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26年,公元1900年7月25日,俄历7月13日,是义和团围攻哈尔滨的日子。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和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西方帝国一味卑躬屈膝,致使我大好河山,几近瓜分殆尽。故而在山东、河北等省反对西方帝国的义和团运动影响下,东北的义和团也是如火如荼。这些“爱国人士”们,导出灭洋人,杀贪官,烧教堂,毁铁路,令正在东北铺设中东铁路(东清铁路)的官员们大惊失色。由于哈尔滨是沙俄在华的经济、军事、政治中心,《东北义和团档案史料》记载:“俄以该处为三省总车站、素屯俄兵2500人在彼保护,而俄商俄眷男妇子女亦不下三四千人,军火资粮尽储于此。”为给侵略者迎头痛击,义和团决定围攻哈尔滨。
7月22日,东清铁路总工程师尤果维奇下令停止工程,沿线俄国员工撤退到后贝加尔、沿海州和旅顺、大连、哈尔滨等地。尤果维奇本人则和俄方护路人员在哈尔滨向海参崴、沙俄首都圣彼得堡一次次发出求救急电。
7月25日凌晨四时(近代东北史》记述为24日),松花江对岸沙坨子的义和团和清军,以四门大炮开始对哈尔滨的轰击,从东、南、西三面包围了哈尔滨。同时,一部分来自阿什河的义和团占领了香坊田家烧锅,并以此为据点对市内发动攻势。还有一部分度过松花江,迂回到顾乡砖厂以南的烧锅附近,向市内猛攻。当时沙俄在哈尔滨的兵力,约3500人左右,包括8个步兵中队、10个骑兵中队(每个中队白人),还有一些由非战斗人员(文书、乐手、铁路工人)组成的预备队和志愿军,武器基本只有短枪(多为旧式的单发枪),铁路工人临时制作出来的两门大炮,根本无法工作。
关于战斗部署,还有另一种说法:
呼兰的义和团最先由江北的涝洲船口攻到顾乡屯。绥化等地的义和团也打着红旗攻到了江北船坞,最后占领了松花江铁路桥北侧,并向对岸炮击。据《呼兰县志》记载,呼兰义和团在攻占了顾乡屯之后,会合双城等地的义和团,在铁路工人的配合下,又攻克了中东铁路砖厂和制酒厂(元聚烧锅)。随后,兵分两路,一路声援进攻埠头(道里)区的义和团,另一路则沿铁路线向车站发动进攻。在抵达铁路桥(今通达街三孔桥)时,遭到沙俄猛烈的炮火拦截。但是,义和团英勇无畏,口念咒语向前冲锋,占领了机车库(原哈尔滨机务段),烧毁了机车库和许多车辆。在沙俄猛烈的炮火袭击下,由于大批沙俄援军的到来,义和团最后没有攻克车站,而不得不退回了顾乡屯。另一路进攻道里的义和团,最后竟然打到了现在道里区的东风街一带。
义和团总攻哈尔滨的战斗,打得凶猛异常。1900年9月3日,上海的《中外日报》报道这次战斗时说,哈尔滨市区硝烟弥漫,“硝烟涨空,天日为之失光”。有一个沙俄的电报员竟然吓得在站台上开枪自杀了。
以当时双方的兵力和装备对比来看,义和团全歼俄国守兵本在情理之中。可惜的是天不作美,偏巧在义和团进攻的时候遇上暴雨,加上义和团的组织比较松散,战略配合得很少,所以没能攻进市内。并在当天夜间就开始陆续撤退。
8月2日,由萨哈罗夫率领的沙皇俄国侵略军,从松花江乘轮船到达哈尔滨,与尤果维奇汇合,伙同吉林将军长顺、盛京将军增祺对义和团进行血腥*镇*压,最终使得哈尔滨“解围”。
过去若干年,甚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哈俄国人还会在每年的7月25日举行纪念活动,可以想象那次事件给他们内心造成多大的影响。
本文史料来源:沈语凡《哈尔滨晚报》1962.7.25第三版、义和团运动在哈尔滨 2006年09月03日
Update:5.30 21:30
感谢leezii的指正!
最后一段 “在俄国人还会在每年的7月25日举行纪念活动”应该是“在哈俄国人”?
@leezii, 非常感谢指正!最近几篇文章,都有笔误,惭愧啊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