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偶然在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看到一本张有仁写的的革命回忆录——《我的革命生涯》这本书,不由得欣喜若狂。因为张有仁是革命烈士吴丽石在哈尔滨期间,深入产业工人当中开展工人运动,在哈尔滨地包(地包是俄语机务段的译音)建立的地包党支部中的早期党员和东铁青年协进会会长。同时,张有仁也是党在哈尔滨进行革命活动的积极分子,为党作了很多工作,他是1925——1927年间,中共哈尔滨党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我的革命生涯》一书中张有仁详细的叙述了1925年,吴丽石在哈尔滨地包团结进步青年,组织东铁青年协进会、建立地包党支部、斗争白俄大总管等等一系列的革命事迹。譬如书中写道:“这时期,哈尔滨的革命活动非常活跃,党中央和关内的同志经常来哈,或经过哈尔滨去苏联,因为我的家住在地包,是人口稠密的工人居住区,吴丽石同志认为我家比较安全,所以有些会议经常在我家召开,有时还接待一些路过的同志住宿。1925年全国铁路总工会负责人王荷波同志,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回国途中,曾住在我家,还做了一次报告。”
这些史实为我们留下了详实的宝贵资料。但是,书中有一个重要事情的记述,却与他在他的“履历”中的记述大相径庭。那就是对哈尔滨地包党支部的叙述。
书中写道:“1925年5月,我由吴丽石、姜文洲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哈尔滨建党后最早的工人党员。以后他们又发展了王光禄、刘凤阁、张阔舟(张玉玺)、朗勋臣、杨长春、小孔(名字记不起来了),在三十六棚总厂发展了郑升、马新吾(马原来就是党员)等人入党,这些人都是东铁青年协进会会员,正式建立了中东铁路第一个工人党支部。机务段成立党小组后,我任党小组长。”
当然,吴丽石打入地包成立了东铁青年协进会,在协进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产业工人党支部,这样的记述正确无误。但是,当时成立的党支部叫做地包党支部,而不是“三十六朋党支部”,更不是“中东铁路党支部”。然而,在《我的革命生涯》这本书中,张有仁丝毫没有提及地包党支部。
而张有仁在他的《履历》中是却这样记述的:
“我于一九二四(五)年六月,由吴丽石、姜文洲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地包党支部书记是吴丽石。吴丽石走后,由姜文洲任支部书记,并兼党小组长。”
由此观之,张有人在记述地包党支部问题上,与他的《我的革命生涯》书中与他所填写的“履历”中有所不同的是,履历”中说:吴丽石等人在机务段成立了东铁青年协进会,并选张有仁为会长。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了地包党支部。而且,地包党支部中还有两个党员。但是,张有仁在他的书中说的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二者相悖。书中说的意思是,当年,吴丽石在哈尔滨机务段建立了一个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机务段、三十六棚机械总工厂都是这个工人党支部的两个党小组,张有仁是机务段党小组的组长。至于马新吾是不是三十六棚总工厂党小组的组长,书中也没说。
地包党支部的诞生,应该从陈独秀在苏联参加的一个会议说起。
1922年11月,陈独秀、刘仁静、王荷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一次分组讨论中,共产国际政治书记、国际工人运动的专家拉狄克拉狄克在发言中,批评了中国同志,“那里有许多我们的同志把自己关在书斋里,研究马克思和列宁,就像他们从前研究孔夫子一样”,“在广州和上海工作的同志很不懂得同工人群众相结合”——–所以,陈独秀自从在苏联中途退出会场回国之后,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主张依靠工人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无产阶级革命。他策划和指导了五卅运动及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工人运动的三次高潮,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的民族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哈尔滨最早的党的组织是1923年,李大钊派陈有人、李振灜,后来又派陈晦生(陈作人)来哈建立的,中共哈尔滨党团合一的独立组。
但是,1924年5月,当李大钊同王荷波、罗章龙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途经哈尔滨时,发现陈为人、李振瀛建立的党组织已经涣散了。所以,在李大钊到达莫斯科,遇到正在东方大学学习的吴丽石时,立即指示他中断学业、赶赴哈尔滨进行整顿党组织的工作。
吴丽石是1924年的11月份来到哈尔滨的。吴丽石到哈尔滨后,首先把5名党团员组织起来,编为一个小组,由马新吾负责。接着,吴丽石分析了哈尔滨当时的形势,根据党中央关于“要在产业工人当中发展党的组织”的精神。决定深入产业工人中去开展工作,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精神打入地包。
1925年二、三月间,正赶上哈尔滨地包招工,吴丽石和由中共北方区派来的共产党员姜文洲、刘铁牛、王麟书等人,就乘机进入了地包当小工。吴丽石等人来到地包之后,专拣脏活累活干,主动接近工人,和他们交朋友,还经常利用会俄语的特长,替工人跟白俄工头交涉讲理,为工人鸣不平。就这样,逐渐提高了他们在工人中的威信。接着,吴丽石就在休息时间,给工人们介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以及现在苏联人民的生活情况。还组织了夜校,教工人学习俄语和文化知识。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在偏脸子(今道里区安字号一带)租了一套白俄的房子,以教授工人学习俄语为名,秘密成立了“东铁青年协进会”。吴丽石等人利用这个组织,对工人进行革命宣传。如:读进步报纸;讲国内国际形势;区别“红党”与“白党”的不同;分析沙俄帝国主义对中东铁路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强调团结起来就是力量等等。
1925年5月的一天晚上,哈尔滨地包的十多个青年工人,集聚在这个小平房里开会。吴丽石把“东铁青年协进会”中的先进青年工人,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当时发展了地包的张有仁、王光禄、刘凤阁、小孔(名字不详)、张阔舟、朗勋臣、杨长春和车辆厂的郑升、马万禄四名党员和五名团员,并建立了地包党支部。东北地区的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就这样诞生了。当时吴丽石任地包党支部书记,后来由姜文洲担任。
地包党支部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实践中学习马列主义的经验总结。地包党支部的诞生对党在哈尔滨的早期活动,乃至于整个东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重大的党史事件,在诸多党的重要文件中都有案可稽,是无可置疑的。
令人诧异的是,一个人的一生经历力错综复杂,由于年代久远,事情发生的具体时间有可能记不清了,但是,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譬如像当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是什么党支部难道他会忘记吗?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疑问在这本书结尾处的说明中找到了答案。以下是注释:张有仁,原哈尔滨机务段工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1931年离哈去苏,1952年回国。曾在铁道部某处工作,已故。本文是市委党史委口口口同志根据1960——1971年访问记录和自传材料整理。
看到此处我恍然大悟,无言以对。
还有一篇由口口整理的吴宝泰的回忆录也基本属于这种情况。该回忆录收集在由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和哈尔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哈尔滨党史资料》汇编(第1——5辑)36——38页。
吴宝泰说:“1925年我入党后,没有多少活动。当时党组织主要工作是发展壮大党的组织,除了学生就是工人。当时在中东铁路机务段和三十六棚工厂工人中发展了一些党员,并建立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我当时是学生,和工人党员没联系,所以他们的名字不知道。”吴宝泰,又名吴宝才,1925年在哈尔滨由吴丽石发展入党。1931年离哈,解放后在江西九江工作,1985年我曾经赴九江打算采访一下吴宝泰,了解一些吴丽石以及有关地包党支部的事情,可是不巧,他方才去世一周。令人不解的是,他虽然是学生党员,但是,哈工大是中东铁路开办的学校,一般工大的学生都去哈尔滨地包实习,身为中共党员,他能把地包党支部说成是中东铁路工人党支部吗?
后来我发现,《哈尔滨党史资料》汇编中,关于曾经在哈尔滨参加过革命活动的一些革命者们在哈尔滨发表的回忆录,仿佛他们在一起商议过一般,对于地包党支部只字不提。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