶铸济世能力”为办学宗旨,要求学生既要严肃紧张,又要生动活泼,以“洁爱”为修身纲领,学校允许学生或师生联合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活动。 学校成立了青年会、演说会、音乐会、国文学会、英文学会和新剧团等社团。各项活动十分活跃,而且成绩斐然。尤其是学校所设的几何、代数、三角、物理、化学以及世界史、世界地理等课程,都采用的是英文课本,用英语授课。东华学校以师资力量强、教学方法新、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和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遐迩。
1919年,东华学校师生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先后到北京、天津串联学习,回哈举办报告会,声援和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5月24日又走上街头,宣传拒签不合理条约,主张收回山东权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积极参与。
1920年深秋,22岁的周恩来在赴法国留学前,第二次来到哈尔滨。老友重逢,相谈甚欢。周恩来向邓洁民诉说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想法,希望东华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能成为革命运动的一个据点。这位当时南开学校的学生运动领袖,著名天津觉悟社的创办人,畅谈自己在“五四运动”中的所见所闻和感想。他希望东华学校的学生要为中华的崛起和振兴而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对中国社会进步发展有用的人才。周恩来关于“五四”运动的演讲,在学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邓洁民家住了两周之后,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从上海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到达巴黎后,他仍念念不忘老同学的情谊,给邓洁民寄来一张报平安的明信片。
1923年,东华学校改为公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多次举行反暴罢课斗争,学生上街游行示威,还有数十名学生参加了爱国将领马占山指挥的“江桥战役”。
1945年,东华学校改名为松江省第二中学。1951年改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校”。后来,又经过几次改名和迁址,2005年仍然恢复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校”。
创办之初,东华学校校址就在现在的靖宇街23号的马路对面,后迁至大水晶街滨江医院东侧,即现在的南极街8号。后来又迁到南极街76号,现在的哈尔滨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院内。
2017年6月,学校又由哈尔滨市道外区江畔路108号迁至靖宇北十八道街松花江畔的安太胡同15号。该校址曾经先后是哈尔滨市第六十七中学、第十一职业高中、第三十四中学。
1932年9月,哈尔滨“三中”全部和一面坡东省特别区立第六中学校的部分师生,并入“二中”校址复校。“二中”有党支部、团支部及反日大同盟组织,在党、团组织领导下开展抗日救国活动。1933年、1934年,“二中”组织了两次为抗日战士募捐活动。后来,有很多学生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和英勇的抗日战士,在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取得了光辉业绩。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后,经常派人前往苏联。1921年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张太雷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托,赴苏俄伊尔库茨克共产国际东方局任中国科书记,从事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络工作,途中路过哈尔滨,经李大钊介绍,由邓洁民帮忙办理出国手续。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执委派陈为人、李震瀛来哈尔滨建党时,把这里作为开辟革命活动的重点。当时的东北,有一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红色丝绸之路”,这条通路上的枢纽就是哈尔滨,东华学校成为了联络苏俄的驿站。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刘仁静等30多位著名领导人,都是通过这条秘密的“安全通道”踏上中东铁路的列车出境。
1922年春,邓洁民作为哈尔滨的代表,赴北平(现在的北京)交涉中东铁路和地亩问题,在北京期间,曾在中央公园发表演说,抨击东北时政,被东北当局下令通辑。他化名马天民隐居天津,于1926年4月16日不幸病故。
在北京的八宝山人民公墓里,有一座刻着“邓洁民”的石碑。周恩来总理曾对南开学校的老同学说:“邓洁民帮助过我们,为早期的共产党人作了很多掩护工作。有机会帮我找一找邓洁民的家属。” 这位被誉为教育家的邓洁民,和他为哈尔滨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永载史册。
现在的哈尔滨第二中学,仍然秉持东华学校建校时的办学宗旨,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条件,努力培养适应于新时代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学校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文明单位、省先进职工之家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历经风雨,超过百年。靖宇街23 号,邓洁民在哈尔滨的故居、周恩来早年来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居住地遗址,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成为不宜居住的危房。
2020年12月,哈尔滨已经进入日渐寒冷的冬季。然而,在道外区北十九道
街口的靖宇街23 号,却有一股暖流在升腾和扩散……12月7日,该区域支上了脚手架,搭起了施工保温“大棚”,这处历史保护建筑的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经过市、区政府的周密组织和施工单位的积极努力,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自2020年12月份以来,经过紧张的冬季施工,到2021年4月上旬,这处历史保护建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前夕,已经修复如初。
靖宇街23号,必将成为哈尔滨市的又一个历史文化亮点!
从“东华学校”到“哈二中”,栉风沐雨,东方教育之花依然绽放;从当年“红色丝绸之路”上的驿站,再踏上新时代的“一带一路”,砥励前行,我们必将实现复兴中华的伟大梦想!
2020年12月25日,写于哈尔滨,5月7 日修改。2012年以来图片,由本文作者拍摄。
参考资料
- ① 丘琴:《东北早期的社会主义者——邓洁民》, 原载《党史纵横》第一期 ,1991年。
- ② 李述笑:《五四运动在哈尔滨》,原载《哈尔滨日报》,1979年5月2日。
- ③ 黑龙江省档案馆公布100年前“五四运动”珍贵史料。
- ④ 王洁:《李大钊北京十年》, 中央编译局出版 ,2010年9月23日。
- ⑤ 孟祥富 王广野:《五四运动中哈尔滨各阶层行为及其历史意义》,原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8月24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