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义相与析]田家烧锅漫谈

田家烧锅,是清朝末年今香坊区一带的称呼,也是出现在官方档案中哈尔滨最早的行政称谓。但是,很多相关哈尔滨的历史书籍和材料中,关于田家烧锅的记载和描述混淆了它的时间概念,从而造成了对田家烧锅历史错误的记述。

譬如2001年由哈尔滨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历史(第一卷)》第2页写到:“1898年4月,中东铁路工程局工程师希特罗夫斯基率领有20多名各专业人员组成的先遣队,从海参崴入境,经东宁、宁古塔、额穆索等地抵达哈尔滨哈尔滨香坊田家烧锅。几日后,希特罗夫斯基购买了田家烧锅院内的房屋,作为中东铁路局的驻地——”

其实,沙俄中东铁路工程局在登陆哈尔滨之初,花八千两白银购买作为办公驻地的不是田家烧锅,而是永发源烧锅。

《哈尔滨市志》第9页写到:“嘉庆十年(1905年) 是年 位于今哈尔滨市香坊区的田家烧锅创始人田保辉、田炳辉兄弟由今吉林省榆树县田家屯来哈尔滨,依靠房东阿勒楚碦旗人温八秧子几经垦荒300垧地,并创办烧锅。”

图片来源

1805年,山东省黄县的田保辉、田炳辉兄弟六人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带领下,先是落脚吉林省榆树县的田家屯,后来辗转来到哈尔滨。他们一家租种了阿勒楚喀(今阿城)旗人温八秧子(真名不详)的土地,垦荒300垧。由于祖孙8人精心耕作逐渐富裕起来,他们就利用剩余的粮食烧制白酒,一开始自己喝,后来就卖给路人和附近邻居,于是,田家烧锅开始远近驰名,而这一带也习惯的被人们叫做田家烧锅屯。后来因为人烟越来越稠密,清政府就将该地划归阿勒楚喀副都统属下的协领管辖,正式命名为田家烧锅镇了。

但是,田家烧锅从1805年始创,至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局来到哈尔滨,已经是93年,将近一个世纪过去,此田家烧锅已经不是彼田家烧锅了。当时,在田家烧锅镇已有两家规模较的的酒厂,一个是永发源烧锅,另一个是永盛德烧锅。永盛德烧锅,就是由当年叫田家烧锅的酒厂衍变而来,叫田家烧锅的酒厂已经不复存在了。

据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档案》右司03号卷载:“同治元年(1862年)田家人称:窃远年间,经小的先人在哈尔滨与王姓等四家合伙开设永兴(盛)德烧锅……”

《香坊志》载:“1814年(嘉庆十九年)田家与王姓四家合伙开办永盛德烧锅,称田家烧锅。”也就是说,在1804年的时候,田家烧锅就已经成为永盛德烧锅了。

据《双城厅衙门档案》户房“双城拉林烧锅各执事人赴本城公议会纳课”卷(光绪八年九月十六日)所载,永发源烧锅和永盛德烧锅都是二个班作业,基本是等量齐观。但是,永发源烧锅隶属于拉林,而永盛德烧锅则隶属于双城堡屯界。到了永发源破产前,其规模显然超过了永盛德。从生产规模上看,永发源烧锅的规模逐渐超过永盛德烧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永发源烧锅被土匪抢劫而倒闭。所以,这才成全了中东铁路工程局,前期购买永发源烧锅做办公用地的机会。

清史文献记载,1898年6月7日,双城厅通判贠启章、双城堡协领玉昆向吉林将军延茂、副都统耆徵详细地汇报了哈尔滨筑路情况:“并闻洋人欲买该处已荒永发源烧锅房屋,拟安设总站。因系民房、旗地,须由旗署过册,尚未买妥。”这份清朝官府历史档案,对俄人收购中国房屋作为办公驻地一事,作出了明确的表述,细节可信,俄国人欲买的是“该处已荒永发源烧锅房屋”,而不是当时的永盛德(以前的田家烧锅)。

诸多的历史史料也印证了这个历史事件。

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东北的义和团也揭竿而起。1900年7月11日,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义和团和吉林将军长顺率领的清兵,从东(阿什河)、西(呼兰)、南(双城)三面包围哈尔滨,切断电线,拆毁铁路、桥梁,将3400多名俄国人围困在哈尔滨。

《哈尔滨工人运动历史大事记》255页记载:“22日下午,部分清军与义和团向哈尔滨集中。——由阿什河方面来的清军将领王忠泰,率2500清军和吉林、阿城的义和团进驻了田家烧锅镇的永盛德烧锅。”从而,永盛德烧锅成为清军和义和团攻取哈尔滨总站的最前沿。256页记载:“24日,驻扎在田家烧锅镇永盛德烧锅的义和团和清军,开始进攻中东铁路建设局驻地的沙俄护路队,由于沙俄哥萨克援军的到来炮火猛烈,双方经过激烈的战斗,义和团和清军退回永盛德烧锅。但是,永盛德烧锅的房屋被俄兵炮火摧毁。王忠泰率部突围,清军和义和团伤亡800多人,仅田家烧锅院内就有尸体400具。永盛德烧锅被夷为平地。田家烧锅镇的许多村屯也毁于战火之中,市街遭到破坏,田家烧锅镇不复存在,此后该地更名香坊。”

1903年,钱三强的母亲作家单士厘女士随丈夫,晚清外交官钱恂,前往俄罗斯的彼得堡途中,曾经住在香坊。在她写的中国第一部女子异国游记———《癸卯旅行记》书中写道:“烧锅者,满洲境上一大生业。其主必富资财,役人畜,制高粱为酒,所称烧酒者也。其酒不但为北方所盛行,且销售于江南。锅主既营此大业,每扼要筑垣,如城如隍,以防外侮。垣中亦有街市,群奉锅主为长,俨有自治风气。垣周大者二三十里,视江浙小县邑,有过之无不及。此香坊者,其一也。左近尚有一次等者,闻庚子之乱,土人毁之,官兵毁之,锅主遂亡。”

书中单士厘所目睹的“此香坊者”就是被俄国中东铁路工程局收购的永发源烧锅;“左近尚有一次等者”即是毁于义和团运动中的永盛德烧锅,也就是沙俄档案中记载的田家烧锅。

吉林将军衙门的一份官方档案有一个翔实的记载:据双城厅哈尔滨牌乡乡约任魁、顾乡乡约屯牌乡约张德朋同时报告,俄国副头目希特洛甫(夫)斯基,“带同从役车辆入境,约计男女洋人有八十余名。分住马家沟屯、姜家店,并镶黄旗二屯等处。扎立帐篷,各处裁椿,安设腰站,监修铁路。”

由此可见,二位乡约的报告,应该是准确可信的,希特罗夫斯基这批俄国人,到到哈尔滨之后,并没住在田家烧锅

据巡检张懋修向贠启章汇报说,俄国副头目希特洛夫斯基住在马家沟屯,住在姜家店的头目叫匝力特。姜家店距离马家沟屯十里,马家沟距离松花江江沿五里。马家沟屯在马家沟右岸的台地上,与秦家岗比邻,隔岸为后来的新市街。姜家店在什么地方,还有待考证。但是,这毕竟说明永发源烧锅隶属于吉林省拉林分防巡检。巡检张懋修还说,俄国人在江沿裁有木椿,南北宽约三里,东西长约二十里。被圈的土地里有坟墓,没有房屋,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用?老百姓仍然在里面种地,俄国人也不阻拦。他说,据一个姓孟的通事(翻译)透露:将来轮船运进器具、食物,都要在此装卸。

这批俄国人的主要任务是在此地设立临时驿站,从姜家店至新城(今吉林省松原市伯都镇),共设姜家店、镶黄二屯、三姓屯、火烧锅屯、八家子屯、新城六站,以便传递文件、运输物资。一旦电线架设好了,这些驿站就撤掉了。

巡检张懋修还听说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俄国人要买该处已废弃的永发源烧锅房屋,打算在那里安设总站。因为是民房旗地,必须由双城堡旗署“过册”,所以还没买妥。那么,永发源烧锅,会不会是田家烧锅呢?据《香坊志》记载,嘉庆十九年,山东黄县田氏六兄弟与王姓四家合伙开办永盛德烧锅(田家烧锅)。《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档案》也记载:同治六年,“小的先人在哈尔滨与王姓四家开设永兴德烧锅”。

从这两条记述,可知田家烧锅的商号是“永盛德”(“永兴德”是“永盛德”的误写)。那么,永发源在哪里?谁是永发源?关于永发源的记载,频频见于历史文献又如《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光绪元年,呼兰城守尉为追剿土匪,派官兵至松花江南岸“距江沿二三十里永发源、哈尔滨、大坝、马刚烧锅、爆马、烟墩一带搜捕土匪。”而《双城堡协领衙门档案》中,最具权威的史料是光绪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双城厅对全厅烧锅进行了一次普查,拉林管界的18家烧锅中,永发源名列第二。由此可见,永发源烧锅隶属于双城厅之下拉林分防巡检,是当时的纳税大户。其位置大概在香坊区的中心区。田家烧锅则名列于双城厅“外屯”9家烧锅之中,即“永盛德”。在修于光绪十七年的《吉林通志·地理志》中,田家烧锅是双城厅最边缘的村庄。

我们姑且不去论证田家烧锅,也就是后来的永盛德烧锅的地理位置所在,但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是,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被沙俄镇压之后,沙俄的中东铁路工程局依然在香坊的永发源旧址上办公。一直到中东铁路管理局1902年竣工,才搬到今哈尔滨大直街上的哈尔滨铁路局位置。显而易见,1900年毁于炮火中的确实是有义和团和清兵进驻的永盛德烧锅,而不是沙俄中东铁路工程局购买的永发源烧锅。

另外,据历史文献记载,清政府拨给沙俄修建铁路的7·8平方公里地亩,与当时的哈尔滨火车站(今香坊站)等都是在西香房一带,而历史上的田家烧锅却是在东香房地理范畴。

黑龙江晨报编辑龙秋秀2006年3月21日报道:“昨天,在哈尔滨市香坊区通天街果园新城的建筑工地上,工人在挖掘电缆沟的过程中,挖出一条长约5米、厚约20厘米的神秘黄褐色断层。香坊区文化馆工作人员闻讯后赶到现场。在建筑工人的指引下,他们找到了这些黄褐色的块状物体,并对这些物体进行了取样。经过勘察,专家初步确认此处就是200年前的“田家烧锅”遗址。”

一位自称是“田家烧锅”第六代继承人的王久滨说:“田家烧锅”东起东盛胡同,西至通天街,南到安埠街,北至公滨路,东西长60米。

而据《香坊区志》上记载“田家烧锅”位于红旗大街以东的安埠大街中部北侧,东至东风胡同、西至苏顺胡同、南至公滨路南侧、北至安埠大街北侧,东西长为410米。

无论如何,上述两处地址都处在东香坊区域。所以,综上所诉,沙俄中东铁路工程局当年购买的是西香坊的永发源烧锅,而不是位于东香坊的田家烧锅。

总之,沙俄中东铁路工程局到达哈尔滨时,田家烧锅已经是哈尔滨一个区域的称谓。先是叫田佳烧锅屯,后来由清政府注册为田家烧锅镇了。

李忠义

哈尔滨党史研究会会员

相关推荐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