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联发街6号李立三旧居(郑琦摄)。
李立三夫人李莎在回忆录《我的中国缘分》第二章 哈尔滨琐事中写道:“1946年秋,我抵达哈尔滨的时候, 林彪、叶群也住在铁路职工小区,和我们家隔街相望。我到达哈尔滨的第二天,叶群就领着小女儿到我家来看望,此后就经常来我家串门,我有时也礼节性回访。”(见168页)。文中提到的“铁路职工小区”,便是现南岗区海城街“黄房子”街区,现两家住过的旧居仍在,并已被列入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范畴,林彪住过的房子还被列入哈尔滨市历史保护建筑。
我小时候家住李立三旧居的那个街区,一位熟悉的小伙伴的家就住在李立三旧居,他的三姐是我的同学,我常去他家玩,对那所房子十分熟悉。前些天,这所建筑修缮完工,我特意去看,面对修葺一新的老建筑,回想起这所房子的点点滴滴。
图2、联发街5号林彪旧居。
李立三旧居坐落在海城街与联发街拐角处,联发街6号,与林彪旧居隔道相望,他家是联发街5号。联发街过去叫花园街,形成于中东铁路初期。过去,花园街沿街有很多庭院式平房建筑,这些建筑都具有典型的俄罗斯寒带建筑特点,坚固耐用,宽敞明亮,因外墙刷黄色石灰水,后来被称之为“黄房子”。
李立三和林彪家的房子都是庭院式建筑,独门独院,还附带小花园。林彪家房子面积大于李立三家房子,院内不仅有汽车库,小花园的面积也比李立三家的小花园大一倍。如果让我给旧时花园街上的房子分类,林彪家的房子属于一类,李立三家的房子属于二类。
李立三旧居是一幢东西走向的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室内房间分立于走廊两侧,一半朝南(阳面),一半朝北(阴面),东侧房山有一个大凉亭。前、后门都有门斗,后门通向院内小花园。小花园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除几棵榆树、丁香树外,还有一棵杏树。小花园四周有木板障子,院内甬道是用红砖铺就的,旱厕在小花园东南角。花园街因两侧院落像花园而得名,在我小时候,花园街是一条恬静的小街,一幢幢黄墙红瓦(或铁皮)建筑坐落在绿树丛中,远远望去像水彩画一般美丽。
图3、李莎与女儿、林立、孙维世在旧居合影(来自《我的中国缘分》)。
1946年初,李立三从苏联来到哈尔滨,被中共中央分配在东北工作,化名“李敏然”。此间,他历任中共东北局委员,敌工部部长、城工部部长等职务。1948年8月1日—22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李立三参加会议并致开幕词,还被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1946秋,李立三夫人李莎携女儿英娜(李英男)从苏联来哈尔滨时,李立三最初的住所就是在这幢房子里。当时,除李立三一家三口人外,同李莎一起从莫斯科回来的林利(林伯渠的女儿)和孙维世(周恩来养女)以及李立三的警卫员和秘书,都居住在这幢使用面积并不是很大的房子里。1947年4月,李立三一家离开这里,搬到南岗区铁岭街一座带有花园的二层小洋楼居住(引自郑琦老师《海城街往事》)。
图4、李立三一家在铁岭街宅前合影(来自《我的中国缘分》)。
李立三一家搬走后,这幢房子变成铁路职工住宅,据我所知1963年住有5户。为使5户人家出入方便,铁路房产部门在建筑东侧凉亭墙上开了一个房门,供居民出入。我的小伙伴家住在这所房子西侧,占两间半房间,占建筑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他家一个房间临联发街,一个房间临海城街自家单独走一个门。这种室内格局和外部环境一直保持到1967年。
1968年,铁路部门为解决职工住房紧张状况,在花园街、海城街、北京街一带的 “黄房子”街区给职工盖住宅,一栋栋简易红砖房在此拔地而起。哈铁房产部门在李立三旧居花园盖了一栋拐把子砖房,6入户住;哈铁工程总队在林彪旧居花园盖了一栋拐把子砖房,8户入住。此外,哈铁机务段、车辆段、生活段等站段,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星罗棋布的红砖房彻底破坏了街区原有格局。
图5、李立三旧居小花园原址(笔者摄)。
2011年,哈尔滨市政府对海城街、北京街等处”黄房子“街区实施改造,居民整体搬迁后进行修缮。2023年冬天拆除施工围挡,经修缮的“黄房子”一展容颜。然而,李立三旧居的凉亭、后门斗却没有复原。然而,只有熟悉这幢建筑的老户,才会感到这是一种缺失。目前,每天联发街、海城街上路人虽然很多,但知这幢老建筑身世的人并不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