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记录43]百年传承,德坤武馆

武术,作为我国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延绵千年,经久不息。同时,与武术相关的故事,又成为历史中精彩的篇章,武林题材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被后世之人津津乐道。哈尔滨虽然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才逐渐繁盛起来的现代都市,但国粹武术的传入与发展却几乎与城市同步,并曾一度达到相当的规模,达到每天十几万人次习武。张继修先生在《哈尔滨市武林人物史话》一书中,把哈尔滨武术运动特点概括为”起步晚、发展快、流派多、影响大”十二个字。如今,繁华落幕的哈尔滨的武术运动发展现状如何?那些武林中著名老拳师的传人和他们的拳馆都在哪里?哈尔滨百年武术发展历程中,又有过怎样的故事传说?带着心中许多的疑问,笔者以《哈尔滨武林风云传奇》为题,踏上对老武馆的寻访之路。

作为这个专题的第一篇文章,笔者来到中央大街附近的道里西十四道街,拜访现存哈尔滨历史最悠久的武馆——哈尔滨德坤武馆的掌门人,张滨利师傅。

德坤武术馆

德坤武术馆

螳螂拳第九代掌门人

哈尔滨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第八代掌门人张滨利

哈尔滨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第八代掌门人张滨利

据张滨利师傅讲解,以及张继修《哈尔滨武林人物史话》中的记载,螳螂拳传说为宋代武术家王朗所创。传说王朗”一日来到山坡树下,偶见树上有两只螳螂为了猎取一蝉,互相格斗,只见蹦跳躲闪,刁拿勾扑,招法新奇,别具一格。王朗注目凝视,深受启示。于是觅捉贮养,引起殴斗,细心观察,反复琢磨,按照螳螂的格斗形意,创编了螳螂拳术。”(《哈尔滨武林人物史话》)。

螳螂拳后来又有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等分支流派,德坤武馆所传承的“太极梅花螳螂拳”是在上述三种螳螂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有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技巧,又有少林拳长驱直入的风格。

如果以王朗作为太极梅花螳螂拳的祖师爷,那么张滨利师傅就是”第八代掌门人”。明末清初,山东蓬莱人赵起禄向一位道人学习了螳螂拳之后,传于山东海阳县梁学香,梁学香传山东牟平县莲茹。

宏,字莲茹,武功超群。在北京人称“神枪”。宏对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技术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著有《精神》拳论。其子恒议、恒禄、恒常、恒信、恒坡、恒祥俱得父传绝学,武功精湛。

曹德坤的师傅郝恒禄

曹德坤的师傅郝恒禄

恒禄,字绥唐,道号“云谷子”,外称“二老道”,是宏第二子。在家兄弟中功力最为深厚。恒禄创出“螳螂达摩剑”。并在1926年重修拳谱,发表了《太极梅花螳螂拳论》,奠定了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的全面理论体系。其著名的弟子主要有丁香亭、宋浩礼、曹德坤、何世光、葛德安及其子斌等。

曹德坤的弟子张炳煦

曹德坤的弟子张炳煦

曹德坤,(1885-1959) 是恒禄的得意弟子。1915年由烟台到哈尔滨传授武艺,是东北三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的主要传播人。东三省螳螂拳的发展规模较山东省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而有螳螂拳“发源在山东,发展在东北”之说。曹德坤的弟子众多,主要有齐志岗、张炳煦、张松岺、盛风洲、董子刚、刘占帮、齐立德、顾云召、张迳松、张传进、冯照明、刘长功、刘延芝、王凤谭、孙广灿、刘长饶、吴通运、孙贞孝等。

德坤武术馆

德坤武馆就是1915年曹德坤创办于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四道街,后于1920年迁到西十四道街至今,所以我们看到的德坤武术馆牌匾上写着“始于1920年”,而不是“始于1915年”。拳馆设立不久,恒禄因年老无事,也来哈市共同教学,并同时在南岗设立拳场,1940年曾代表哈尔滨武术界出访日本。不出几年,师徒二人便把螳螂拳在哈尔滨的群众基础夯实了。后来,曹德坤将武馆传给张滨利的父亲张炳煦师傅。张炳煦(1912-1973)在1953年“哈尔滨市武术馆联合会”改选后,任武联秘书,而德坤武馆则暂时改名为“武联第七武术馆”。1968年由张同滨(1942-2008)接馆,并把螳螂拳更向前推动发展了一大步。

2008年哥哥张同滨师傅去世之后,远在乌克兰当武术教练的他回到哈尔滨,继承父兄的事业,接过螳螂拳馆掌门之位。

如下图所示,是张滨利师傅讲述的哈尔滨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发展的主要传承关系,即王朗、赵起禄、梁学香、莲茹、恒禄、曹德坤、张炳煦、张同滨、张滨利。

九十二年的训练房

“从1920年武馆搬过来,到现在一直都没变过,就是这间屋子” ,张滨利师傅自豪地说,“当年这可是个大屋子”。经过近一个世纪练武之人的锤炼,屋子的木地板已经不知道换过多少次,“都是哪坏了就补哪里”。90多年来从这间武馆里不知毕业了多少学员,“哈尔滨凡是学螳螂拳,尤其是练得好的,都是从这个屋子里面练出来的。”

德坤武馆中的地板

德坤武馆中的地板

多数学员都是从小就在这里学习,其中不少人在各个级别的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奖,或走向大学体育教师、武术教练和警察、消防、参军等专业岗位,更多的人则是将武术作为一种终生爱好坚持下去。

“我们小时候社会上的诱惑少,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沉迷网络游戏,所以成材率要高许多。”

与现代散打不同的是,研习传统武术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必须要讲究循序渐进。一般情况,学员从零起步的话,要想小有成绩,最少也要四年时间。学武的黄金年龄,是从七八岁到十二三岁,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就应该出成绩了。

德坤武术馆

德坤武术馆

文革时期是武馆最火的时候,那些年会有数百人学武,每天要分四个班循环授课。如今学员少了一些,基本是一天两班。不过还是有不少家长把自己孩子送过来接受锻炼,“有这个意识很不容易“。至于年龄大一些的学员,有的是从看武侠题材的影视剧或武侠小说才开始对螳螂拳感兴趣的。“电影和实际肯定不是一回事”,张滨利讲,“毕竟表演是需要艺术夸张的,不过像《少林寺》里面的于海,那也是真正有功夫的人。”

开武馆这么多年,不免会有类似影视剧中“踢馆”的事情发生。“但我们管这叫交流”,张滨利师傅笑着说,“当然了,正式的交流是应该在下课以后私下里进行的,上课时间当着学员们向师傅的挑战,可不太礼貌。”几年前,张滨利师傅就亲身经历过外国友人来馆里请求切磋武功的场景。徒手技击领域中,其实螳螂拳散打是有优势的。与其他拳种的散打不同,螳螂拳散打从来就不戴手套,基本不用拳只用掌击——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来是不容易出现误伤事故,二来是训练与实战环境相同,实用性更强。打击力度更大,又不致命,消耗对方的抵抗能力,使之屈服。

未来,希望能建立螳螂拳博物馆

在与张滨利师傅聊天的过程中,先后进来两批游客,他们分别从南京和辽宁到中央大街游览,“偶遇”德坤武馆的牌匾,就纷纷进屋一探究竟。张师傅说,类似这样的观光客很多,他每次都热情地邀请大家进屋,让游客们随意拍照,他说这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

德坤武术馆

练武除了是一种锻炼的手段以外,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现在的孩子们,课业负担都很重,业余活动尤其是体育类的业余活动很有限,对孩子们未来的身体发育影响很大。“政府应该多支持国家传统的体育运动”,张师傅突然站起身来,“你看我现在64岁了,随时还能表演倒立呢”,说着他真就很轻松地在笔者面前表演了倒立的功夫,这真不像一位64岁老人的身手!

张师傅说,他想宣传一种理念,一种让男孩子都通过武术锻炼出健康体魄和勇敢性格的生活理念,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但问题是武馆现址会不会动迁,还是个未知数。这是一栋历史建筑,而且这间即将成为百年武馆的房子,会成为中央大街周边的一个新景观,具有极强的旅游开发价值。如果通过合理的修缮而不是拆迁,张师傅说他会把多年珍藏的老照片重新挂到墙上,把这间武馆向游客开放,成为一个同时具有武术教学和武术历史展示双重功能的创新型武馆。到那时,游客来到中央大街,除了欣赏美丽的欧式建筑,还可以学到关于正宗国粹的一些知识,一定会能为他们的哈尔滨之旅增光添彩。

注:以上信息均来自于张师傅口述材料。

长河

大话哈尔滨网站发起人,联系方式: dachanghe@163.com

相关推荐

8 条评论

  1. 殿文

    终于看到大作了,采访好长时间。

    • 其实真不是采访时间长,是写的周期太长了,唉

  2. 殿文

    在赵珠(赵起禄)和梁学香之间,还有个李秉霄,他应为第三代,而且他博采众艺之长,编创了“摘要”。“摘要”是螳螂拳的精华,过去历代拳师不轻易传授予人。梁学香童年时给李秉霄家放牛,稍大时看树林,以后给李秉霄家当了长工。他从小聪明好学,李秉霄夜间练功,他夜夜在身边伺候,并暗暗偷学技法。李睡了之后,他再偷偷去练,经常通宵达旦。李秉发现些事后很受感动,便收他为徒,亲授技艺。请查山东太极梅花拳的资料,他们那里学的人多,资料多些。

    • 这个在前几次访谈中,的确没有提到,我近期回访的时候再确认一下吧,我猜张滨利师傅也是看的张继修的资料

      • 殿文

        张滨利师傅要是看《哈尔滨市武林人物史话》,以那为准,一定是有误的了,最初几代的师承山东那边考查很清了。就是莱阳县志有个错误把赵珠和李秉宵他俩的师承顺序弄反了。赵珠应为第二代,他是王朗的妹夫。

  3. 殿文

    还有,张炳旭(在《哈尔滨市武林人物史话》和网上一些资料中,都作张炳煦)。采访的是其子,我想还是以他的口述为准吧。不过《哈尔滨市武林人物史话》有一处我感觉像是是笔误,在11页,最上一行,说曹德坤的弟子有张炳旭、刘长功等

    • 张炳煦的确是笔误,已经更正过来了,多谢指正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