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维基百科上的记载,华俄道胜银行(俄语:Русско-Азиатский банк)作为代表俄国在华利益的金融机构,1895年12月10日成立。资本来自法、俄、中三国,总部在圣彼得堡。此后在中国北部开设了20多处分行:上海、营口、汉口、天津、烟台、北京、哈尔滨、旅顺、大连、长春、满洲里、海拉尔、吉林、海城、沈阳、铁岭、张家口、青岛、黑河、香港、乌鲁木齐、伊犁、库伦等。华俄道胜银行享有在中国代收关税、盐税、经营铁路建筑、发行卢布(羌帖)等各项特权。1910年,它与另一家俄法合资的银行—北方银行合并,改称“俄亚银行”(英语:Russo-Asiatic Bank)。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俄总行和85处分行被苏联政府收归国有,即改以巴黎分行为总行,但实力受到严重削弱。1926年9月25日因巴黎总行外汇投机失败而清理停业。[来源]
其中,哈尔滨分行设于1898年,原址位于香坊区,称为“华俄道胜银行”。1902年,为适应其日益扩大的需要,又在南岗红军街兴建了这座银行大楼,成为华俄道胜银行的驻地。1909年以后,形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支行,管辖宽城子(吉林长春)、海拉尔、齐齐哈尔等地的银行网。
当时,华俄道胜银行主要业务,就是为中东铁路建设筹集资金,在以哈尔滨为枢纽的中东铁路沿线发行了大量的俄国卢布,老百姓称之为“羌帖”。据《黑龙江志稿》记载,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华俄道胜银行发行了数以亿计的“羌帖”,“遂通行于路线所经之地,操纵财政,市间不见官帖”。当时,在哈尔滨流通的“羌帖”,有沙皇羌帖(罗曼诺夫纸币)、克伦斯基票、高尔察克票(俗称“黄条子”)、谢米诺夫票(俗称“白条子”),还有中东铁路局长霍尔瓦特发行的霍尔瓦特票等六、七种。中东铁路的收支,工资的发放,甚至市民的日常交易,一律使用“羌帖”。迫使中国的银行、官帖不能正常使用。当时,南岗、道里、道外有五十三家“钱庄”,经营各币种的兑换。由于行情涨落不一,特别是卢布贬值猛烈,“羌帖”顿时变成了一堆废纸,对平民没有保障的金融体系,给哈尔滨老百姓带来了不可弥补的灾难。[来源]
至于银行的建筑,其风格有着法国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文艺复兴建筑肇源于意大利,在意大利风格上,法国设计师设计出一种“法式”柱式:柱身呈带状,上有厚薄交替的凹槽和装饰环。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采用双壁柱和转角部分四个壁柱,看上去非常别致。另一方面,它采用的方底穹顶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中常见的形态。老虎窗沿变化成装饰性檐窗。整个建筑和谐、明朗、充满力量,虽然已经历了一百多个春秋,依然以他粗线条的勾勒,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随着沙俄的土崩瓦解,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于1929年9月宣告停业。1945年前苏联红军收复其使用权。解放后,黑龙江省公商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等都先后在此办公。此建筑也被列为一类保护建筑。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样一幢保护建筑,竟然在未得到文物部门许可的前提下,私自开始维修,不知道是哪个集团在打小算盘,详情请关注文保志愿者论坛。类似的这种破坏性维修,到底什么时候是个了结?
【注】以上两幅图片,来自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论坛,zzq1943的分享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