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早就知道哈尔滨有很多可以免费开放的纪念馆,有的时候是因为懒,有的时候是因为有很多事情耽误错过,已经很久没有逛过这些老地方吧?其实我也是这样的……其实许多纪念馆都开在我特别喜欢的老建筑里。作为一个骨灰级的老建筑迷,我给自己量身制定了一个“2012路在脚下带着眼睛去旅行”的计划,这回我真不懒了,全当锻练身体吧,也许在哈尔滨的某一个周末某一个地方,你会看到一个背着佳能单反的一个拍照女生,或许那是我……
我经常会”拷问”身边的不懂建筑的好朋友,你猜哈尔滨最漂亮的老建筑是什么?你猜保存最完好的老建筑是什么?你猜哈尔滨最棒的别墅是哪个?然后会笑着说当然是颐园街1号啦。
相对“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的称谓,我们哈尔滨人更愿意称它为"颐园街1号",这是哈尔滨城市建筑的经典,又因毛主席曾下榻于此而声名显赫。为此还免受了圣尼古拉教堂式的文革之苦……在哈尔滨人的印象中,这里既庄严又神秘。
颐园街一号现在是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这栋建筑建于1919年,原为波兰木材商葛瓦利斯基的豪宅,日伪时期为满铁理事公馆。建国后曾为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住宅。198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历史上,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议曾在此住过。解放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宋庆龄等来黑龙江视察期间,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过。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哈尔滨时曾住在这里,并在二楼欣然为省、市委题词,“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等墨宝,流传于世。
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哈尔滨市七大文化遗产之一”,有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但是,令我不解的是,颐园街1号的“历史建筑”铭牌上写着“建于1909年”,我看过好多好多资料都是写着1919建造,1923年竣工,为此我特意去查了许多相关资料,依然如此??相隔十年,实在有点说不过去了,谁能告诉我,是谁错了,做为一个普通市民,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权知道真相呢??看来不逛不知道呀,这个时间对还是那个时间对,我还真想问问各位专家,不过,专家们都写的是1919呀???个人以为,是明晃晃的牌子的错,有敢和我打赌的吗??
孟沙式双折灰色铁皮高屋顶屋,阁楼老虎窗突破檐口山花
这种半圆型阳光大厅,传说只有吉林街书记楼和大鹰楼还保存着这种阳光大厅。
带阳光大厅的正面照
当年的葛瓦利斯基豪宅,据说比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沃斯特洛乌莫夫的红军街38号壮观得多,也比联发街1号的中东铁路总稽核官邸规模雄大太多了。传说是请了三个风水先生看过的宝地。
铁艺阳台,这个是什么图案呢?
半地下室,还可以看到小窗的哟
主入口设在建筑左侧廊檐之下,既有花园式私邸的私密性又有曲经通幽之感觉。从衣帽间拾阶而上转弯便进入一楼大厅。大厅迎面是一处雕饰的异常华美的L型木制楼梯,在高大拱券型窗射进的夕阳照耀下,充满了美妙的韵律感成为一楼大厅的点睛之笔。大厅内部从墙面到吊顶全部用核桃木装饰。步入二楼木雕廻廊向大厅俯视,欧式设施高雅精致,色彩凝重而辉煌。
参观的入口,置身于这里,每一处都是风景
细节,当我看到好看的窗的时候,总是流连忘返,有一天,我就会在这里呆一天,找本喜欢的书看,在这个院子里,太喜欢了,真的太喜欢了。
偷偷拍的阳光大厅内部,窗帘是我偷偷拉开的
爱死了独特的建筑风格,美观的造型,内部精雕细刻的木质装修尤为精美传说与房子同龄。我拍了好多好多。还特意请教了老专家,专家说是房主人用了四年时间建造装修而成的,那木工工艺是今人做不出的,“今人”,唉,今人的二户三梯的哈公馆也需要四年时间呀。
临走的时候不忘了拍下这个时间表送给想去参观的朋友们,一定一定要注意时间,周四休息,周五下午闭馆,平时三点之前来呀,还不要忘记带身份证。最后奉上曾一智老师刊载于《北方文学》2007年7月号关于这个老房子的全面介绍,看了好多曾老师写的关于哈尔滨的文章,受益非浅,曾老师辛苦了,支持您!希望大家都能保护和爱护所有的哈尔滨的老建筑。
扩展阅读
葛瓦利斯基故宅
文/曾一智 刊载于《北方文学》2007年7月号
颐园街1号现为“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建于1919年,1923年竣工。原为波兰籍木材商葛瓦利斯基所建的豪华型住宅,是一座仿法国古典府邸式建筑,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庭院总面积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二层,下设地下室,屋顶设阁楼层,中央部分为通高到顶的凸出体,辅以通高的科林斯巨型壁柱,上部采用孟莎式屋顶,阁楼老虎窗突破檐口山花,并与檐上文艺复兴特色的花栏杆相连围成女儿墙。建筑风格独特,造型美观,内部精雕细刻的木质装修尤为精美。而在庭院中,葛瓦利斯基种植了多种树木。日伪时期为满铁理事公馆。1946年成为松江省委和哈尔滨市委接待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宋庆龄、张闻天等来黑龙江视察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过。1950年2月27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在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归国途中,对松江省和哈尔滨市视察时,曾工作和居住于此。
这座老建筑不仅具有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价值,又见证着哈尔滨不同时代的历史。198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一直认为颐园街1号是哈尔滨老建筑中的极品,每有外地客人来哈,我都要带他们来此感受一番。
当年,葛瓦利斯基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建成这座宅邸,外部庄重典雅,内部则用核桃楸做天花板、护墙板、壁炉以至楼梯,精雕细刻的花饰令人目不暇接。院内的车库有通道直通楼内,原来辅楼里还有酒窖,遗憾的是辅楼被隔壁的邻居强行拆除了一半,酒窖也不复存在了。葛瓦利斯基曾在花园里种植了数十种树木,当然现在不可能有那么多了。不管怎样,这里仍是哈尔滨最漂亮的建筑。
1999年夏,瓦丽亚?韩介绍我认识了几位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老哈尔滨俄侨,其中一位来自美国的叶莲娜?亚历山大洛夫娜?斯克沃尔佐娃提出要去颐园街1号。她告诉我,她是葛瓦利斯基的女儿维卡(维克多莉娅的爱称)的朋友,维卡嫁给瑞典驻日本大使,后定居台湾。她曾经回哈尔滨探访故居。这次,她听说叶莲娜要回哈尔滨,特地委托她看一看这座老宅。遗憾的是,当时正赶上这座建筑在维修,我们只能在围墙外面拍照。2004年夏天,叶莲娜带着女儿再次回哈尔滨,这次终于完成了夙愿。
前些天,带着哈尔滨的致力于保护历史建筑的文保志愿者来到这里,当他们惊叹着奔走于各展室的时候,我和讲解员闲聊,说起了葛瓦利斯基的女儿维卡。讲解员说:“老太太已经去世了。”
是吗?心里不免有些伤感。
说明:
一、葛瓦利斯基是波兰籍木材商,但并非犹太人。
二、老哈尔滨人都知道,这座建筑在文革前曾为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居住,并非是在毛视察黑龙江后就辟为纪念馆的。这座建筑作为纪念馆,是在文革的“忠字化”运动时期开始的。
三、最近一次带黑龙江版网友去这里,好像是在五一期间吧?因为交稿时间是五一假期结束后,因此说了“前几天”,但并非此刻的“前几天”。
非常喜欢这个“2012路在脚下带着眼睛去旅行”计划,问下有空的话能否同行。
我想了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正在联系中,希望能够排除万难成行……我希望,给大家收获,让大家看到不一样的哈尔滨。
我下周要上海,回来的时候再约吧
好
名符其实哈公馆
建议网站在介绍外国人物的时候(比如这次的“葛瓦利斯基”),给出他们的英文或俄文原名,一方面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二来也便于按图索骥,查找他们的相关信息。谢谢!
事实上,如果能找到英文或俄文名的,都会尽力找的
google了一下“kovalisky harbin”,只有两条记录…
这是根据“葛瓦利斯基”音译过去的英语名吧,他的原名可能不是这样的,具体名称还得通过原始的英文文献来查找
考虑到葛瓦利斯基是波兰人,也可能拼作Kowalsky。此外转写为俄文的时候,利可能是L的软音,所以也可能是Kovalsky,如 http://sites.huji.ac.il/cahjp/Lists%20of%20Organizations/DAL%20Harbin%20personal.pdf 中就有这么一位。
考虑到葛瓦利斯基是波兰人,也可能拼作Kowalsky。此外转写为俄文的时候,利可能是L的软音,所以也可能是Kovalsky,如 http://sites.huji.ac.il/cahjp/Lists of Organizations/DAL Harbin personal.pdf 中就有这么一位。
照着彩虹姑娘的文章去了costa,看了这篇后觉得学建筑的果然还是要去感受这个~不烧钱的精神去处~!
呵呵,嘴享受的都是花钱的,眼睛享受的却不一定:)
呵呵我是这里的讲解员,是1919年建造的
哈哈,那下次能不能约一下,给讲解一下呀,还有二楼啥时候开放呀?
你这么喜欢这里,下次来也许二楼就开放了哦。呵呵
二楼什么时候开放啊?开放的时候,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信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