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关于哈尔滨的一则新闻,大概的意思是:“一尊6米高、5米长、3米宽的“玛丽莲·梦露”造型雪雕现身中央大街,预计4日完工。尚未完工的“梦露”就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看并合影留念。工作人员发现,极个别游客在“梦露”的裙摆及腿部进行涂鸦,有碍观瞻。(哈新网)——破坏冰雪景观者可耻!请爱护冰雪!! ”
如果系统总结一下关于哈尔滨这一年来的“破坏雕像,乱涂乱画”问题其实还真挺严重。比如夏天的时候,松花江江畔跳水小男孩屡次被毁的消息就不止一次的被哈各大媒体以不同的方式提及过。然而无论舆论如何声讨这些肆意破坏者却依旧不能改“变跳水男孩”被阉的事实。再如,刚刚建好没多久的靖宇街“中华巴洛克”区的一些铜制雕塑就出现了人为破坏的情况。上周我刚好来到此处,细细看了看这些塑像,依旧有一些算不上“完整”。
这些只是被媒体披露的。然而其实哈尔滨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秋天的时候我去靖宇公园拍照,园内的许多大石头就难逃被刻被画的问题。前些日起行走在滨州铁路桥上,发现铁路桥护栏上已经被刻画到密密麻麻的状态,想再刻新的都难找地方。
我觉得有必要琢磨琢磨,为什么中国人如此喜欢乱刻乱画?我想也不仅仅是哈尔滨,全国上下各大景区在这一点上都不尽相同。
一方面,可能所有到了某处的人都想给自己做个见证。比如长城这类绝对算得上“有份量”的景区。不到长城非好汉,就成了为了证明自己是好汉,到了长城都想个方式见证一下自己的到来。如果论到平常生活中去,许多人到了某家口碑不错的饭店或是咖啡馆的时候,都喜欢拿起手机拍照发微博。其实这也是一种对自己的见证,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因此,这一阶段的中国人都特喜欢“见证自己”。也因此,间接导致了一些景点被“刻画”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们更多的国人对于“美”的欣赏还太浅薄。
出了类似“被刻画”的事情之后,大家都想从道德的层面来谴责这些不守纪律的人。但是为什么我们谴责了这么多年,类似的事情却依旧屡禁不止?因此,我觉得单从道德层面来谴责是不全面的,是不能根治问题的。整体的提升我们民众的美学欣赏层面才是根本问题。
继续拿哈尔滨来说,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听说的都是跳水小男孩,巴洛克街区铜像,靖宇公园的石头,铁路桥上的护栏被刻画?那些更知名的,例如索菲亚教堂,防洪纪念塔,以及一座座历史建筑都会免于“被刻画”呢?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建筑从里到外让人们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它们的美。美到谁都不忍心去给这些老建筑填上一道这个时代的伤疤。首先,这些老建筑是著名的,来旅行欣赏的人都是慕名而来,因此在自己内心就为这些建筑增加了一种美丽的信仰。当眼见为实的时候,其建筑本身散发出来的韵味更使人陶醉。这就是最简单的,人们对于“美”的认识。
但是我们不能说靖宇公园,松花江沿岸,滨州铁路桥就不美。熟悉哈尔滨的朋友都知道,这几处地方都承载了哈尔滨多么厚重的历史。只是这个社会对于大众而言,总是在提那些表面的美,而忽略了许多关于历史关于沧桑的美感。对于任何一处建筑,我们太注重其表面了。就索菲亚教堂而言,不可能来过这里的所有人都清晰的记得或知道它的历史。因此,在索菲亚的美丽照耀下,许多人放弃了心底的那一份“刻画”的恶念。然而,当下一次出现在他面前的某个建筑没有索菲亚美丽,然而却与索菲亚历史同样悠久,对于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而言同样重要的时候,许多人不能继续保证自己刻画的恶念不想起。太多的人,只看到了表面那些浮躁的美,而没有耐心去静下心,细细体味关于建筑,关于城市那些历史的风尘。
然而我们又不能把过多的责任怪罪于大众。想想我们时下的社会,时下的政府对于老建筑,对于旧时光都做了些什么?为了利益,太多的历史被时代的碾压在了推土机下。保护这些老建筑的永远都是时代的弱势,大家在用自己一点点微薄的力量来留住美,留住青春。
这个时代就这样忽然不美了。
雪塑的玛丽莲梦露,跳水的小男孩,被装饰的四不像的北三道街的历史铜像。你们本来很美,你们本来应该是这座城市现代铭记历史的载体。然而,这个社会被折腾的已经容不下你们本来的美。越来越多的估计知名企业入驻哈尔滨,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多了不少更具前沿时代感的生活。更多的人人为,这很美。
渐渐的,历史的美被暗淡了。时代,请给我们一个对旧时光的美来追忆的空间。我们不用新建,只要留下,留下就好。留下的不仅仅是历史,也是对这个时代的尊重。
现在的人啊 素质太差了 不注意爱护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