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那时候我7岁,喜爱练武,就在离家不远的马街,也就是现在的东风街上的第十武术馆(朝鲜中学对面),跟吉万山老师学武。吉老师招学生有很严格的要求,拜师的时候要带户口,有过犯罪前科的不要,德行不好的不要,太淘气喜欢惹事、品质不好的也不要。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要是哪天派出所的找到武馆里面来,说你哪个学生犯法了,整个武馆都脸面无光。
但是这些成功拜师学艺的徒弟中,真正能坚持下来学有所成的很少,一来是许多孩子吃不了这个苦,二来是武术这项运动本来就成材率很低,那些没成材的呢,比如说我吧,后来就都成为武术爱好者了。
吉万山老师平时很严肃,很少跟我们聊天,如果是讲故事的话,都是师母跟我们说。学生们按照入门的先后次序称呼师兄师弟,所以经常会出现“小师兄,老师弟”的情况。即便是三四十岁的人,对先拜师的小孩也得叫师兄。按照每个人的不同基础,武馆给大家设置不同的课程科目,就类似今天的课程表吧。对什么基础都没有的,必须从扎马步开始练起。这个扎马步,可是一个苦功夫。刚开始学武的前半年,就练马步了,别的都不让练。这个是基础,就像学英语要先学字母ABC一样。有的小孩怕累,偷懒,那他就不能成才,不能出成绩,老师管不过来那么多学生。半年之后,练得好的,就学新招式、套路,我们叫“上新节目”。
在教学上,吉老师总是亲自教导,手把手教我们。当时跟他学武的人很多,每天要分五个班,早上5点、7点、9点,还有下午1点以后两个班。他对学生很好,但家教很严,孩子不听话,他可是要把孩子吊起来打的,打得直出血。
我经常看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节目,里面参赛选手太嫩了,但专家拆招解招最地道,最有价值。我们那个时候,讲究“练时有人,用时无人”,不能弄反了,练的时候自己闷头练,等上场之后对面站了人,就什么都忘了。一杯水倒空了,再重新装满水,这才是你的。只有把老师教的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真才实学才行。要是个好手,一搭手就出活了。
我的这个奖状,就算是当年学武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吧。当时武术联合会的会长就是我们吉万山老师,所以我能拿这个奖,心里特别高兴。至于左下角的照片,不是当年拍的比赛现场,是我后期补上练武时候的照片。
——————–
口述:张永滨(长河的大舅)
整理:长河
【注】上述口述材料中,关于吉万山的第十武术馆的相关内容,尚未经其他史料证实,仅供参考。
暂无评论