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救助赵一曼的董宪勋和韩勇义

文 / 王宝民(哈尔滨工商局退休干部)、 王宝滨(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

 

图1、油画:《奔向抗日游击区》(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

这幅名为《奔向抗日游击区》的大幅油画,挂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展室的墙上。它取材于1936年伪满警士董宪勋、见习护士韩勇义营救赵一曼的真实故事。端坐在马车中间是赵一曼,依偎在她旁的是韩勇义;回头张望的是警士董宪勋,扬鞭催马的是金家窝棚农民魏玉恒……

图2、拘禁赵一曼的伪滨江省公署警务厅,现哈市民益街南岗少年宫址(王宝滨摄)

一、董宪勋、韩勇义结识赵一曼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珠河(现尚志市)小西北沟养伤时,与敌人枪战左大腿骨负伤被捕。11月27日,敌人把赵一曼押解到哈尔滨,拘禁在伪滨江省公署警务厅地下室拘留所,由于伤口化脓,她生命垂危。敌人从赵一曼一身傲骨分析,她绝非等闲之辈,便决定先保住性命,日后再审。12月13日夜,赵一曼被押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一个十几个伤病犯人住的大病房,派南岗警察署邮政派出所警士董宪勋、范迪民等三人轮流监视治疗。

董宪勋27岁,山东省肥城县店子乡柳滩村人(现隶属山东省平阴县孝直镇),小时候念过几年书,因家庭生活贫困,1935年投奔在哈尔滨的远房叔叔董传史,经介绍干上了警察差事。董传史家住太平桥 西马路,这里是紧靠马家沟河的一处贫民区,因住户都来自山东肥城,故得名“小肥城”。称谓。

韩勇义17岁,原籍辽宁省桓仁县,父亲在哈尔滨轮船航运公司当船长。7岁时,父亲把她和母亲、弟弟接到哈尔滨,住在道外北五道街。9岁上小学时,跟随伯母认识了一位在道里中国大街开药房的德国医生,医生的妻子是俄国人。老夫妻没有孩子,他们喜欢活泼可爱的韩勇义,非要认她做干女儿不可。于是,韩勇义在他家住了两年,学会了说俄语。1933年夏天,韩勇义父亲受大伯牵连被日本人迫害而死,她从小就恨透了日本人。1936年5月,韩勇义进入哈尔滨市立医院当见习护士,与赵一曼不期而遇。

二、要救助赵一曼逃离虎口

图3、赵一曼被捕养伤处遗址(现哈一大感染科门诊 王宝滨拍摄)

躺在病榻上的赵一曼,也在观察周围的人,不时考虑逃离虎口的事。她反复考虑,逃走必须先解决看守这一关,还需要一个可靠的女护士。经她细致观察,在三个警察中选中了出身贫寒、善良、厚道的董宪勋。她曾试图争取过几个女护士,但都没有成功。谁料不久,俊俏、泼辣的见习护士韩勇义来到她的身边。

1936年4月上旬,敌人为了便于审讯赵一曼,把她从大病房转移到第六病房2号单间,无疑给她争取董宪勋和韩勇义提供了一个极好机会。董宪勋值夜班时,赵一曼主动和他唠家常,向他讲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人的罪行,还把这些事写在包药的纸上,让董宪勋带回家看,激发他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心。董宪勋受赵一曼教育、影响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同情变成敬佩。

韩勇义上岗前,日本特务警告她护理对象是一个“大政治犯”、是“土匪”,不许和她多说话,送完药就走,否则要杀头!然而,性格倔强的韩勇义对此不以为然。特别是当韩勇义从敌伪报纸反动宣传中知道赵一曼是位抗日英雄后,对她更加无比敬佩,把赵一曼当成了可以信赖的大姐。赵一曼向韩勇义说起自己的身世;韩勇义向赵一曼吐露对日本统治者的不满和憎恨。

敌人对赵一曼非常残酷,一边治疗一边毒打,令人惨不忍睹。每当日本特务毒打赵一曼时,她总会挺身而,以打针、换药和刚吃了安眠药为借口,制止特务的暴行。董宪勋、韩勇义对日本特务的暴行愤慨万分,不约而同萌生救助赵一曼逃离虎口的念头。

图4、躺在哈市立医院病榻上的赵一曼(历史资料片)

三、病房秘商逃离计划

赵一曼讲的一个故事,促使董宪勋坚定救助赵一曼的决心。1934年冬天,赵一曼在一次战斗中被捕,经伪军张连长暗中相救脱险。董宪勋想自己也是中国人,要学做张连长,不能再替日本人残害同胞,要帮助赵一曼逃出虎口,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他把想法写在纸上,偷偷送给了赵一曼。此时,赵一曼逃离虎口的条件日臻成熟。

图5、警士董宪勋画像(赵华胜画)

图6、风雨之夜救助赵一曼逃离虎口(赵华胜画)

1936年6月上旬,董宪勋听到南岗的警察7月有调动的消息,他想一旦被调走就失去救赵一曼的机会。于是,他将此消息告诉给赵一曼。赵一曼认为情况紧急,立即把董宪勋和韩勇义两人互相介绍。董宪勋和韩勇义表示,愿意跟随赵一曼去游击区参加抗日斗争。三人共同商量逃跑事宜。一是怎样逃走?二是逃向哪里?经商议,赵一曼决定逃向宾县三区,通过地下党组织可联系到抗联部队。董宪勋告诉赵一曼,本家爷爷董元策家住途中的金家窝棚,可以在他家歇脚、打尖(临时休息)。三人初步商定逃走方法和路线,董宪勋安和韩勇义分头做准备。

因赵一曼腿伤未愈不能走路,出租汽车又不去外县,董宪勋在道外五道街轿房定做了一顶小轿,还雇了5名轿夫。逃走需要一大笔钱,韩勇义费了很大周折把父亲留给她的嫁妆(金戒指和呢料)从母亲手里要了出来,还把父亲的一只精致的小牛皮箱带回医院,把准备好的东西装在里面,藏在赵一曼的病床下面。几天后,韩勇义把要卖的东西交给了董宪勋,换回来一大笔钱。韩勇义还在医院偷着准备了一些医疗用品。

6月24日夜,经赵一曼、董宪勋和韩勇义再次密议,定于6月28日(星期天)夜间逃走,那天正赶董宪勋值夜班。董宪勋怕人手不够用,找来刚从山东老家来的堂侄董广政(31岁)帮忙,共同参加救助行动。

图7 韩勇义照片(网络片)

图8 韩勇义营救赵一曼用的皮箱(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

四 、雨夜奔向抗日游击区

6月28日早晨,韩勇义以母亲有病为名向医院请假未准,她拎起装有经费和医药的小皮包离开医院,在南岗东方旅馆订了一个房间。下午,董宪勋带董广政去道外,把小轿和轿夫带到文庙附近屠宰场后边等候。晚9时许,天降大雨,董宪勋雇了一辆白俄司机开的出租汽车,去东方旅馆接韩勇义去医院。进入病房后,韩勇义给赵一曼换上一身新蓝布衣裤,帮助董宪勋把赵一曼背出病房,从医院板障子缝隙钻出去上了汽车。董宪勋是警察,没人敢管,他们顺利离开医院。赵一曼在屠宰场后边换乘小轿后,众人冒雨簇拥着小轿,沿现哈同(哈尔滨—同江)国道,离开了哈尔滨。

图9、阿什河边“万缘桥”遗址(王宝滨拍摄)

大雨磅礴,泥泞的乡间土路一片漆黑。他们冒雨走到阿什河边时,见“万缘桥”已被洪水冲塌,经商议决定趟水过河。齐腰深的河水,湍流不息,他们被冲得东倒西歪,险被洪水冲散。上岸后经恒西屯直奔金家窝棚(现哈同公路旁金家屯)。他们在泥泞不堪的乡间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宿,天亮时来到金家窝棚董宪勋远支爷爷董元策家。

图10、当年赵一曼一行歇脚的哈同公路金家窝棚。(王宝民摄)

图11、当年赵一曼再次落入魔掌的现哈同公路李家屯。(王宝民摄)

董宪勋把董广政和轿夫打发走后,请董元策帮忙找马车送三人去抗日游击区。董元策深明大义,支持董宪勋弃暗投明。他找到同村好友二老板子(赶车人)魏玉恒,求他套车送三位客人去蜚克图的王永汉屯。魏玉恒看出“客人”是奔赵尚志抗日队伍的,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董元策怕被外人看见,白天没敢让他们出门。下半夜魏玉恒套上三马拉铁瓦轮大车,拉赵一曼一行三人上路。董元策把一筐干粮和几十个熟鸡蛋放在马车上,嘱咐他们路上吃。赵一曼谢过董老汉,坐马车奔向宾县三区。

五、营救赵一曼功亏一篑

29日早敌人发现赵一曼逃走,立即开始大搜捕。他们找到送赵一曼的白俄出租车司机和轿夫,经审讯掌握了逃跑路线,立即乘汽车追赶。6月30日清晨,敌人赶到金家董元策家向老汉要人,董元策没有承认,特务在村里抓了几匹马,顺着大车辙印骑马追赶。魏玉恒赶车沿泥泞的乡间土路走到小李庄附近时(现哈同公路旁李家屯),被骑马的敌人撵上。此时,他们距抗日游击区仅剩20里地。

图12、救助赵一曼的魏玉恒老汉和他家的铁轱辘马车(资料片)

当骑马的敌人接近时,赵一曼十分镇静,她见董宪勋掏出手枪准备射击时,连忙制止,并让把手枪扔进路边的庄稼地里。赵一曼对董宪勋和韩勇义说:“别怕,就说是我把你们骗出来的”,又对扬鞭催马的魏玉恒说:“你就说是我花钱把你雇来的”。日本特务骑马的追了上来,恼羞成怒,大骂魏玉恒为啥不停车,当场煽了他几个大嘴巴子。赵一曼、董宪勋和韩勇义落入敌人魔掌,被敌人押回哈尔滨。

回到哈尔滨后,敌人把赵一曼、董宪勋、韩勇义关押在哈尔滨警察厅(现东北烈士纪念馆址),分别进行残酷刑讯,董宪勋因受刑过重死于狱中。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敌人枪杀于珠河县(现尚志市)小北门外。韩勇义受酷刑折磨后判有期徒刑四个月,被关押在道里监狱女监。董宪勋死后无嗣,连张照片都没留下来。

六、烈士英名流芳百世

董宪勋被敌人杀害时没留下后人(未婚),加之他在家乡的名字叫董宪煦,村里董氏家族也不知道他为救助赵一曼而牺牲的事情。经多方共同努力,英雄董宪勋现已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经查询董宪勋老家董氏家谱上的名字叫“董宪煦”,字春轩;祖父董衍华,字春园;父亲董传顺,字和亭。父辈老哥仨,只有董宪煦一颗独苗,董宪煦名下没有子嗣,他这一支就此中断。

图13、董氏家谱“董宪煦”身下无嗣(王宝民摄)

1937年7月8日,韩勇义期满释放出狱,被母亲接回呼兰县家中。因在狱中受折磨,她得了肺结核,出狱后也未痊愈,成为慢性病。1940年8月,与呼兰县电灯公司职员陈镜如结婚。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韩勇义经东北抗联同志介绍给苏联红军当翻译,在中苏友好协会工作,家搬到哈尔滨道里安顺街15号,曾在市助产士工会等处工作过,她革命热情很高,工作非常积极。两年后,她在监狱得的肺病又复发,党和人民政府非常关心她,拿出很多钱,安排她住进市立医院医治,终因肺病转为肠结核,医治无效,1949年2月12日病逝,年仅29岁。

当年,董广政、魏玉恒也被抓进监狱,后经董传史托人花钱疏通,两个月后被释放。两人无法继续在哈尔滨、金家窝棚生活,回到原籍山东柳滩村。董广政建国后曾当过村长,后去抚顺谋生;董元策生活在柳滩村,年迈被近亲养老送终。
赶车人魏玉恒建国后依然健在,据说他和当年赵一曼坐过的三套马拉铁瓦轮大车,是哈尔滨文史部门50年代采访时拍摄的。

 

参考资料:

  1. 《碧血英魂—赵一曼》(作者:温野);
  2. 《赵一曼传》(作者:李云桥)等文史资料。

王宝滨

前哈尔滨铁路工务段主任,哈尔滨文史馆馆员,著有《中东铁路旧事散记》一书。联系方式:2665164376@qq.com

相关推荐

红色特工姜德的故事

2005年深秋,一位身材魁梧、满头银发的老人在哈尔滨道里电车街9号那栋三层红砖小楼前驻足凝视,久久地不愿离去。 这位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